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进行有效的语文阅读思维训练
2017-01-19王斌
王斌
一、阅读思维训练的前提保证
学生在课堂上的思维状态,往简单里说无非是敢与不敢、能与不能的区别。敢思、善思,是我们教师训练学生思维的着眼点。
如何让学生敢思呢?我们不妨打这样一个比方,同样是30厘米的宽度,一般人敢在赛场跑道上骑车,却不敢在独木桥上骑车,为什么呢?这是因为在独木桥上缺乏必要的安全感。同样,在我们的课堂上,学生之所以思维不积极,首要的原因是没有胆量,害怕说错了被老师骂,说偏了被同学笑。因此,我们要创设无错课堂,无批评课堂,让学生放胆思考放胆表达,错了可引导,偏了可纠正,更何况错误也是资源,起码让学生懂得此路不通,爱迪生发明灯丝就是试误中的创造。
如何让学生善思?这是一项长期的综合工程,但也有法可依,有径可循。首先教师必须在课前充分的准备。第一,教材要烂熟于心,要把握作者的思路,揣摩编者的意图,确定好教学目标,设计好教学流程,熟悉教材宜细,环节预设宜粗。第二,学生要心中有数,要清楚学生现状,把握学生的个别差异,洞悉学生最近发展区,有教无类,因材施教。第三,蹲下来看学生,在备课过程中善于与学生换位思考,预估在课堂上可能会出现哪些偶发情况,以便圆融有效地及时处理。
二、阅读思维训练的情境创设
英国牛顿树下悟出万有引力,德国凯库勒梦中发现苯的分子式,说明思维需要特定的情境,离开了特定情境,牛顿、凯库勒的历史就得重写。语文课堂上,思维训练的情境如何界定与创设呢?
牛顿与凯库勒的创造性思维给我们的第一个启示就是,心理放松有利于思维的创造性发挥。所以,我们在课堂上首先要创设一个宽松、平等、民主的整体氛围,在这个大情境中,没有贤愚之分,没有高下之别,甚至应该没有师与生的分别,教师真正成为“平等中的首席”,对于学生而言,老师不是法官,是律师(当然不是教材的辩护律师,而是学生的辩护律师,代表关维护学生的权利);不是裁判,是拉拉队员。增强教师的亲和力是激发学生思维的有效方法,紧张的课堂气氛只能扼止学生的有效思维。
牛顿与凯库勒思维的触发事件给我们的启示是,直观的启发性情境可以激活人的灵感。针对某一篇课文、某一段话,某一句话,甚至某一个词语,都可以创设相关情境,这些情境可以通过描述性语言、图画、录音、多媒体、表演等手段来创设。情境可以再现文本内容,化远为近、化繁为简,有效缩短学生与文本之间的心理距离,产生熟悉感、亲近感,从而更有兴致更主动积极地投入到学习当中。
学习语文终究需要利用语文的方法,对语言的揣摩与感悟,也就是感悟语境,才是我们语文教学情境创设的至高境界,大化无形,大音希声。想象能力、想象思维的培养,是我们语文教学的重要任务与目标。要善于引导学生在阅读中比较归纳,联系生活实际,在思维中(或头脑中)还原文本,实现与作者的共鸣。
三、阅读思维训练的策略措施
1.思起于疑,质疑问难是思维的发动机
我们的课堂是从教师走向学生,还是从学生走向教师,这是教案与学案的分别,而教案之让位于学案,已逐步为不少人所接受或认同。学案重视的是缘生而动。缘生而动,顾名思义,因学生的需要而动,因学生的现状而动,因学生思维发展情况而动,因学生学习状态而动。这是一种立足于尊重学生的人格、劳动和创造,而施行的真正以学生为学习的主体与主人的教学活动。如何践行这种引领?思起于疑,我们不妨从质疑问难这一环节开始。
杨振宇向中国科大少年班指出的第一条成功法则就是质疑。利用质疑问难点燃学生参与的热情;利用质疑问难引领学生思维走向深入;利用质疑问难引领学生走向课外探究。语文课堂的全程都应该贯穿着质疑问难这个教学方法。首先,要让学生敢问。在教学的任何环节,学生都可以举手提问,老师对任何一个学生任何一个问题都要给予肯定,并针对问题的性质做出妥善处理。还有,对于每一个学生的初次提问,他的问题再幼稚可笑都不啻是东方的启明星,点燃黎明的第一束火炬。其次,要让学生会问。要点拨学生会扣题、扣文(字词句段、篇章结构),甚至针对教师的讲解质疑,会用“什么”“怎样”,尤其“为什么”提问。第三,要教学生答疑。在老师不盲目充当裁判的前提下,学生答疑便会各抒己见,异彩纷呈。
2.引导点拨,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课标》强调“阅读是学生的个性化行为,不应以教师的分析来代替学生的阅读实践。应让学生在主动积极的思维和情感活动中,加深理解和体验,有所感悟和思考,受到情感熏陶,获得思想启迪,享受审美乐趣。要珍视学生独特的感受、体验和理解。”培养学生以求异发散为主体特征的创造性思维,教师要针对教材特点引导点拨,引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
第一,在教学过程中,我们要坚持启发性原则,提问设疑,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思维,使之振奋起来,产生积极探求新知的欲望。第二,教师不妨对文章的词句观点提出异议,引导学生从正反两方面思考问题或在比较中思考问题,启发学生的求异思维,训练学生思维的灵活性和独特性。第三,利用教材引导学生进行补充情节的训练或改变人称的训练,允许学生标新立异,以培养学生创造思维的合理性和深刻性。第四,营造课堂合作氛围,在思维碰撞中实现思维的创造性活动。endprint