接受美学视角下《典妻》剧本中特色汉语结构的英译
2017-01-19毛美娟冯立波郭泉江
毛美娟++冯立波++郭泉江
摘 要:本文从接受美学视角出发,以甬剧《典妻》剧本的英译文为语料,以汉英两种语言的各自特色为基础,分析了《典妻》中特色汉语结构的英译。针对剧本译文中的典型译例,本文提出了其他的翻译选择,希望能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关键词:接受美学 《典妻》 四字格 对偶
一、引言
戏曲是中华民族的瑰宝,对于弘扬优秀传统文化、传承民族精神具有重要意义。如何将中国戏剧的经典作品传播出去,让传统戏剧走出国门,是新时期戏剧生存与发展的重中之重。然而,在整个翻译学研究中,戏剧翻译领域鲜有人涉足,戏剧翻译的重要性也一直未得到应有的重视,这就使得走出国门的中国传统戏剧数量不多,影响也不大。
作为甬剧史上一部里程碑式的作品,《典妻》对甬剧来说是其百年发展史上一个具有转折点意义的作品。本文以宁波甬剧团《典妻》剧本的官方中英文为语料,结合接受美学理论,以汉英两种语言的各自特色为基础,分析了《典妻》中特色汉语结构的英译。研究发现,甬剧《典妻》英译本中部分四字格和对偶的翻译未能较好地体现出原文的韵味,个别甚至在一定程度上扭曲、歪解了作者的思想,超出了外国观众的美学期待视野,无法很好地被他们所理解和接受。对此,本文提出了其他的翻译选择,旨在为同类文本的翻译提供借鉴。
二、接受美学对戏剧翻译的启示
“接受美学”这一概念是由德国康茨坦斯大学文艺学教授姚斯于19世纪60年代提出的。“读者中心论”是接受美学的核心。姚斯认为,文学作品是一种“召唤结构”,读者通过阅读将文本具体化,读者的思想观念、道德情操、审美趣味以及接受水平将作品中的空白处填充起来,最终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期待视野”是姚斯文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的概念范畴,指读者根据自身的审美、阅读经验,对文学作品艺术特色的预估与期盼。接受美学的一条重要原则就是“视域融合”,只有读者的期待视野与文学作品相融合,才能谈得上理解和接受。(周宁译,1987)
因为语言和文化的不同,外国观众很少有机会接触到用英语演出并能保留原有韵味的中国戏剧(王占斌,2015)。因此,戏剧翻译在中华文化的对外传播中起到了极其重要的作用。戏剧翻译强调,观众的理解和接受决定舞台的表演效果。徐晶晶(2011)从接受美学角度对戏剧韵律、修辞、典故等的翻译进行了分析,认为戏剧翻译和接受美学有着共通之处。因此,接受美学理论对具有可读性的甬剧翻译具有一定的指导意义。
三、特色汉语结构中的四字格和对偶
四字格是由四个汉字(音节)组成的一种结构。它的音步整齐,念起来顺口悦耳,言简意赅,含义深刻,具有强大的生命力,所以四音节从古到今一直是中国人非常爱用的语音段落(高志明,2006)。据统计,四字结构在成语中多达百分之九十以上,而在《典妻》剧本中,四字格出现的频率也相当高。统计发现,剧本中共有50多处四字格,如“死心塌地、小鸟依人”等。
《辞海》中对偶的定义是:用字数相等、句法相似的语句表现相反或相关的意思。对偶句形式工整,前后呼应,能增强语言的表现力;读来上口,为人们喜闻乐见。对偶是汉语中广泛使用的一种修辞手段(叶定国,1998)。据统计,《典妻》剧本中共有43句对偶句,是十分突出的语言现象。
四、特色汉语结构的英译
(一)四字格的英译
(1)小娘子:我面色黄。
老爷:哪里,是粉雕玉琢。
译文:Lady:I am yellow-faced.
Milord:No,it seems like jade.
例(1)语境为老爷夸赞小娘子面容姣好,惹人怜爱。剧本中“粉雕玉琢”是一个四字结构。“粉雕”和“玉琢”属于语义重复,强调了女子容貌之美丽,同时也突出了老爷对小娘子的喜爱之情,丰富了信息内容和情感内容,表达生动形象,增强了语言的感染力和表现力。
译者直接选取了中文剧本中“玉”的意象,将“粉雕玉琢”译为“it seems like jade”。因不同民族的文化和审美情趣存在客观差异,同一形象被赋予不同的文化内涵。“粉妆玉琢”出自清代曹雪芹《红楼梦》第一回“士隐见女儿越发生得粉妆玉琢,乖觉可喜”(“粉雕玉琢”又可作“粉妆玉琢”)。“粉雕玉琢”这一形象性词语有特定的文化内涵,这类词语在英语中很难找到对应词。《辞海》中对“玉”的解释为“温润而有光泽的美石”;而在“Merriam-Webster Third New International Dictionary”中,“jade”则有“a low or shrewish woman”“a flirtatious girl”“hussy”和“minx”之义,均含强烈的贬义色彩,指狡诈、轻佻的女人。由此,外国观众易把赞美喜爱之情误解为讽刺厌恶之意。故该译文未能考虑读者“主体性”地位,超出了译文读者的美学期待视野,不符合接受美学理论。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要考察译文读者先前形成的阅读经验以及审美经验,重视对译文读者语言的关照,考虑读者对译文语言的理解和接受程度。
英语倾向于抽象思维,汉语用词倾向于具体,常常以实表虚,以具体的形象表达虚化的内容(连淑能,1993)。故此处可采用“化实为虚”的方法,将“玉”作抽象化处理。这样的处理不仅能避免生硬、晦涩地直译原文内容,还能够提高转换的可译性。通过对比“white-skinned”以及“fair”两词,发现“fair”用于此处更加贴切。“white-skinned”只用来形容人“皮肤白皙”,而《柯林斯英语词典》中“fair”有“beautiful or lovely to look at”之义,形容人面容姣好,讨人喜欢。故“fair”一词能够使外国观众更加贴近剧本,感受作者欲传达之情感,在观众理解和接受过程中实现文学作品的价值。
接受美学认为,文学作品所蕴含的情感价值,要通过读者去体味、释读才能实现。从例(1)译句中能够看出译者在解读中试图与文本相融合,但在解读过程中视野准备不足,未能很好地响应剧本“空白”创造的意境,实属遗憾。剧本中“粉雕玉琢”是一处“空白”。“粉妆玉琢”出自清代曹雪芹的《红楼梦》,形容人美丽可爱。因此,在翻译活动中,译者应该营造可供读者探索玩味的别致意趣,让读者走进“空白”与译文进行思想上的碰撞与交流,从而获得与原文读者相近的审美体验和情趣。笔者认为,“粉雕玉琢”可译为“my fair lady”,与第37届奥斯卡最佳影片My Fair Lady(《窈窕淑女》)同名。影片讲述Eliza Doolittle从家境贫寒的卖花女变成光彩照人的淑女并与Henry Higgins教授相恋的故事。勤劳美丽却出身卑微的卖花女与剧本中美丽淳朴却生活穷困的小娘子形象十分相似。若把“粉雕玉琢”译为同名电影名,观众就能顺利地探索出作者想要表达的情感,实现与译文的顺利交融。此外,“My Fair Lady”这一译法响应了文本中的“空白”,营造了剧本的意境氛围,引起了国外观众的共鸣,适应了他们的审美习惯和艺术趣味,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
充分考虑上下文情境后,本文给出了“粉雕玉琢”的尝试性译文:“Not at all.You are my fair lady.”结合“接受美学”理论,通过以上翻译方法的应用分析,本文认为,可以将其运用至剧本中其他四字格的英译,如“忍气吞声”。
(2)忍气吞声图什么 就图个借腹代我生宝宝。
译文:The reason why I've stood is to borrow a womb and to give birth to a son for me.
例(2)语境为大娘对家中地位下降深感无奈。“忍气吞声”是文本的一处“空白”。译者将“忍气吞声”英译为“stand”,没有简单复制文本的“空白”而不加修改,在这一点上译者尝试了用解释性方法对“空白”加以具体化,但“stand”用于此处,容易引起歧义。“stand”常用词义为“站立”,此处若要表达肯定意义的“容忍、忍受”,易造成外国观众的误解,无法达到读者的“期待视野”,不符合接受美学理论。因此,译者在英译中应充分考察观众的理解和接受能力,对一些他们无法理解的“空白”,在解读过程中,将之“具体化”“显性化”,用解释性的语言来表述。因此,为了迎合观众的审美趣味,可将“忍气吞声”尝试性译为“swallow my pride and endure insults”,以达到观众对作品预先的估计和期盼,达到情感、价值的互通,实现观众的“期待视野”。
赘述(Tautology)是一种无谓的重复(needless repetition)。常见的赘述有两种形式,一种是词语的词义重复或含有多余的词(Redundancy),一种是语法结构上含有多余的成分(马跃珂,2006)。“give birth to a son”和“borrow a womb”属于语义赘述,都为“生孩子”之义,此时可以采取省译的方法,将“give birth to a son”省略,句子更加紧凑精简,更符合英语行文规范。
综上所述,“忍气吞声图什么,就图个借腹代我生宝宝”的尝试性英译可为:“I have swallowed my pride and endured insults to borrow a womb for a son of my own.”
(二)对偶的英译
(3)咬牙切齿心头恼,捶胸顿足泪水抛。
译文:I am really angry and cant stop weeping.
例(3)语境为小少爷百日宴时,小娘子抱去见客,大娘深感家中地位下降,悲愤交加。原文中的对偶句上下两句字数相等,结构相同,词性相对,平仄相对,不仅能够高度概括出大娘的悲伤和愤怒之情,还能增强原文的节奏感,给读者留下深刻印象。
英语中没有与汉语对偶完全对应的修辞手段,英语的“Antithesis”与汉语的对偶只是部分地对应。在对偶句的英译中,不必刻意追求完全的对仗工整 ,而是根据英语句法的要求进行一定的调整(叶定国,1998)。若硬将汉语中的对偶句式套用至英语句式中,不仅有悖于英语的句法规则,而且不符合外国观众的阅读习惯,达不到他们的“期待视野”。译者在英译中考虑了汉语对偶和英语“Antithesis”的差异性,没有刻意追求句式上的对等,而是在充分解读文本信息的基础上,将其合并为一句话,该做法值得借鉴。
剧本中的“咬牙切齿”“捶胸顿足”表达了极度的愤怒和悲痛,然而“angry”和“weeping”未能很好地表达出作者想传达的思想感情,观众无法感受到剧本中的艺术韵味。在《柯林斯英语词典》中,“grudge”的释义为“a persistent feeling of resentment, especially one due to some cause, such as an insult or injury”,因此,换用“grudge”更加贴切,更能表现出怨愤之情。“depress”在《柯林斯英语词典》中的释义为“to lower in spirits”“make gloomy”,表达了一种痛楚、沮丧之情。因英语用词倾向于抽象,英语中多名词化现象,故运用词义虚化手段中的虚化词缀构词法(连淑能,1993),为“depress”加上后缀“-sion”,以表示状态,名词化表达为“depression”。
本文对例(3)对偶句的尝试性英译为:“My grudge is growing and depression deepening.”该译文在句式上做到了基本工整,能够使读者感到语义丰富,力量集中,音律顿挫,还能显示形式的整饬美。“grudge”和“growing”,“depression”和“deepening”做到了压头韵,重点突出、琅琅上口,增强了语势。该译文既传达了原文的意思,又讲究格律,考虑到外国观众的审美趣味,做到了“读者关照”,符合“接受美学”理论中的“读者中心论”。
根据英语句法的要求,对偶句在英译时可进行适当的省略。若硬要追求两句话的对等,译文便会显得不简洁,读起来就会失去应有的美感(叶定国,1998)。本文所给译文的后半部分省略了“is”,但句子的韵味、意境却完好无损。这样的处理方式符合英语句法要求,符合英语观众的审美情趣,符合观众的“期待视野”。
基于“接受美学”理论,通过以上翻译方法的应用分析,可以将其运用至剧本中其他对偶句的英译。
(4)儿叫饿来儿喊冷
儿呼疼来儿唤娘
译文:My son is crying with hunger,cold and pain.My son is crying for mother.
例(4)语境为母亲因即将离开自己心爱的孩子而悲痛。可以看出,该英译文在句式上基本工整,读来琅琅上口,再现了原作的美感,做到了以“读者为中心”。“cry for”和“cry with”相呼应,结构上基本一致。此外,“cry for”生动形象地展现了孩子需要母亲,母亲离不开孩子的一幕。“cry for”有“be in badly or desperately need of”之意,该译文不仅收到了很好的效果,引人回味,而且达到了观众的“期待视野”。
此外,译者还把中文剧本中的“饿”“冷”“疼”和“娘”进行了适当的句式重组,并未完全按照中的句式结构生搬硬套,充分考虑了英语的表达方式,满足了外国观众的心理期待,符合他们的“期待视野”。
五、结语
结合“接受美学”理论,本文发现,甬剧《典妻》英译本中的部分四字格以及对偶的翻译与“视域融合”和“期待视野”的概念范畴有所出入,还需进一步改进,针对具体情况本文提供了可行的翻译选择,但亦存在不足。接受美学理论为戏剧翻译提供了有利的指导,对戏剧翻译有一定的借鉴意义。本文旨在对中西语言以及文化差异下戏剧的汉英翻译进行探讨与纠正,同时希望更多地学者加入戏剧翻译的行列当中,努力让东方审美框架下的戏剧符号走向世界,积极地把中国戏剧的经典作品传播出去,让中国传统戏剧走出国门,从而更好地弘扬中华民族的传统文化。
参考文献:
[1]Jauss,H.R.Toward an Aesthetic of Reception[M].Minneapolis:
University of Minnesota Press,1982.
[2]高志明.《史记》语言的四字格结构[J].襄樊学院学报,2006,
(3):73-77.
[3]邝文霞.论古诗英译中的“文本空白”与“期待视野”——接受
美学关照下的一点启示[J].语文学刊(外语教育教学),2012,(4):66-68,123.
[4]连淑能.英汉对比研究[M].北京:高等教育出版社,1993:
48-63,128-146.
[5]马跃珂.汉语的“重复”与英语的“Repetition”[A].中国英汉
语比较研究会第七次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C].中国英汉语比较研究会全国学术研讨会论文集,2006,(11).
[6]王占斌.文学审美与价值取向:翻译研究自选集[M].天津:南开
大学出版社,2015:50-57.
[7]徐晶晶.接受美学视野下的戏剧翻译——以许渊冲英译《长生
殿》为例[D].武汉:华中师范大学硕士学位论文,2011.
[8]叶定国.谈谈汉语对偶句的英译[J].外语教学,1998,(12):
58-62.
[9]周宁,金元浦.接受美学与接受理论[M].沈阳:辽宁人民出版
社,1987:1-10.
(毛美娟 冯立波 郭泉江 浙江宁波 宁波大学科学技术学院 31521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