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声的艺术
2017-01-19冯小玉
冯小玉
静水深流,大音希声,“静”的力量在大自然中无处不在。语文课堂上适时的“静堂”艺术,同样会对提升课堂效益产生意想不到的效果。
一、课前静视
教师刚进入课堂,面对的是课间的杂乱和喧闹,学生处在课间的兴奋中。此时教师静待片刻,用亲切的目光环视全班学生,以静静的眼神与全班学生对视一番,会迅速冷却学生课间兴奋而散乱的细胞,实现课堂气氛的快速凝聚。而后,教师一段匠心独运的开场白,会立刻抓住学生,将学生引入文本的意境。课前的“静堂”犹如“醒木”,使学生的精神状态实现“课间”和“课堂”的自然过渡。
二、课上静读
“以读为本”是阅读教学的基本理念,但“读书”不仅仅体现为书声琅琅的有声朗读,还有同样重要的无声静读。平心静气,屏气凝神,以一种静静的姿态读书,很多时候更有效。在笔者的教学实践中,发现语文课上如下两种情形更适宜“静读”。
一是初读时静读。2011版新课标实施以来,让“语文回家”的呼声日益高涨,朗读教学甚嚣尘上。书声琅琅成为很多语文老师课堂追求的主旋律,好像只要学生朗读了语文课就有了语文味。殊不知,语文学习中,如果一接触文本就大声朗读,除了那慷慨激昂的热闹氛围,对学生而言能留下什么?学生初读文本,更需要静读,在静读中浏览文章内容,在静读中查阅生字词,在静读中读顺句子。这样的静读,既经济(节约了时间)又实用(学生完成初读任务)何乐而不为?特别是对于一些篇幅很长的文章,静读的优越性更是明显。笔者听过一位老师执教《台阶》一文,初读文本时教师要求学生大声朗读课文,开始教室内人声鼎沸,4分钟后学生渐渐倦怠,声音渐消,8分钟还闻读书慢者小声朗读,教师见初读时间过长,不得已匆匆打断。由于初读的倦怠和匆忙,整堂课都在陷于沉闷、流于肤浅。
二是感情朗读前的静读。“请同学们有感情地朗读……”这句话在语文课堂上出现频率甚高,但学生真正做到有感情地朗读却较少。究其原因,除了教师朗读指导乏力外,学生对文本缺少深入的理解也是重要原因。感情朗读前,不妨让学生静读,平心静气读进文本,屏气凝神与文本对话,体会文本意蕴和内涵,揣摩作者隐藏在字里行间的情感,静读涵泳,体会切合文本的语气语调。在充分的静读基础上,学生才会有悟有得,才不会出现任何课文都用“抑扬顿挫”的腔调去朗读的尴尬局面。如此,有感情地朗读才能成为可能。
三、问后静思
语文课堂确应充满生机,新一轮课改后的语文课堂更是“热闹”,一堂课教师谨言精语,学生小组合作人声鼎沸。好像学生的“动”起来已经成为课堂评价的唯一要求,殊不知语文学习中学生思维品质的深层次提升才是语文能力发展的重要标志,这样内隐式的思维发展很多情况下靠“静思”来实现。
一是问题回答前的静思。我们的语文课堂上会经常出现这样的场景:老师问完一个问题后,一部分孩子总会很快地举手回答,而剩下的一部分孩子,他们每次都不会主动去举手。这时我们就会断定:后一部分孩子的课堂表现不够积极。可事实也许并非如此,我想更多的时候应该是他们还没有准备好答案,不敢回答。我相信,如果这时我们能给他们充足的时间去思考,让先举手的同学在脑子里把答案想得更全面些,把语言组织得更流畅些;让一时想不出答案的同学再默读静思一会儿。这样,我们优等生的思维一定会更严密,语言表达一定会更流畅,后进生也一定会有更充分的思考空间,所有学生的的语文素养一定会在静思中得到锻炼和提升。
二是合作学习前的静思。新课标倡导自主、合作、探究的学习方式,这种学习方式有利于课堂信息的多向互动,学生在小组内的阅读经验交流,使得阅读教学充满了未知的困惑与已知的快乐。现实情况是:小组合作学习成了一种华彩的“表演”,个别活跃、善于表达的学生成了小组合作学习的“主演”,其他学生只做“配角”,或者沦为“观众”“看客”的现象也不可避免地出现。其原因在于合作学习前学生“静思”时间不足,教师在组织学生合作之前,一定要留给学生独立思考的时空。只有建立在个体静思基础上的合作学习,才能实现相互启发,优势互补。不给学生静思的时间,很多后进的学生可能只是单纯地接受知识的“容器”,永远不可能培养和呈现自身独特的思维方式,而优等生也可能会出现对问题的解决呈现出单一的解决方法,不利于发散思维。长此以往,学生思维的敏捷性下降,思维品质可能会降低。
四、品中静想
爱因斯坦说过:想象力比知识更重要,想象概括着世界上的一切,推动着社会的进步,成为知识进化的源泉。语文需要想象,阅读离不开联想,每一篇文章都是作者思维之花的绽放,都是作者想象升华的结晶,运用“静想”培养学生语文素养是语文课堂行之有效的方法。朱自清的《绿》以瑰丽的想象、华丽的辞藻全方位、多角度描绘了梅雨潭的“绿”,但是如果我们以粗放式的朗读组织教学很多时候无法体会作者写作之精妙。让课堂安静下来,在静读中想象“那醉人的绿呀,仿佛一张极大极大的荷叶铺着,满是奇异的绿呀”中“绿”那醉人色彩;在静读中想象“她松松的皱缬着,像少妇拖着的裙幅;她轻轻的摆弄着,像跳动的初恋的处女的心;她滑滑的明亮着,像涂了“明油”一般,有鸡蛋清那样软,那样嫩”中“绿”那迷人姿态。静静想象,让文字以画面形式在头脑中呈现,用心去细细触摸文本特有的体温,静想达意之深,妙不可言。
五、读中静写
“静写”,指在语文课上教师能有意识地将阅读与写作结合起来,让学生从阅读中受到启发,发现写作方法,适时学习借鉴,给学生安静的写作机会,从而提高阅读和作文水平。学习到《老山界》一文中精彩语段:“耳朵里有不可捉摸的声响,极远的又是极近的,极洪大的又是极细切的,像春蚕在咀嚼桑叶,像野马在平原上奔驰,像山泉在呜咽,像波涛在澎湃。”作者用联想的方法生动形象地描写了大自然“不可捉摸的声响”。教师找准读写结合点,适时让学生以“一种你欣赏的声音”为内容,注意运用虚实结合的写法写一段话。学生在喧闹的阅读中立刻安静下来投入平心静气的写作中,动静结合中实现了写作能力的及时迁移。在语文课堂上,教师根据文本特点找到读写结合点。适时“静写”,让学生内化阅读知识,实现写作能力迁移也是语文静堂的有效方法。
语文教师应多思考一些“静堂”的策略,让适时的“安静”与“灵动”“热闹”相辅相成、相得益彰,语文课堂才能给学生们带来更多的发展与进步。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