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长效机制

2017-01-19高哲

上海党史与党建 2017年1期
关键词:责任感医学生党组织

高哲

[摘 要]

[关键词]

[中图分类号] D261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9-928X(2017)01-0053-03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踏入新的时期,医学生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身处的医疗环境、接受的教育模式都对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出了新的要求。调查显示,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当前医学生的主流趋势,但是也有部分医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为此,高校党组织要从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校园文化三个层次入手,使医学生在从理性认知到情感认同再到持续适应的心理变化过程中,培养强烈的社会责任感。

医学生;社会责任感;机制

作为未来的医务工作者,医学生将要承担的是救死扶伤、治病救人的神圣使命,肩负着关系社会发展进步和人类健康幸福的特殊责任。除了要掌握渊博的知识、精湛的技能外,医学生更要树立高度的社会责任感。当前,高校党组织在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上存在着发展不成熟性、布局不平衡性、效果不确定性的问题,尚缺乏严密、合理、有效的培养机制。探索研究新形势下高校党组织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长效机制势在必行。

随着我国医疗卫生体制改革踏入新的时期,医疗卫生从业者应遵守的行为准则、身处的医疗环境、接受教育的模式都随之改变。但是,医疗卫生从业者所肩负的社会责任从未因形势的改变而有所减轻,且愈来愈重。

(一)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种对其自身所承担社会责任的自觉意识。党的十八大报告强调,要“把立德树人作为教育的根本任务,培养学生社会责任感、创新精神、实践能力”。[1]《国家中长期教育改革和发展规划纲要》(2010—2020年)也指出,要“着力提高学生服务国家服务人民的社会责任感、勇于探索的创新精神和善于解决问题的实践能力”。党中央高度重视青年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养成,并为广大青年树立和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指出了“勤学、修德、明辨、笃实”的践行路径。作为当前全社会应该遵循的道德准则和价值标准,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涵盖了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所有要求,无疑是当代医学生培养社会责任感的实践过程中必须遵守的行为准则。

(二)医患关系日益复杂化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提出现实要求。目前,我国医疗卫生事业的全面深化改革进入了深水区和攻坚期,医疗服务模式与医疗需求不平衡的矛盾日益加深,医患矛盾和医疗纠纷所导致的恶性事件连续上演。2016年,“北三院产妇死亡事件”“魏则西事件”“陈仲伟事件”“丢肾门事件”“儿科医生被砍身亡事件”等事件都真实地反映着当前医患关系日趋紧张的现状。究其根本,除了现行医疗保障体系的弊端、部分患者综合素质低下、患者申诉维权渠道不畅通等原因之外,部分医护人员缺乏社会责任感也是导致医患关系紧张的重要原因。在当下医患关系日趋复杂化的时代背景下,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不但是医学学科特殊性的内在要求,是医学生自身成长成才的必然需求,更是有效地解决当前日益复杂化的医患关系,推进医疗卫生事业健康发展的现实要求。

(三)医学教育模式转变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提出更高要求。党中央和国务院历来高度重视医学教育改革和医学人才培养,并在医学教育模式上进行不断的探索与实践。2014年6月30日,教育部等六部门联合印发了《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标志着我国高等医学教育模式进入了新的历史阶段。“此次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要求将医德教育贯穿于人才培养全过程,注重人文关怀精神和人际沟通能力培养,使医学生具有高尚的职业道德情操和关爱病人、尊重他人、尊重生命、团队合作的良好职业素养。”[2] 医教协同教育模式的根本目标是培养具有高综合素质的医学人才,这对医学生所必须具备的崇高理想、高尚品德和仁爱之心的道德要求也越来越高。可见,医教协同的教育模式之下,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提高社会主义医疗卫生事业的人才培养质量显得尤为重要。

为了深入了解和把握当前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笔者对200名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的医学生进行了问卷调查。调查显示,当前医学生在整体上来说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但也有部分医学生由于种种原因存在着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

(一)具有社会责任感是当前医学生的主流趋势。当前,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总体来说是较强的,但也有弱化的趋势。调查显示,关于当代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现状,“一定社会责任感与社会责任感缺失并存”以75.13%的比例居于第一位。在调查中,54%的医学生对医学事业充满热爱,并“立志为医学事业奋斗终生”,34%选择对医学事业较为喜欢,但是“不确定成为终身职业”,也有7%和5%的医学生明确选择了“不喜欢”和“准备改行”。关于学医的目的,57.5%的医学生选择“救死扶伤,作一名合格医务工作者”,分别有17%和11%的医学生选择“职业比较稳定”和“社会地位和经济收入较高”,也有14.5%的医学生选择了家庭影响、实用性、理想等其它因素。关于对医护工作的态度,85.5%的医学生认为医护工作“事关病人生命与健康,决不能出半点差错”。11.5%认为医护工作“只是为人治病,只要认真工作就行”,但也有2%的医学生认为医护工作“与其它行业的工作没有区别”。关于医学生未来所肩负的社会责任,65.5%的医学生认为救死扶伤、奉献社会、提高自己三者缺一不可。可见,调查群体总体上是具有社会责任感的,大多数能够意识到其自身对病人生命健康、国家医药卫生事业发展、社会安定和谐所肩负的重要责任。

(二)部分医学生存在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问题。在当今社会多元化的背景之下,物质主义、功利主义、个人主义、享乐主义等价值观念使一些医务工作者在利益与责任之间出现了选择失衡。医学生也不可避免地受到这些不良文化和价值观念的影响,“相比过去,他们更注重真才实学,更加务实,而表现出对自己负责的态度,自我责任感明显强于社会责任感。”[3]在调查中,关于“当社会责任与切身利益之间发生冲突之时”该如何抉择,20.5%的医学生选择了“切身利益”,31%选择了“不确定”,明确选择“社会责任”的仅为48.5%。关于“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突出表现”,选择“学医目的功利化”“不关心国家、社会大事”“对待病人冷漠”“拒绝参加义诊、志愿服务等公益活动”的医学生依次为66.17%、33.38%、28.86%和19.4%。“当发生灾害需要医疗救援或其他国家遇有医疗困难需要帮助时”,47.5%的医学生表明会“主动报名参加”、51%选择“服从组织安排”,也有少数选择了“个人利益受到影响就参加”和“坚决不参加”,分别为0.5%和1%。可见,新形势下,相对于社会理想、社会价值和社会利益,部分被调查的医学生存在更加重视个人前途、个人价值和个人利益的问题,社会责任感亟待加强。

(三)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探析。调查显示,关于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原因,社会转型期的负面效应、多元化价值观念的冲击、学校教育的单一化、个体主观意识的动摇和家庭教育的缺失分别以72.73 %、49.28%、33.49%、32.06%和26.79%的比例位居前列。当代中国正处于传统向现代、封闭向开放、计划经济向市场经济转变的社会转型期,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下的医疗卫生体制出现了商业化、市场化的倾向,加上西方的各种文化理论如实证主义、历史主义、实用主义、存在主义等思潮的影响,一些医学生出现了理想信念动摇、主人翁意识淡化、公共利益罔顾等现象。处于青年时期的医学生对自己未来所要承担的社会责任并没有亲身体验过。同时,医学学科要求高、学制长、课业重的特殊性也使很多医学生心理压力较大,个人主观意识产生动摇,难以形成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此外,基础教育、高等教育和家庭教育关于社会责任感的内容都少之又少,在社会责任感的培养上仍以灌输式和填鸭式的教育方式为主,也是造成部分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的重要原因。

培育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是一项系统工程,高校党组织从建立健全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长效机制上着手是解决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缺失问题的根本所在。高校党组织要尊重医学生价值观念养成的心理过程,从课堂教育、社会实践和人文熏陶三个方面入手,建立健全培育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长效机制。

(一)以大学课堂为主阵地提升医学生对责任感的理性认知。深化医学生对自身社会责任的认知是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逻辑起点。高校党组织要充分认识到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重要性,以大学课堂为主阵地引导医学生认识、理解和深化正确的价值观念。第一,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程。“核心价值观和核心价值体系包含了当代中国社会成员所有的基本责任要求。”[4]只有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引领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课的发展方向,才能正确引导医学生对社会责任的认知。第二,要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贯穿于医学教育的各个阶段。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大致可分为基础教育与临床教育两个阶段。大多高等医学院校在临床教育阶段更重视专业技能的培养而忽视了社会责任感教育。因此,要将社会责任感教育融入医学生的医学见习与临床实习阶段,辅之以门诊导医、临床陪护、临终关怀等多种实践形式,逐步培养医学生的社会责任感和职业使命感。第三,要健全社会责任感教育评价体系。有效的社会责任感教育评价体系不但可以对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强弱进行有效衡量,更是一种激励措施,促使医学生在反复的评价中认识到自身价值的实现离不开对社会责任的承担。

(二)以社会实践为主渠道激发医学生对社会责任感的情感认同。通过社会实践深化医学生对其社会责任的情感认同是构建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长效机制的必要过程,这就要求高校党组织要通过理论与实践的无缝对接来激发医学生履行社会责任感的动力。第一,高校党组织要不断提升对医学生社会实践活动的关注,充分利用社会资源加速医学生社会化的进程。例如,积极与实践基地、社会组织等建立合作关系,为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社会实践搭建广阔的平台。第二,高校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医学生参加医疗慈善活动,开展如“三下乡”、志愿服务活动、社区义诊、无偿献血、健康咨询等公益性的社会实践活动,使医学生尽可能参与到这些活动的各个环节之中,把医学专业知识与社会责任深入交融。第三,高校党组织要积极组织医学生参与医疗救援工作。在突发事件和自然灾害中,对生命的救治是医护人员所必须履行的社会责任。在情况允许的条件下,选派一些医学生参加医疗救援工作,高等医学院校还可以展开医疗救援模拟训练,激发医学生参加医疗救援的冲动与热情,使他们亲临一线感受责任与使命。

(三)以校园文化为主载体保持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持续适应。价值观念一旦确立就具有相对稳定性,但是这种稳定性也离不开良好文化环境的持续熏陶。“丰富多彩的校园活动可以扩大学生的知识视野,增进学生的社会文化与价值认同,也能在文化精神传递与创造中全面唤醒医学生的内在责任感。”[5]高校党组织要以校园文化为主载体,在持续的人文知识熏陶中把尊重人、关心人、服务人的社会责任感潜移默化地转化为医学生的信念。第一,高校党组织要软硬件两手抓,着力营造以社会责任感为表征的校园文化氛围。在硬件建设方面,要设计突出社会责任感的名人题词、宣传标语、医学大家雕像等;在软件建设方面,根据校史、校训等提取凝练关于社会责任感的校园精神,并通过大力宣传为社会责任感的培养提高良好的舆论环境。第二,高校党组织要营造积极健康的网络环境。当下是信息化时代,网络对正处于青年时期的医学生具有重大的影响。高等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网络平台,开辟培养社会责任感学习专栏,通过校园网站、微信、论坛等媒体刊发医学师生的学习体会、先进事迹、文艺作品等。第三,高校党组织要充分利用医学大师的榜样引领作用。高校党组织应当善于发现、树立和宣传具有高度社会责任感的先进典型,使其以良好的思想道德、人格品质和强烈的社会责任感来感化、教育和引领学生。

参考文献

[1]坚定不移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前进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而奋斗[N].人民日报,2012-11-09.

[2]访林蕙青:医学教育制度改革的重大突破与创新[OL].中国教育新闻网,2014-11-28.http://www.jyb.cn/high/gdjyxw/201411/t20141128_605644.html.

[3]周洪松,于巍.全国大学生社会责任感现状调查报告(2014)[N].中国教育报,2015-04-08.

[4]江畅,林季杉.社会责任感与核心价值观践行[N].光明日报,2013-07-27.

[5]王超,龙斌.医学生社会责任感培养研究现状及局限性[J].医学争鸣,2013(2).

本文为2016年度上海学校德育实践研究课题 “新形势下培养医学生社会责任感的有效机制研究”(编号:2016-D-071)的阶段性成果。

作者系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党校科员

猜你喜欢

责任感医学生党组织
对67个软弱涣散党组织进行“巡诊”
论中职医学生信息素养的培养
初中生责任感发展的差异性调查
浅析高中政治教学中对学生社会责任感的培养
交纳党费的过程中,下级党组织上缴党费时应该注意什么问题?
医学生职业道德毕业论文考试的实践与思考
党组织在正式党员减少为3人以下时如何开展工作?
医学生优秀传统文化缺失现状调查报告
责任感等2则
“三挂钩”管好村党组织书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