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旅游文本英译的美学探究

2017-01-19陈文祎王青梅

现代语文(语言研究) 2016年11期
关键词:美学

陈文祎++王青梅

摘 要:本文从美学视角出发,借助翻译美学中的审美再现理论审视汉语旅游文本的英译过程,以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景点介绍的英译文本为例,启发译者应将传统翻译技巧与美学审美相结合,实现英译旅游文本的文化之美、精简之美和结构之美。

关键词:美学 翻译美学 旅游文本 徽州景点

一、引言

美学在中西方有着悠久的历史,是一门研究美、美感、美的创造及美育规律的人文科学。从美学的视角谈翻译,就产生了翻译美学。对中国美学而言,翻译美学在翻译学中是一个占有核心地位的分支,能充分反映汉语和中华文化的本质特点(刘宓庆,2011:9)。长期以来,翻译美学多被用以分析诗歌、散文等文学体裁的翻译,很少关涉旅游翻译。

二、汉英旅游文本特征

中西方在政治经济、历史背景、文化习俗及思维模式等方面存在差异,致使汉英旅游文本各具美学特点。根据翻译美学理论,深入了解汉英旅游文本的特点及其美学价值,对旅游文本翻译尤为重要。

(一)汉语旅游文本特征

从词汇角度看,汉语旅游文本最显著的特征是大量使用四字词语。一方面,中华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催生了四字词语的表达方式;另一方面,中国历来讲究对称美,四字词语的使用符合中国人的审美传统。

句式上,汉语旅游文本句式错落有致,骈散相间,兼具散文风格和诗韵之美。此外,汉语旅游文本运用各类修辞手法以增强美感,如平行结构、韵脚、夸张等。

(二)英语旅游文本特征

与汉语旅游文本不同,英语旅游文本呈现如下特征:

从词汇层面看,英语旅游文本多用形容词,信息功能强,联想意义丰富。在西方思维模式中,此类词颇具唤起意义,易诱发读者产生联想,以营造美感。

在人称使用上,英语旅游文本多使用第二人称词“you”,而汉语多使用第三人称词“游客”或“游人”。彼得·纽马克(Newmark,1988)指出,旅游文本的主要功能是唤起功能。也就是说,英语选用第二人称,在旅游文本和读者之间建立交互体系,强化了旅游文本作者对游客的信息传递和美感传达,以激发读者游览文本所述景区的兴趣。

此外,英语旅游文本侧重给读者提供足够的景点信息,如自然地理特征、景区主体风貌等,行文风格客观直白,不添加太多主观情感。相反,汉语旅游文本多突出景点的社会地位和人文特色,强调景点的社会影响力、历史变革等。

汉语和英语在语言学上最重要的区别就是形合与意合的对比(Nida,1982:16),这必然对汉英旅游文本的句式产生影响。在文本翻译的语码转换过程中,译者应时刻留意二者之间的区别,调整相关句式结构以迎合目标语读者的审美观念。

三、翻译美学与旅游文本英译

在翻译美学的关照下,旅游文本翻译既要传达出原文的语义信息和文化内涵,又要避免翻译中的美感缺失,使译文满足国外读者的审美感受。国家5A级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位于安徽省黄山市,主体部分位于歙县(徽州古城),自然风光秀丽,历史古迹颇丰,是徽文化的发祥地。本节所有例句均选自黄山市和歙县旅游委员会编撰的双语旅游宣传资料。

(一)旅游翻译中的美学原则

许渊冲先生在阐述“三美”之间的关系时提到:“意美”最重要,是根本,是目的;而“音美”和“形美”为实现“意美”服务,是前提,是手段。如果三者不能兼得,那么可以不要求“形似”和“音似”,但要尽可能传达原文的“意美”和“音美”(许渊冲,2006:131)。许先生的“三美论”虽是对诗歌翻译目标的高度概括,但对旅游文本英译亦有启发,旅游文本英译也首先应做到“意美”,而后注重“音美”和“形美”。据此,笔者拟构建以下三种翻译原则来实现美学效果。

第一,意象美原则。英译旅游文本应完美再现原文中最引人入胜的意象或信息,略去一些过于华丽的冗余信息。

(1)ST:(歙县)明清时期,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是经济学家王茂荫,著名画家渐江、黄宾虹,人民教育家陶行知的故里。

TT:By the Ming and Qing dynasties,Huizhou merchants had been very successful and there had been a galaxy of talents such as economist Wang Maoyin,famous painter Jian Jiang and Huang Binhong as well as the peoples educationalist Tao Xingzhi.

对于例(1)中划线之处的翻译,有人质疑译文只译出了“徽商崛起”和“人才辈出”二句,而略译了其他信息。但通过分析原文,可以看出,原文的核心语义有两层:一是徽州商业即“徽商崛起”,二是徽州教育即“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译者在充分把握原文要义后,采用英语长句结构,将此二义译出,既避免了信息冗余,又做到了“意美”。

第二,文化美原则。旅游翻译过程亦是文化传播过程,在翻译时,译者应合理运用翻译技巧,尽量传递文化内涵,使目的语读者更好地领会旅游景点的文化内涵和历史渊源。

古徽州文化旅游景区历史悠久,其景点介绍中难免会有大量富含中华文化内涵的词汇,对国外读者来说极为陌生。为了架起文化沟通的桥梁,译者应有意识地采取一些策略弥补文化缺损,如增加注解。在例(1)中,“明清时期”被直译为“Ming and Qing dynasties”,倘若外国游客对中国历史完全不知,又怎能体会到汉语原文带给中国游客的历史久远的感受呢?最好的处理方式是在朝代英译后面加上相应年份,这样既不会使译文看起来冗长,又增加了历史久远的直观感受,不失为一种很好的美学翻译技巧。笔者建议改为“Ming and Qing dynasties(1368~1912)”。

(2)ST:徽园坐落于徽州古城,主体建筑有仁和楼、得月楼、茶楼、惠风石坊、徽园第一楼、古戏楼等以及镶嵌其间的古色古香商品住宅楼百余间。

TT:Huiyuan is situated in the center of the ancient town Shexian.The major building contains Renhe building,Deyue restaurant,Tea house,Huifeng stone archway,the Huiyuan No.1 building and the ancient stage as well as more than 100 quaint dwelling houses among them.

例(2)ST介绍徽园这一旅游景点的建筑信息,描述风格贴近英语旅游指南。对照译文可以发现,ST中的5个“楼”字并没有全部译为英语单词“building”,而是根据它们在中国文化背景下的具体含义,译为“building”“restaurant”“house”和“stage”,弥补了文化空缺,更容易被英语读者接受。

第三,音形美原则。汉语和英语都注重“音美”和“形美”,汉语在这方面表现得更为突出。因此,在进行旅游文本翻译,尤其是当原文引用了诗歌时,译者应尽量保留原文的音韵和结构。这点虽很难实现,毕竟中西方表达方式无法完全对应,但在条件允许的情况下,这种韵律美和形式美还是应该最大程度地保留。

(3)ST:徽园位于歙县古城闹区,传徽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

TT:Located in the downtown area of Shexian County,Huiyuan Garden shows the charm of Huizhou culture and stands for the innovation with the architecture style of Huizhou School.

例(3)ST中的对句“传徽文化之神韵,创徽派建筑之新秀”的基本含义在译文中已表达出来,但没有做到相应的句式平衡。为了使译文更有美感,笔者认为可将这句话改译为“Huiyuan Garden shows intriguing charm of Huizhou culture and stands innovative model of Huizhou architecture”。

(二)美学指导下的翻译策略举隅

1.增译——传文化之美

增译是指旅游文本英译中,译者有意识地为中华文化或历史信息词汇增加一些必要的解释性语言,以搭建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规避文化差异造成的理解困难和审美缺失。同时应注意到,增加的语词不宜过多而破坏行文结构,且必须在语法和语义上完全融入译文的语境之中。

在翻译历史朝代时,最常用的增译方式是在英语译文后加上括号,注解朝代的起止时间,以带来直观的审美享受,这点在论述例(1)时已提及,此处不赘述。

例(4)体现了如何通过增加解释性话语翻译极富徽州文化内涵的语汇(例中标注处):

(4)ST:(棠樾)村内7座牌坊按忠、孝、节、义顺序排列,每一座牌坊都叙说着一个动人的故事。

TT:The seven archways follow the order:the archway of filial affection,the archway to the filial son,the archway to the filial wife and the archway of benevolent deeds.Each archway tells a very moving story.

2.减译——达精简之美

由于中西思维和表达方式差异较大,一些在汉语旅游文本中能带给中国读者审美感受的信息和辞藻,有时并不能给西方读者带来同样的感受,甚至会适得其反。为了规避这种情况,译者在翻译时可省略原文中的一些冗余信息,达旨即可,这便是减译法。例(1)中在翻译“徽商崛起,理学盛行,文风昌盛,人才辈出”一句时就采用了减译法,译文符合西方人的表达习惯,呈精简之美。

汉语旅游文本多引用经典古诗词,但有时景点的主要信息已通过其他修辞手法呈现出来,引用古诗词仅为深化景点的文化内涵,并未提供新的信息。基于英语旅游文本重信息功能的特点,在这种情况下,此类引用的古诗词可减译或省译,以示精简。

(5)ST:它(棠樾牌坊群)记录了明清两个王朝的皇帝旌表徽商鲍氏家族的荣光,乾隆皇帝曾赞誉棠樾村“慈孝天下无双里,锦绣江南第一乡”。

TT:Tangyue Archway Complex has recorded the honor of Baos family which was awarded by the emperors in Ming and Qing Dynasty.Emperor Qianlong (1711-1799)once praised it as“No.1 Village for Local People to Show Filal Piety to Their Parents”.

例(5)ST中引用的诗句还被译为:“Nowhere else in the world can one find people more filial affectionate than the villages here.This is the No.1 village in the beautiful south of the Changjiang River.”对比两种译法,前者采取减译,只译出诗歌的核心语义,后者采取字对字的直译。笔者认为,例(5)ST主要是介绍棠樾牌坊群的历史沿革,引用乾隆的誉词是对前文中“荣光”二字的深化,突显牌坊群在中国历史中的地位,并未提及新的信息,因而此处可进行减译,达意即可。后一种译法太过冗长,破坏了行文的整体美感。

3.调整语序——塑结构之美

调整语序指翻译时为了迎合目的语读者的语言习惯,打破原文的句式结构,重新合成令目的语读者能够理解的译文。上文提及,汉语重意合,英语重形合,这就解释了为何汉语多散句、平行结构等,而英语多长句,夹杂很多从句,如定语从句、同位语从句等。

(6)ST:斗山街位于歙县城内,为中国历史文化名城歙县的一级保护区。它是一处集古民居、古街、古雕、古井、古牌坊于一体的旅游文化景点。斗山街青石板路古朴,狭长,悠远,宛如戴望舒笔下的“雨巷”。

TT:Doushan Lane,located in the center of Shexian County,one of the famous historical and cultural towns in China,is well-known for its typical construction style of the local residential houses.Paved with large pieces of slab stones,Doushan Lane,with a collection of old houses,old lane,old carving,old wells and old archways,is also the scenic spot for cultural tours.

在翻译例(6)ST时,译者对原文句式进行了重组,将汉语中的三个句子译成英语的两个长句,伴有同位语从句、“-ed分词”结构等,符合英语句法习惯,也没有遗漏任何重要信息,实现了句式的结构美。如此,一幅生动形象的斗山街全景图呈现在读者面前,给外国游客一种语言的流畅美和画面的意境美,留下无尽的遐想空间。此外,例(6)ST中的“雨巷”这一意境对中国读者来说很熟悉,若要让西方读者理解则必须加注释,但这样会损害译文的美感,因此译者选择省略不译,符合减译原则,在达旨的同时保证了译文的精简,做到了审美再现。

四、结语

与法律翻译、广告翻译等一样,旅游翻译被视为应用文本翻译,但也有其特殊之处。一个好的英译旅游文本,不仅要提供充足的景点信息,还需具有语篇美感和文化内涵,这就是本文的着力点。进行旅游文本翻译时,译者应深入分析审美客体,充分发挥作为审美主体的能动性,遵循意象美、文化美和音形美三大原则,借用增译、减译、语序调整等翻译技巧,将原文的重要信息和审美感受尽量再现于译文中,以传文化之美,达精简之美,塑结构之美,弥补翻译过程中的审美缺失,给英语读者带来与汉语读者相类似的感受,从而架起中西文化沟通的桥梁,推动中国旅游文化走向世界。

参考文献:

[1]Newmark,P.A Textbook of Translation[M].Shanghai:

Shanghai Foreign Language Education Press,2001.

[2]Nida,E.A.Translating Meaning[M].San Dimas:English

Language Institute,1982.

[3]刘宓庆,章艳.翻译美学理论[M].北京:外语教学与研究出版

社,2011.

[4]歙县旅游宣传资料(双语版)[M].歙县:歙县旅游委员会,

2005.

[5]许渊冲.翻译的艺术[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06.

[6]闫杨,王青梅.目的论观照下的化妆品广告英译[J].现代语文

(语言研究版),2012,(15).

(陈文祎 王青梅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外语学院 315211)

猜你喜欢

美学
浅谈柴科夫斯基《四季》之《一月》之美学体现
印花派对
相悖美学
美学以生命为视界
黑之新篇
纯白美学
《医学美学美容》合作机构推荐
麦西西摩登童装美学
春食色彩美学
“妆”饰美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