APP下载

中学生理想肤浅的原因探究

2017-01-19沈乐檬

考试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中学生

沈乐檬

摘 要: 中学是道德价值观形成的最为重要的时期。初中生初步脱离小学的懵懂时期,逐渐形成自己的观察力和判断力,开始有独立思考的能力,此时的人生观、价值观的形成至关重要。然而,综观中国中学生的理想状态,理想肤浅的情况尤为严重。理想的影响因素大致分为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环境三个方面。在中学生的理想教育中,三方面影响相互作用,需要尽量做到相辅相成,以对中学生正确理想观的形成起积极引导作用。

关键词: 中学生 理想观 原因探究

关于中学生理想肤浅的原因探究,可从家庭教育、学校教育、社会影响三个方面浅析中学生理想肤浅的原因。

1.家庭教育误导

家庭环境对学生的影响很大,父母的言传身教对孩子起潜移默化的影响,然而,独生子女政策和应试教育影响下的家庭教育很容易趋于功利化。由于独生子女的教育资源和家庭教育非常集中,家庭期望值也非常高,在这个几乎以成绩论英雄的教育体系中,家长很容易担心孩子分心而扼杀他们的兴趣爱好,让学生“两耳不闻窗外事,一心只读圣贤书”的家庭教育比比皆是。在学生的学习过程中,“好好学习将来才能有好工作,才能有好生活”的家庭教育直接导致学生的理想肤浅化、功利化。

再者,家长强制灌输自己的意愿“引导”孩子。父母有意引导孩子朝自身职业方向发展的情况屡见不鲜。父母理所当然地认为自己从事的职业和生活的圈子所形成的人脉关系网络和既得利益对于孩子而言是一笔宝贵财富,希望他们可以继承从而少走弯路。理想“绑架”在父母为孩子选择就读学校和高考填报志愿时的干预表现得尤为明显。从小学、初中到高中,孩子的学校选择几乎都由父母包办,不惜一切代价将孩子塞进“名校”,浑然不顾孩子的意愿。在和同龄人学习能力差距较大的情况下,学生更容易迷失,更无谓个人理想。

2.应试教育束缚

其一是应试教育对学生的束缚,忽视思想政治教育,不注重人格素质、精神素质等非智力因素的培养,片面追求升学率。应试教育体制下,学生的理想和目标几乎统统变成了考高分、考名校,以成绩论英雄的单一评判标准限制了学生能力的充分发挥,更不用说追求理想,树立正确的理想观。虽然说现在强调素质教育,但应试占评判标准的绝大部分,教师为了实现升学目标,只注重学生的学业成绩。因为应试教育,小学的思想政治课几乎被抢占无遗,不是考试的内容就不会列入学习的内容,不重视学生的心理状况,重成绩、轻素质。

其二是培养学生全面发展方针的不合理。全面发展是一种不合理的人才培养方式,每个人的家庭教育、智力背景、兴趣爱好各不相同,不顾现实情况强调“全面发展”只能培养“庸才”。动手能力不强的非要培养“劳”,不擅长体育的硬要“体”,语数英文综理综不要“偏科”,很多偏科的“怪才”被心仪的学校拒之门外,才能被埋没。如果在义务教育的过程中筛下一批“偏才”“怪才”,他们永远没有机会发挥自己的特长。著名画家陈丹青因不能容忍研究生招生在外语和政治科目上重重设卡将专业优秀的学生挡在校门外,又不能适应“学术行政化”的体制,愤而请辞清华大学教授的事件,引起相当轰动。这些刻板的规定着实让很多考生无奈,考研时的政治和英语与专业能力几乎没有任何关系,却作为重要的衡量标准之一。

3.社会舆论影响

受当代社会思想的影响,“理想等于幻想”的消极观念开始波及中学生群体,社会上“理想很丰满,现实很骨感”等流行语对中学生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官化教育和GDP主义对学生的影响不浅。在尝到了初步富裕果实之后,一些人马上接受了以金钱为核心的“利益”概念,中国社会的基础很快就从道德转移到了利益。官方的很多政策在这个过程中扮演了主要的角色。最明显的就是“GDP主义”,在很长的历史时期里,经济的增长成为衡量各级官员的唯一重要的指标。GDP主义已经高度制度化,尽管最近几年中国政府努力扭转单向面的GDP主义,但成效并不大,可见某些官员的金钱主义概念根深蒂固。改革开放后,难以承受“贫穷”的一代开始了致富的过程。金钱很快就取代了往日的道德作为人们价值的坐标,金钱主义毫无困难地盛行起来。钱几乎可以和任何东西交易,“金钱万能”。于是乎,人们有了金钱崇拜。

在这样的环境下,要下一辈不产生权力崇拜的心理实在是非常之难的。历史上,中国的政府不仅是负责治理的,而且承担着教化的功能。一名广州一名六岁小学生在谈论理想时,一脸淡定地表示:“我长大以后要当官。”这样稚嫩的回答引人深思。“官化”教育集中反映了社会对权力的盲目崇拜,不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取向。世之人多以官为贵,在无孔不入的负面引导效应之下,“官化”教育将会使尚缺乏足够判断力的学生“官本位”思想更加固化。中学生的理想观价值观情况堪忧,如何从根本有效解决仍是一个棘手难题。

参考文献:

[1]李朝奎.中学生心理健康教育的理性思考与实践探索[D].西北师范大学,2006.

[2]苗源.中学生自立意识的培养探析[D].山东师范大学,2009.

[3]袁春华.新课程背景下高中思想政治课思想性成效研究[D].南京师范大学,2011.

[4]苏蓉.我国中学生品格教育的现代性审视[D].苏州大学,2012.

[5]王桂兰.中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D].江西农业大学,2012.

猜你喜欢

中学生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2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中版)》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发明与创新·中学生》征稿啦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
2021年高考《中学生数理化》(高考理化)与您同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