南源滑坡工程治理方案简析
2017-01-19朱云
朱云
摘要:余江县南源滑坡对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及居民构成威胁。本文在滑坡形成影响因素和危害情况分析的基础上,提出两套治理方案进行对比,推荐“挡土墙+削方+预应力锚索+截排水沟+植被恢复”治理方案,以期达到治理地质灾害和生态环境的目的。
关键词:南源滑坡;工程治理
1滑坡概述及危害
1.1地理位置及滑坡情况。南源滑坡位于余江县东北部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房后侧,滑坡位置地理坐标东经:116°55′15″,北纬:28°29′07″。所处斜坡纵长80m、宽70m、坡向260°,前缘海拔约75m,后缘海拔145m。下伏基岩岩性为中元古界双桥山群修水组皮库段岩组,属顺向坡,见图1。
从现场调查情况看:①滑坡体位于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东北侧,为防止地质灾害发生,对其进行切坡处理。切坡分两级,中间有一宽约2m的平台,平台上设有排水沟,滑坡体整体坡向255°,岩石破碎,强风化层厚度较大。滑坡体处于切坡段的北端,主要由强风化层组成,滑动面为节理面,滑面坡度约60°,滑体前缘已经触及房屋后墙,且仍处于滑动中。下部滑动有可能牵引上部整体滑动,潜在滑动规模较大,约为12000~20000m3。②东南侧不稳定边坡位于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东南侧,已进行切坡处理,切坡分两级,中间有一宽约3m的平台,残积层厚度约1~3m,节理发育,岩石破碎,强风化层厚度较大。③南侧不稳定边坡位于南源村民小组居民楼南侧。切坡分两级。节理发育,有多个方向的节理面,岩石破碎,强风化层厚度较大,约1~2m。
1.2滑坡稳定性。滑坡体所处地区属强切割低山丘陵地形,侵蚀剥蚀地貌。岩性为一套较软弱的中元古界双桥山群变质砂岩、绢云千枚岩,其抗风化能力较弱,岩层风化强烈,风化残坡积层较厚,坡积物为含碎石、块石的粉质粘土,粉砂土,结构松散,渗透性强,凝聚力弱。上部的残坡积土夹碎石及强风化薄层状页岩、泥岩,在含水量饱和的情况下,受重力的影响容易沿着层状节理向下滑动,不仅造成边坡水土流失,而且极易发生土质滑坡和岩质崩塌。区内主要人类工程活动为村民建房等。产生滑坡地段的坡脚因住房被严重切削,连续切坡长约70米,切坡高度一般为5.0~9.0m,切坡陡坎与民房水平距离0.50~3.0m,基本上无边坡防护措施,为滑坡的发生具备了地形条件。
1.3滑坡危害。该滑坡前缘为南源村民小组,距民居最近距离5m,威胁该村民小组30户居民230人的生命安全,30栋砖混结构房屋财产安全,潜在经济损失约700万,为重大级地质灾害,滑坡具有治理的必要性。
2滑坡工程治理设计
目前滑坡处于缓慢蠕动变形阶段,随着雨季来临稳定性将有所降低,针对变形破坏特征及现场实际情况,建议采用以地表排水为主,抗滑支挡相结合的综合治理措施,从而确保滑坡的整体稳定。
根据滑动特点,建议对南源滑坡进行工程治理,兼顾生态环境。选取方案一“拆迁避让”和方案二“挡土墙+削方+预应力锚索+截排水沟+植被恢复”两套治理方案进行对比。
方案一:拆迁避让
该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为:清除滑坡体滑动的岩土体+村民搬迁。经初步测算清除滑动岩土体的所属费用为120多万元(岩土挖、运费用按当地费用);拆迁安置费用则需要400多万元(据当地政府测算结果);两项费用合计为520万元。但该方案尚未考虑清除滑动岩土体后遗留下的地质灾害隐患—产生新的甚至更大的滑坡,以及对城市生态环境的破坏等。
方案二:工程治理
该滑坡治理工程设计方案为因地制宜的综合治理方案,其总原则是技术可行、经济合理,并于周边环境相互协调与统一。工程治理方案设计对东北侧滑坡体治理措施包括:第一级切坡(下部)坡脚设置挡土墙,坡面设置锚喷护坡,第二级切坡(上部)设置格构护坡、中间平台设置植被绿化及修筑排水沟,滑坡体后缘修筑排水沟。东侧不稳定边坡治理措施包括:第一级切坡(下部)坡脚设置挡土墙,坡面设置锚喷护坡,第二级切坡(上部)设置格构护坡、中间平台设置植被绿化及修筑排水沟,第二级切坡后缘修筑排水沟;东南侧不稳定边坡治理措施为对边坡进行浆砌护坡,边坡坡脚与上部边坡后缘修筑排水沟。
(1)挡土墙设计。在滑坡体与东侧不稳定边坡的前缘坡脚上设置挡土墙,挡墙为重力式挡墙,墙高2.5m,挡土墙顶宽1.0m,墙面坡比1:0.25。挡墙基础深1.0~2.0m。墙顶根据坡面地形控制。挡土墙为浆砌块石结构,砌筑砂浆标号为M7.5,1:2的水泥砂浆抹面。治理设计顺序是先设置好挡墙,待挡墙施工完毕并达到强度75%,然后采用砂性土填方夯实、按现在滑坡坡面的自然坡度平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