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探究

2017-01-19罗烺

考试周刊 2017年2期
关键词:人文教育教学现状高中语文

罗烺

摘 要: 语文教育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注重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但同时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新课程改革的背景之下,教师在教学中要重视语文教育中的情感教育,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促进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达到良好的教学效果。本文结合高中语文人文教育缺失教学现状,探讨相应的解决策略。

关键词: 高中语文 人文教育 教学现状 有效性对策

在和谐社会的背景下,“人本教学”理念已经成为时代教育的核心。在人本教育理念的指导之下,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当充分关注“人”的因素,重视“人”的发展。这一点和新课程改革背景下“重视学生主体地位”的教学理念不谋而合,具有异曲同工之妙。在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本教育理念的提出,强化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由此,笔者认为,现代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将一些具有人文精神的内容渗透到课堂教学中,通过优秀文化的熏陶,不断陶冶学生的情操,提高学生的人文修养。但是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受到高考压力及传统应试教育理念的影响,很多教师的教学缺乏人文性,难以提升学生的人文修养。以下笔者结合多年的高中语文教学实践经验,阐述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实施人文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一、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现状

1.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

当前在高中语文教学中,很多教师都是比较重视学生“听、说、读、写”能力的培养,忽视人文性教育。这就是所谓的重视“工具性”,忽视“人文性”的教学现状。导致这样教学现状的一个重要因素,在于在高中教学中教师的教学压力和学生的学习压力都较大。尤其是高考压力的影响,使得很多教师根本无暇顾及学生考试成绩之外的其他教学,也不敢冒险将时间“浪费”在一些“无谓”的事情上,从而直接导致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缺失。

2.考试评价制度不甚合理。

中国的教育制度历来都是应试教育,近年来素质教育的呼声日益高涨。但对于国家实施的素质教育,可以称之为“雷声大雨点小”,为何这样说?笔者认为:国家一方面在大力宣传素质教育,鄙视应试教育。但是,在考核评价机制上,仍然应用传统应试教育的模式进行考核,这不是自相矛盾吗?诚然,面对中国庞大的人口数据,对教育体制的改革不是一蹴而就的。就是因为这个过程缓慢,导致在考核评价机制上国家对个人综合素质的考核基本是空白的。所有的考试制度都是为了分数着想,这就不难分析为何会有一大批高分低能的学生出现,也不难分析为什么学生在巨大的高考压力之下,会产生很多心理问题,这些都是考试评价制度的不合理所导致的。

3.“重理轻文”教学理念的影响。

一直以来,有一句话很好地诠释了中国“重理轻文”的教学现象,那就是学好数理化,走遍天下都不怕。尤其是在高考的过程中,理科往往都是拉开分数差距的重要学科,而文科如语文,在考试过程中则很难拉开分数上的差距。因此,在教学过程中学生的学习重点都是偏向理科学习,语文学科学习则长期处于次要的地位。在这样的教学理念影响之下,教师的教学能够重视语文教学的工具性就已经不错了,还谈什么语文教育的人文性?人文教育缺失已经成为高中语文教学中一个屡见不鲜的话题。

二、高中语文教学中“人文教育”的有效性策略

曾经有人提出这么一个问题:人在社会生活中到底是智商重要,还是情商重要。这个问题并没有绝对的答案,但就笔者本身而言,情商更重要。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在这么一个国度,一个人想要获得良好的生活,必须具备较强的社会交往能力,而这种交往能力则需要在学校教育及家庭教育过程中强化和培养。因此,教师在教学中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那么,在实际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应当采取怎样的教学措施,强化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呢?

1.重视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

对于高中学生而言,面对巨大的高考压力,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心理方面的问题。一些学生在学习的过程中出现抑郁、焦躁的心理现状。针对这样的问题,笔者认为:高中语文教师作为学生的“衣食父母”,应当加强对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在教学过程中加强和学生之间的沟通和交流,了解学生学习和生活面临的困境,思想上存在的问题,并及时和学生沟通,解决学生面临的难题,引导学生树立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此外,在日常学习中,教师要加强学生的人际交往能力培养,强调社会交往能力在学生生活中的重要性,不断提升学生的社会生存能力。

2.通过社会实践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

在高中学习过程中,虽然高考的压力很大,虽然学生在高一就要开始备考。但是,笔者认为:学习效率的提升,不一定是每天把学生关在教室就可以实现的。在学生学习过程中,教师还要通过开展一些社会实践活动,适当放松学生紧张的神经,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而这种放松则可以通过开展社会实践活动的方式实现。社会实践活动的开展,一方面可以提升学生的社会实践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另一方面可以达到劳逸结合的效果,促进学生学习效率的提升,强化语文学科教育的人文性。

3.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课堂教学模式。

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要实现良好的“人文教育”效果,必须遵循新课程改革的理念,在课堂教学中强化学生的主体地位,这种强化主要体现在教师要将学生的兴趣爱好、个性发展作为课堂教学的核心,教师的教学内容、教学模式都要建立在学生的基础之上,通过形成“以学生为中心”的教学模式,实现高中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总而言之,高中语文教学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体。在教学中教师要关注语文教育的工具性,但是不能忽视语文教育的人文性。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之下,教师应当通过创新语文教学模式,提高语文教育的人文性。

参考文献:

[1]王长明.语文教学应注重人文素质的培养.湖北教育,1999(11).

[2]程红兵,李镇西.关于语文教育人文精神的通信.语文教学通讯,2000(20).

猜你喜欢

人文教育教学现状高中语文
高中语文课堂教学中“五味俱全”的思考
谈高中语文如何在“新”中求效
技工院校语文教学渗透人文教育的思考与实践
新课标下小学语文古诗词人文教育浅析
彝汉双语教学的现状和策略
对小学语文游戏化教学的现状分析及对策探讨
高职思想政治理论课教学改革与人文教育的结合
论师愉生悦的诗意教育
关于高中语文修辞教学的一些看法
对高中语文教学的几点思考