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跨文化护理能力培养与医护英语教学

2017-01-19郭巧红吴沂

考试周刊 2017年2期

郭巧红++吴沂

摘 要: 跨文化护理的实质是文化关怀。文化的交际作用使大专涉外护理专业的学生,在掌握西方护理文化的同时,实现医护英语的高效学习。学习西方护理文化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和专业词汇的学习,因此阅读教材的选取要体现文化内涵,并且加强词源等词汇知识的积累。

关键词: 跨文化护理 护理文化 医护英语

1.文化的概念及文化的交际作用。

“文化”一词在中国自古以来就涵盖“文明”、“文治”和“教化”的含义。在西方,“culture”的词源是拉丁语“cultura”,指耕种、培育、改善等。近现代英国人类学家Edward Burnett Tylor全面概括了文化的含义,指出:“文化或文明,就其广泛的民族学意义来讲,是一复合整体,包括知识、信仰、艺术、道德、法律、习俗,以及作为一个社会成员的人所习得的其他一切能力和习惯。”[1]

语言是文化的镜子,是文化各个组成部分得以存在、演化、传承的基础。李定钧[2]认为A.L.Kroeber对文化的释义在语言学习方面最具影响力,即文化包括各种外显的和内陷的行为模式,通过符号的使用而习得或传授,并且构成人类群体的显著成就。

语言是文化的核心,是承载社会文化信息的重要载体。语言本身发展过程也变成人类历史和文化印记,成为文化的活化石。文化体系庞大,与社会生活的各个层面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尤其是文化与知识层面、交际层面、概念层面的联系,影响着我们对于语言的学习与理解。

文化的交际作用是语言所不可替代的,但是文化的学习可以通过语言的学习实现。张辉[3]在研究了外语学习中语用迁移而造成的交际失误后指出:“由于英汉两种语言在语用内容、言外行为及使用语境上的差异,学习者把本族语的思维方式、交际方法和文化理解套用到目的语中时,会造成语用失误。”针对这种文化上的不对等导致的语言的理解与使用错误,他提出有必要在外语教学中开设有关课程,专门介绍英语国家的社会文化知识,提高学习者对文化差异的敏感性,锻炼其运用交际文化的能力。

沈红指出:学生在掌握语言知识的同时,应深刻了解这些语言知识在交际中的作用。“学习者在使用语言时应考虑自己的社会地位及社会语境并能从听者的反应中判断出所用语言是否恰当:学习者必须了解语言的社会含义,能使用英语本族人普遍接受的语言”[4]。

吴一安[5]指出,语言的学习,势必要学习该语言所承载的文化,也势必要面临两种文化接触所带来的问题。这些问题包括文化定式、对外来文化的态度、文化适应、文化冲击等。所有第二语言环境都涉及不同程度的文化适应,由此而带来的态度、社会距离、社会政治等问题,是第二语言教学应充分给予考虑的。

2.了解中外护理文化的差异,有利于医护英语的习得和护理工作的实施。

涉外医护从业人员时刻面对着不同文化的冲突与共处。对医护文化的了解,尤其是西方文化中的思维方式、价值观、认知行为特点、交际关系等,能促进中国护士更有效的医护工作交流,和谐医患关系,达到更好的医护效果。

医护行业英语属于专门用途英语(简称ESP),其内容与学习方式都具有独特的行业特色,天然地与公共英语存在巨大的差别。作为在医护专业领域国际通用工作学习环境下的交流工具,医护英语有其严格规范和程式。对ESP教学的研究,引发了对不同文化背景下医护行业英语的学习需求和对比研究的必要性。从学习目标看,“ESP教学不是培养单纯的语言人才,而是培养专业领域的综合型人才,ESP教学除了语言教学之外,还承担着对特殊文化背景下的职业理念、法律法规以及专业素养的教育功能”[6]。ESP教学承担了更多的专门针对跨文化能力培养这方面的职能。

在这里,医护文化主要是指在医疗护理过程中,医疗护理人员对疾病和病人的基本认知和态度,以及随之采取的行为理念、沟通方式。例如:西方在从局部护理转向整体护理理念的过程中,形成了对病患生理、心理,以及病患所处环境和社会文化氛围的整体关注。由于医护理念的改变,随之改变的是具体操作和工作程序,以及医患沟通的方式。西方的个体文化向整体文化转变,与中国传统中医的整体思想不谋而合,为中国学习者学习西方医护文化提供便利条件,这种学习上的互相借鉴也促进医护英语的学习。

又如:西方文化中注重个体、尊重个体自由、天赋人权、人人生而平等的文化传统,使西方护理实际操作过程中更注重个人隐私的保护和法律法规的约束。由于对待病人的平等态度,使医患交流上使用的语言更趋于委婉、客气。同时,病人在治疗和护理过程中的自主选择权更大,相关法律文书更严谨和规范。因此,在跨文化护理中较大的难点是对法律法规的不了解而造成的误会和诉讼。

3.阅读和词汇教学有助于培养跨文化护理的能力,是涉外护理专业的重要内容。

跨文化护理的实质就是文化关怀。跨文化护理的重要性已引起相关学者对医护英语的文化内涵的关注。了解西方医护文化,培养跨文化护理能力,是高专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职业素养的基础。在跨文化护理理念基础上的医患交际才是成功的、高质量的沟通。

对在校大专生来说,学习西方医护文化的主要途径是阅读医护英语教材中的文章。阅读医护英语文本,有助于学生:(1)了解医护英语文章的文体,获取行业信息;(2)学习专业词汇,了解西方医护文化、法律法规等人文知识。这些知识是公共英语学习所不可替代的。

关于涉外护理阅读教材的内容,跨文化内容是不可忽视的。李鸿艳[7]指出,教材应兼顾学生在获取专业知识的基础上,提高跨文化素质。主张以护理人际学、护理教育学、护理管理学等学科开展以双语教学为依托的文化教育。刘水[8]对中外护理教材进行比较后得出结论,国外已经形成护理学科的成熟理论和护理学体系,而不是依附于医学诊断和治疗的从属学科。护理实践所强调的整体护理理念,使西方更注重培养护理人员的综合素质,包括人际沟通、病人教育和心理抚慰等方面能力的培养,形成“社会一心理一生物医学模式”。

教材中精选的医学和护理类的英文材料,要有意识地引入西方护理文化和实践中的细节及规则,在理解上学生有以母语习得的护理知识为基础,因此不难理解其内容,但是需要克服的难点是相关医学专业术语。

李定钧指出:全部文化依赖于符号。正是由于符号能力的产生和运用,才使得文化得以产生和存在;正是由于符号的使用,才使得文化有可能长存。

医学专业术语词源大多来自西方文明的发源地——古希腊。医学词汇承袭着古希腊朴素的医学思想和神话传说。后来,古罗马人继承了希腊医学,医学文献改用拉丁文。文艺复兴时期,英国文人学者推崇古希腊文明,崇尚用拉丁文演讲与写作。因为古希腊文明早于拉丁文明几百年,保持不被外来语介入的纯洁性,故英语在完成对外来词素英语化的过程中,大量借用希腊词素构成医学词汇;近代学者常直接采用希腊语的构词成分创造医学新词,这一传统沿用至今,成为创造医学术语的源泉[9]。同时,医学语词不断寻求文化的意义而进入隐喻性的思维。医学用语中很多表述都具有隐喻性,承载着丰富的医学文化信息,从中可以探寻到医学文化的遗迹,以及不同的民族心理与宗教信仰乃至各种特定的思维模式。例如:文化关联词“eating disorder”指进食障碍,是20世纪末西方的文化精神病学家将此病列入与文化相关综合征的一例。

跨文化护理的概念,要求护理人员掌握护理中,针对不同文化背景、民族传统、宗教信仰的人群所要注意的护理问题。笔者认为,护理礼仪、护理职业道德与法律等课程的开设,能为文化教学提供支撑。

4.结语

阅读与词汇教学是涉外护理专业学生学习西方护理文化的主要途径。大专院校要使学生在有限的时间内完成跨文化相关内容的学习,掌握西方护理文化的规则,加强阅读教材中文化信息的内容与医学术语词源学教学刻不容缓。

参考文献:

[1]林明金.词汇文化对比与双语词典编纂[M].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社,2008.12:25-27.

[2][9]李定钧,主编.医学英语词汇学[M].上海:复旦大学出版社,2006:155,16.

[3]Kenneth R.Rose,Gabriele kasper.Pragmatics in Language Teaching[M].北京:世界图书出版公司北京公司,2006.8:10.

[4]沈红.谈涉外护理专业学生英语口语交际能力的培养[J].实用医技杂志,2008,15(12):2008.

[5]H.D.Brown.Principles of Language Learning and Teaching[M].Pearson Hall Regents,1994.

[6]马雁.大学ESP教学中的跨文化能力培养[J]华南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9(2):154-157.

[7]李鸿艳.以护理专业英语或双语教学为依托开展跨文化教育的思考[J].护理研究,2007,21(31):2903.

[8]刘水.浅析护理双语教材的编写模式[J].国际护理学杂志,2006,25(6):460.

基金项目:2016年湖南省教育厅科技项目课题(16C 1609):意向图式映射下的医学英语高频语块的交际作用与习得机制研究

通讯作者:吴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