豫西栾川鱼库锌多金属矿床地质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2017-01-19田浩浩张寿庭曹华文3韩江伟裴秋明
田浩浩,张寿庭,曹华文3,,韩江伟,唐 利,裴秋明
(1.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陕西 西安 710100;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3.中国地质调查局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4.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7)
豫西栾川鱼库锌多金属矿床地质及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田浩浩1,2,张寿庭2,曹华文3,2,韩江伟4,唐 利2,裴秋明2
(1.中陕核工业集团公司,陕西 西安 710100;2.中国地质大学(北京) 地球科学与资源学院,北京 100083;3.中国地质调查局 成都地质调查中心,四川 成都 610081;4.河南省地质调查院,河南 郑州 450007)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豫西栾川钼钨铅锌银矿集区内的鱼库—赤土店铅锌矿带的北西端。矿床赋存于新元古界栾川群三川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中,矿体呈似层状、透镜状产于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中,受矽卡岩带控制。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δ34S变化范围为2.3‰~3.9‰,平均3.2‰。硫同位素组成与区域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一致,反映硫的主要来源为深部岩浆;金属硫化物样品的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7.781~18.455,平均值18.043;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2~15.590,平均值15.545;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232~38.624,平均值38.438,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作用相关的热液过程关系密切。综合分析认为矿床成因应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矽卡岩;S、Pb同位素;矿床成因;栾川鱼库;豫西
0 引 言
豫西栾川地区近些年发现了赤土店、百炉沟、冷水北沟、骆驼山、银河沟等十余处中—大型(铅)锌矿床,显示出较好的铅锌矿找矿潜力[1-6]。而对于栾川地区铅锌矿的成因却有着不同的认识,如岩浆热液型、造山型、SEDEX型、MVT型以及矽卡岩型等[3-14]。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位于豫西栾川钼钨铅锌银矿集区内鱼库—赤土店铅锌矿带的北西端,南泥湖钼钨多金属矿田外围南部[14](图1)。前人将鱼库与赤土店西沟、银洞沟铅锌矿段统称为赤土店铅锌矿床。但通过野外观察研究可以发现,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与赤土店西沟和银洞沟铅锌银矿床的地质特征存在较大差异,前者矿体赋存于栾川群三川组碎屑岩与碳酸盐岩岩性转换部位,成矿元素以Zn为主,含有少量Mo,与矽卡岩化和角岩化紧密伴生;而后者矿体赋存于栾川群煤窑沟组的碳酸盐岩内,受断裂带和层间破碎带控制,成矿元素以Pb、Zn和Ag为主,还有少量的Cu,蚀变主要为硅化和碳酸盐化,是两种不同类型的矿床,因此本文将其单独划分。作为栾川地区铅锌矿的组成部分,本文通过对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的地质特征调查,硫、铅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研究,运用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以及成矿作用过程的原理,对比区内斑岩型-矽卡岩型钼矿床以及其他铅锌矿床的硫、铅同位素组成,研究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的成矿物质来源,探讨成矿机制,并试图约束该矿床的成因,为栾川地区铅锌矿床成矿机制提供成因依据。
1 区域地质特征
区内大面积出露了中元古界官道口群及新元古界栾川群地层,官道口群为一套滨浅海相陆源碎屑岩—富硅镁质碳酸盐岩沉积建造。栾川群主要为一套陆缘碎屑—碳酸盐岩夹碱性火山岩沉积建造,自下而上分为白术沟组、三川组、南泥湖组、煤窑沟组和大红口组。各组岩层均呈北西西—北西向条带状展布(图2)。三川组下部以含石英细砾变石英砂岩为主,上部以大理岩为主,地层厚度为472 m。南泥湖组下段为钙质砂岩、变石英砂岩,中段为变斑二云片岩为主,夹绢云钙质片岩、绢云石英片岩,上段以黑云母大理岩为主,地层厚度为509 m。煤窑沟组下段为石英大理岩、钙质石英岩、变质细砂岩夹片岩,中段为大理岩,上段主要为白云石大理岩夹含炭大理岩及1~2层石煤,地层厚度为1 100 m。大红口组主要为粗面岩,夹变质火山碎屑岩、白云石大理岩,地层厚度为958 m。鱼库组以硅质条带白云质大理岩为主,地层厚度为605 m。其中栾川群三川组、煤窑沟组为区内主要赋矿层位。
区内构造活动强烈,发育复杂的逆冲断裂系。褶皱构造主要为呈北西西—北西向展布的黄背岭—石宝沟倒转背斜,矿区位于该背斜东段南翼至近核部。断裂构造主要为北西西—北西向断裂以及北东向断裂。北西西—北西向断裂具有规模大、延伸长、分布密集等特点,形成了区内的基本构造格架,并控制着区内地层的分布,是矿区内主要的含矿构造。北东向断裂构造发育于矿区中部东鱼库沟一带,成带分布,造成地层沿走向方向的不连续。
区内岩浆活动频繁而强烈,岩浆岩比较发育,主要包括新元古代变正长斑岩、辉长岩和中生代花岗斑岩体。燕山期岩浆活动最为强烈,形成花岗斑岩体和花岗岩岩基,其中南泥湖、上房沟、火神庙、石宝沟、黄背岭等花岗斑岩体与成矿关系密切。花岗斑岩体多为复式岩体,分布于NW向和NNE向构造交汇部位,岩性主要为花岗斑岩、花岗闪长斑岩、二长花岗斑岩、正长花岗斑岩等。
图1 栾川地区矿产地质简图(据燕长海[1],2004,修改)Fig.1 Regional geological and mineral resource map of Luanchuan area (modified after Yan[1], 2004)1.下古生界陶湾群; 2.上古生界栾川群; 3.中元古界官道口群;4.中元古界宽坪群;5.太古宇太华群; 6.燕山晚期花岗岩;7.燕山中期花岗斑岩;8.压性断裂带;9.张性断裂带; 10.张扭性断裂带;11.压扭性断裂带; 12.背斜轴; 13.向斜轴;14.倒转背斜轴;15.地质界线; 16.平行不整合界线;17.角度不整合界线;18.钼矿床;19.热液脉型铅锌矿床;20.矽卡岩型铅锌矿床
区域内多金属矿床密集分布,不同规模的矿产以近东西走向南北成带,或相对集中成区分布。区内矿产分布呈“两带一区”的格局[9]。两带为南侧栾川群中的铅锌银、锌硫矿带,北侧官道口群中的铅锌银矿带;一区为南泥湖钼矿田中部的钼钨等矿产,以及半环状分布于矿田外围的铅锌(银)矿产地(图1)。
2 矿床地质特征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位于黄背岭岩体与石宝沟岩体之间(图2)。赋矿地层为新元古界栾川群三川组碳酸盐岩夹碎屑岩地层,岩石风化后呈“火烧皮”状,底部含燧石条带,局部矽卡岩化发育。总体产状为倾向2°~20°,倾角47°~67°。矿区内断裂构造活动强烈,其走向基本与区域断裂方向一致,控制了矿区内矽卡岩带的分布。矿床东部分布有北东向断裂,成群成带出露,近平行分布。褶皱构造主要为呈北西西—北西向展布的黄背岭—石宝沟倒转背斜,矿床产于该背斜东段南翼至近核部。岩浆岩主要为新元古代变辉长岩和中生代燕山期花岗斑岩。变辉长岩分布于矿区西南部,侵入于三川组和南泥湖组地层中。燕山期石宝沟及黄背岭花岗斑岩沿NE向压扭性断裂侵入到三川组地层中,在与大理岩的接触带上形成矽卡岩和金属硫化物矿化,并有含矿热液充填辉长岩裂隙中。在矿床西南部西鱼库大型隐伏斑岩钼-钨矿(图1)第00线勘探线剖面图中见到深部隐伏岩体,主要岩性为花岗斑岩、斑状花岗岩、斑状二长花岗岩和二长花岗斑岩,这4类岩石的主要矿物均为钾长石、斜长石、石英,副矿物有黄铁矿、磷灰石、锆石等。花岗斑岩和二长花岗斑岩呈斑状结构,斑状花岗岩和斑状二长花岗岩呈似斑状结构,斑晶均为钾长石、斜长石和石英[15]。
图2 鱼库矿床地质简图(据燕长海等[9],2009,修改)Fig.2 Geological map of Yuku deposit (modified after Yan et al.[9], 2009)1.下古生界淘湾群三岔口组;2.新元古界栾川群鱼库组;3.栾川群大红口组;4.栾川群煤窑沟组;5.栾川群南泥湖组;6.栾川群三川组;7.中元古界管道口群白术沟组;8.燕山早期斑状二长花岗岩;9.新元古代变正长斑岩;10.新元古代变辉长岩;11.断层;12.矿体;13.矿床;14.矿体编号
区内主要分布有3条锌多金属矿体,多赋存于层状角岩及矽卡岩中,受三川组上段大理岩和下段变石英砂岩接触界面控制,矿(化)带距岩体一般500~1 500 m。矿体产于透辉石—石榴石矽卡岩体中,呈似层状、透镜状产出。矿体严格受矽卡岩带控制,其厚度与矽卡岩带厚度呈正比。其中S068矿体为主矿体,长2 200余米,沿走向厚度变化较大,厚者达16.32 m,最薄处仅1.10 m,平均4.60 m。产状与地层一致,倾向355°~50°,倾角15°~65°。锌品位0.35%~4.20%,平均3.45%。该矿体由一组层状矽卡岩带和角岩带构成,与围岩界线呈渐变过渡关系。
金属矿物有铁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少量黄铜矿、白钨矿以及辉钼矿;非金属矿物主要为透辉石、钙铁榴石、透闪石、白云母、石英等,次为阳起石、硅灰石、绿帘石等。矿石构造主要有致密块状、浸染状、条纹条带状、团块状、脉状及网脉状等。矿石结构主要为粗粒粒状变晶结构、共结结构、交代残余结构等(图3)。鱼库锌矿石地表多以褐铁矿化碎裂岩型矿石为主,深部为原生硫化物矿石。由浅部向深部显示由(磁)黄铁矿石、黄铁闪锌矿石→黄铁闪锌矿石(含黄铜矿)为主的变化趋势。
图3 鱼库矿床硫化物矿石组构特征Fig.3 Structures and textures of sulfide ores of Yuku depositA.闪锌矿石赋存在条带状矽卡岩中;B.脉状闪锌矿石;C.闪锌矿细脉切穿围岩;D.交代残余结构,磁黄铁矿交代黄铁矿;E.共结结构,磁黄铁矿与黄铁矿共结边,并被后期闪锌矿、黄铜矿交代;F.闪锌矿交代早期磁黄铁矿矿石
近矿围岩蚀变主要有矽卡岩化、硅化、碳酸盐化、绢云母化、绿泥石化及黄铁矿化等,以线状、带状蚀变为主,在断裂带内及旁侧围岩中最发育。矽卡岩化作用是本区发育最强烈最广泛的一种蚀变作用,分布于矿区的中部,主要为钙铁透闪榴石矽卡岩。硅化后岩石容易破裂,岩石中节理以及裂隙的发育,渗透性增强,有利于含矿热液流通并交代围岩形成矽卡岩。
成矿作用划分为矽卡岩化期和石英-硫化物期。通过野外和镜下观察,可进一步划分为5个阶段。(1)早期矽卡岩阶段:主要形成硅灰石、透辉石、钙铁榴石等;(2)晚期矽卡岩阶段:主要交代早期矽卡岩阶段矿物,主要有阳起石、透闪石、绿帘石等,并大量出现磁黄铁矿;(3)氧化物阶段:主要生成金云母以及少量硫化物;(4)石英硫化物阶段:叠加在之前的矽卡岩阶段,主要交代早期硅酸盐矿物,形成硅化、绢云母化、绿泥石-碳酸盐化,并伴有石英硫化物细脉出现,形成闪锌矿、黄铜矿、黄铁矿和磁黄铁矿等金属矿物,是主要的锌多金属矿成矿阶段;(5)石英-碳酸盐阶段:形成大量的热液石英和方解石等。
3 样品采集及测试方法
本次在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中共采集8件新鲜矿石样品,送到廊坊诚信地质服务公司挑选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单矿物样品。分析方法及步骤如下: 选取具代表性的样品,经手工进行逐级破碎、过筛,在双目镜下挑选40~60目、纯度>99%的单矿物样品2 g以上。将挑纯后的单矿物样品在玛瑙研钵里研磨至200目以下,送实验室分析。
样品的硫同位素和铅同位素的测试工作均在核工业北京地质研究院分析测试研究中心完成。其中,硫同位素样品是将硫化物单矿物与氧化亚铜按一定比例研磨、混合均匀后,进行氧化反应,生成SO2并用冷冻法收集,然后用 MAT251气体同位素质谱仪分析硫同位素组成, 测量结果以 VCDT为标准,分析精度优于±0.2‰;铅同位素样品先用混合酸分解,然后用树脂交换法分离出铅,蒸干后用热表面电离质谱法进行铅同位素测量,仪器型号为ISOPROBE-T, 测量精度为对 1 μg铅,204Pb/206Pb低于0.05%,208Pb /206Pb低于0.005%[16]。
4 测试结果及讨论
4.1 硫同位素测试结果及讨论
本次测试获得8个样品的硫同位素数据,并收集了矿集区内其他(铅)锌矿床硫同位素数据,详见表1。
由表1可知,鱼库锌多金属矿床8件金属硫化物的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δ34S变化范围为2.3‰~3.9‰,极差1.6‰,平均3.2‰。据前人研究总结,成矿热液的总硫同位素组成具有以下特征[20-21]:(1)δ34S∑S=0,这类矿床在成因上与花岗岩侵入体有关,硫源为地幔硫,包括岩浆释放的硫和从火成岩硫化物中淋滤出来的硫;(2)δ34S∑S=20‰左右,硫来源于海水硫酸盐或海水蒸发岩;(3)δ34S∑S=5‰~15‰,介于上述两种之间,硫来源则相对复杂,可能来自围岩中浸染状硫化物(无机还原成因)或其他更老的矿床;(4)δ34S∑S为较大负值,其矿床硫来源为开放沉积条件下的有机(细菌)还原成因硫。
表1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以及栾川地区铅锌矿床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
Ohmoto等[22]研究表明用闪锌矿硫同位素可近似代表热液系统的总硫,在还原条件下,温度在200~600 ℃,闪锌矿与热液系统中H2S的硫同位素分馏值很小(0.13‰~0.45‰),而黄铁矿、方铅矿与热液系统中H2S的硫同位素分馏值较大(0.52‰~1.79‰)。矿物学研究表明,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的矿物组合十分简单,主要为闪锌矿、黄铁矿、磁黄铁矿以及黄铜矿,表明成矿流体中存在大量的高活动性的S2-,指示成矿流体处于还原环境。曹华文等[23]通过闪锌矿微量元素测温得出该矿床形成于中高温(>200 ℃)环境。因此可以用闪锌矿硫同位素近似代表热液系统的总硫。鱼库锌多金属矿床中闪锌矿的δ34S变化范围为2.3‰~3.9‰,平均3.2‰,接近0值,反映了矿石中的硫总体具有岩浆硫的特点。
区域上以南泥湖—三道庄—上房沟和马圈等为代表的燕山期斑岩型、斑岩-矽卡岩型钼矿石中硫化物的δ34S值呈典型的塔式分布,峰值集中在2‰~4‰[24-25](图4)。而罗铭玖等[24]对三道庄—南泥湖矿床的成矿流体总硫计算结果得出δ34S为2.75‰,矿床具有较低的δ34S值,显示了热液硫主要为深源硫的斑岩体系特点。矿区地层白术沟组中2件黄铁矿样品的δ34S值分别为+18.63‰、+12.43‰,与前寒武纪膏岩地层中硫酸盐的δ34S值(16‰~17‰)[25]相当,反映了热化学还原硫酸盐的硫同位素特征[20,27-28]。由图4可以看出,区内骆驼山矽卡岩型(铅)锌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也比较集中,δ34S值变化于0.37‰~4.2‰,平均2.56‰。冷水北沟热液脉型硫化物变化范围较大,δ34S值范围在0.7‰~12.1‰,平均5.5‰,峰值集中在3‰~4‰。而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的硫同位素组成相对集中,暗示硫化物的硫为单一来源,δ34S变化范围为2.3‰~3.9‰,平均3.2‰,与区内斑岩-矽卡岩型以及热液脉型矿床硫同位素组成一致(图4),反映硫的来源为深部岩浆,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作用相关的热液过程关系密切。
图4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和栾川地区铅锌矿、斑岩-矽卡岩型钼钨矿床及容矿地层中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直方图(赤土店、冷水北沟、骆驼山、鱼库4个铅锌矿硫同位素来自表1;马圈、上房沟、南泥湖—三道庄矿床、地层数据来自罗铭玖等[24],1991;周作侠等[25],1993)Fig.4 δ34S histogram of ore minerals of Yuku zinc-polymetallic deposit and Pb-Zn, porphyry-skarn Mo-Wu deposits and diagenetic minerals in wall-rocks in Luanchuan area
4.2 铅同位素测试结果及讨论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金属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及相关参数见表2,其中206Pb/204Pb变化范围为17.781~18.455,平均值为18.043,极差为0.002;207Pb/204Pb变化范围为15.502~15.590,平均值15.545,极差为0.001 3;208Pb/204Pb变化范围为38.232~38.624,平均值为38.438,极差为0.004 9。矿石铅的各同位素比值十分稳定,变化范围较小,显示正常铅的特征。
利用H-H单阶段铅演化模式,计算得到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矿石硫化物铅同位素的相关参数。其中,μ值变化范围为 9.32 ~9.48,平均值为 9.40,ω值变化范围为 36.23~40.44,平均值为38.11,κ值变化范围为3.74~4.13,平均值为3.93。除μ值稍微偏高外,ω值和κ值均在正常铅的变化范围之内。具有高μ值(大于9.58)的铅通常被认为是来自U、Th相对富集的上部地壳物质[29]。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的铅同位素μ值小于9.58,但大于9,表明铅源主要来自地幔。
表2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硫化物的铅同位素组成及相关参数
图5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铅同位素构造模式图(底图据Zartman et al.[30], 1981)Fig.5 Plumbotectonics model of lead isotope from Yuku zinc-polymetallic deposits ( base map after Zartman et al.[30], 1981)
为了进一步探讨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矿石铅的来源,将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矿石铅同位素组成数据投影到207Pb/204Pb-206Pb/204Pb和208Pb/204Pb-206Pb/204Pb 构造模式图解[30]中(图5),可以看出:矿石样品落在造山带与地幔演化曲线之间,并且靠近地幔演化曲线,表明该矿床矿石铅可能主要来源于地幔物质。
通过计算得到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矿石铅与同时代地幔的相对偏差Δα、Δβ、Δγ( 表2),并投影到矿石铅同位素的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31](图6)上,样品点落在了由岩浆作用引起的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和造山带来源铅的范围内。这一特征与Zartman[30]的铅构造模式中样品的分布特征是基本一致的,因此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矿石铅可能与深部岩浆作用有关。
5 矿床成因及机制探讨
图6 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矿石铅同位素的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底图据朱炳泉等[31],1998)Fig.6 Δγ-Δβ diagram of genetic classification of ore lead isotopes from Yuku zinc-polymetallic deposits (base map after Zhu et al.[31], 1998)1.地幔铅; 2.上地壳源铅; 3.上地壳与地幔混合的俯冲带铅(3a.岩浆作用; 3b.沉积作用); 4.化学沉积型铅; 5.海底热水作用铅; 6.中深变质作用铅; 7.深变质下地壳铅;8.造山带铅; 9.古老页岩上地壳铅; 10.退变质铅
从矿床地质特征看,鱼库锌多金属矿床分布于南泥湖超大型钼钨矿田外围,位于燕山期中酸性岩体与其接触的矽卡岩带附近,矿体赋存于层状矽卡岩及角岩中,受矽卡岩带控制,其厚度与矽卡岩厚度呈正比。矿石硫同位素组成比较集中,暗示硫源为单一来源,并且鱼库矿床硫同位素组成与区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硫同位素组成一致,系统总硫具有深源硫的特点。矿石铅同位素显示成矿物质主要来源于地幔,并且与岩浆作用密切相关,因此鱼库锌多金属矿床应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结合区域地质背景,认为在燕山早期东秦岭发生强烈的陆内碰撞或逆冲推覆,使得下地壳增厚,在向伸展机制转换的过程中,下地壳处于强烈的减压增温条件下,产生部分熔融,燕山期形成的酸性岩浆上升侵位。同时在挤压作用下,形成了以NW—NWW向构造为主的断裂和褶皱构造,伴随有NE—NNE向张性断裂叠加在早期构造之上。在两组断裂交汇部位,燕山期酸性岩浆上侵。由于构造多期活动,为岩浆热液的运移提供了有利通道。岩浆热液沿构造带运移过程中与三川组碎屑岩-碳酸盐岩地层发生了接触交代作用,形成鱼库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6 结 论
(1)鱼库锌多金属矿床硫化物硫同位素组成比较稳定,δ34S变化范围为2.3‰~3.9‰,平均3.2‰。硫同位素组成与区域内斑岩-矽卡岩型矿床硫同位素组成一致,反映硫的来源为深部岩浆。
(2)矿石铅同位素组成稳定,通过铅构造环境演化图解和Δγ-Δβ成因分类图解分析,结合区域构造和岩浆演化,认为矿石铅主要来源于地幔,成矿作用与构造岩浆作用相关的热液过程关系密切。
(3)鱼库锌多金属矿床成因应属于岩浆热液接触交代矽卡岩型矿床。
[1] 燕长海. 东秦岭铅锌银成矿系统内部结构 [M]. 北京:地质出版社,2004:1-137.
[2] 吕文德,赵春和,孙卫志,等. 河南栾川地区矽卡岩型铅锌矿地质特征——南泥湖钼矿外围找矿问题 [J]. 地质调查与研究,2005,28(1):25-31.
[3] 吕文德,赵春和,孙卫志,等. 豫西南泥湖多金属矿田铅锌矿地质特征与成因研究 [J]. 矿产与地质,2006,20(3): 219-226.
[4] 王长明,张寿庭,邓军,等.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矿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探讨 [J]. 矿床地质,2007,26(4):175-183.
[5] 段士刚,薛春纪,刘国印,等. 河南栾川地区铅锌矿床地质和硫同位素地球化学 [J]. 地学前缘,2010,17(2):375-384.
[6] 段士刚,薛春纪,冯启伟,等. 豫西南赤土店铅锌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和S、Pb同位素地球化学特征 [J]. 中国地质,2011,38(2):427-441.
[7] 毛景文,叶会寿,王瑞廷,等.东秦岭中生代钼铅锌银多金属矿床模型及其找矿评价 [J]. 地质通报,2009,28(1):72-79.
[8] 唐利,张寿庭,曹华文,等. 河南栾川三道沟铅锌银矿床成矿流体地球化学特征 [J]. 现代地质,2014,28(2):359-368.
[9] 燕长海,刘国印,彭翼,等.豫西南地区铅锌银成矿规律 [M]. 北京: 地质出版社,2009:149-168.
[10] 段士刚,薛春纪,冯启伟,等. 豫西南栾川地区铅锌矿床碳、氧同位素地球化学 [J]. 现代地质,2010,24(4):767-775.
[11] 祁进平,陈衍景,倪培,等. 河南冷水北沟铅锌银矿床流体包裹体研究及矿床成因 [J]. 岩石学报,2007,23(9):2119-2130.
[12] 燕长海,宋要武,刘国印,等. 河南栾川杨树凹—百炉沟MVT铅锌矿带地质特征 [J]. 地质调查与研究,2004,27(4):249-254.
[13] 段士刚,薛春纪,刘国印,等. 河南栾川地区铅锌银矿床地质、流体包裹体、同位素地球化学与年代学 [J]. 矿床地质,2010,29(S1):429-430.
[14] 叶会寿,毛景文,李永峰,等.豫西南泥湖矿田钼钨及铅锌银矿床地质特征及其成矿机理探讨 [J]. 现代地质,2006,20(1): 165-174.
[15] 韩江伟,郭波,王宏卫,等. 栾川西鱼库隐伏斑岩型Mo-W矿床地球化学及其意义[J]. 岩石学报,2015,31(6):1789-1796.
[16] 王立强,顾雪祥,程文斌,等.西藏蒙亚啊铅锌矿床 S、 Pb同位素组成及对成矿物质来源的示踪 [J]. 现代地质,2012,26(1):52-58.
[17] 温同想,孙清森,赵红军,等.河南省卢氏—栾川—方城一带铅锌银矿成因及找矿方向研究[M]//关保德.河南华北地台南缘前寒武世—早寒武世地质和成矿. 武汉:中国地质大学出版社,1996:253-257.
[18] 祈进平.河南省栾川地区脉状铅锌银矿床地质地球化学特征及成因 [D].北京:北京大学,2006:1-124.
[19] 刘国印,燕长海,宋要武,等. 河南栾川赤土店铅锌矿床特征及成因探讨 [J]. 地质调查与研究,2007,30(4):263-270.
[20] 张理刚. 稳定同位素在地质科学中的应用——金属活化热液成矿作用及找矿 [M]. 西安:陕西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51-53.
[21] 毛晓东,黄思静. 长坑—富湾金、银矿床硫同位素组成特征及其意义 [J]. 华南地质与矿产,2002(1):17-22.
[22] OHMOTO H,RYE R O. Isotopes of sulphur and carbon[M]//BARNES H L. Geochemistry of Hydrothermal Ore Deposits [J]. New York: John Wiley,1979:509-567.
[23] 曹华文,张寿庭,郑硌,等. 河南栾川矿集区中鱼库(铅)锌矿床闪锌矿微量元素地球化学特征[J]. 矿物岩石,2014,137: 50-59.
[24] 罗铭玖,张辅民,董群英,等. 中国钼矿床 [M]. 郑州:河南科学技术出版社,1991:108-132, 400-413.
[25] 周作侠,李秉伦,郭抗衡,等.华北地台南缘金(钼)矿床成因 [M]. 北京:地震出版社,1993: 143-147.
[26] 郑永飞,陈江峰. 稳定同位素地球化学 [M]. 北京:科学出版社,2000: 50-58,193-247.
[27] OHMOTO H,KAISER C J,GEER K A. Systematics of sulphur isotopes in recent marine sediments and ancient sediment-hosted base metal deposits [M].//HERBERT H K,HO S E . Stable Isotopes and Fluid Processes in Mineralization. Perth,Australia: Geology Department and Extension Service,University of Western Australia,1990,23: 70-120.
[28] HOEFS J. Stable Isotope Geochemistry [M]. Berlin: Springer-Verlag,1997: 119-120.
[29] 吴开兴,胡瑞忠,毕献武,等. 矿石铅同位素示踪成矿物质来源综述 [J]. 地质地球化学,2002,30( 3): 73-79.
[30] ZARTMAN R E, DOE B R. Plumbotectonics-The model [J]. Tectonophysics,1981,75 (1/2): 135-162.
[31] 朱炳泉,李献华,戴橦谟,等. 地球科学中同位素体系理论与应用——兼论中国大陆壳幔演化 [M]. 北京:科学出版社,1998:216-230.
Geological Characteristics and S,Pb Isotope Geochemistry of Yuku Zinc-polymetallic Deposit in Luanchuan,Western Henan
TIAN Haohao1,2,ZHANG Shouting2,CAO Huawen3,2,HAN Jiangwei4,TANG Li2,PEI Qiuming2
(1.Sino Shaanxi Nuclear Industry Group, Xi’an, Shaanxi 710100,China;2.SchoolofEarthSciencesandResources,ChinaUniversityofGeosciences,Beijing100083,China;3.ChengduCenterofGeologicalSurvey,ChinaGeologicalSurvey,Chengdu,Sichuan610081,China;4.HenanInstituteofGeologicalSurvey,Zhengzhou,Henan450007,China)
The Yuku zinc-polymetallic deposit is located in the north-west of Yuku-Chitudian Pb-Zn ore belt, Mo-W-Pb-Zn-Ag polymetallic concentration area in Luanchuan, western Henan.This deposit is hosted in the carbonate rocks (that interbedded with clastic rocks) from the Sanchuan Formation of Neoproterozoic Luanchuan Group. The ore-body occurred in the diopside-garnet skarn rock with stratoid and lentoid occurrence, which is strictly controlled by the skarn zone. The 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sulfides from this deposit are relatively stable, and theδ34S values range from 2.3‰ to 3.9‰, with an average of 3.2‰. The sulfur isotopic compositions are similar to the ones of porphyry-skarn type deposits in this region, indicating that these sulfurs originated from deep magma. The206Pb/204Pb,207Pb/204Pb and208Pb/204Pb ratios of sulfides samples from this ore-body vary in ranges of 17.781-18.455, 15.502-15.590 and 38.232-38.624, with the average values of 18.043, 15.545 and 38.438 respectively. The Pb isotopic compositions of ore sulfides are also stable, and these leads are derived from mantle. For this deposit, the mineralization is closely related to the hydrothermal process of tectonic magmatism. The comprehensive analysis mentioned above indicates that Yuku deposit belongs to the skarn deposit with post magmatic-epithermal metasomatic activities.
skarn; sulfur and lead isotope; genesis of deposit; Yuku in Luanchuan;western Henan
2015-09-14;改回日期:2015-11-30;责任编辑:楼亚儿。
中国地质调查局地质调查项目“豫西南栾川钼铅锌矿集区大型-超大型矿床形成的地球动力学背景、过程与定量评价”(1212011220925);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河南省栾川铅锌矿区深部资源勘查技术集成研究”(2011BAB04B06)。
田浩浩,男,工程师,1988年出生,地质工程(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工作。Email:thhoo@sina.com。
张寿庭,男,教授,博士生导师,1964年出生,矿产普查与勘探专业,主要从事矿产资源勘查与评价的教学与科研工作。Email:zst@cugb.edu.cn。
P611.1;P618.43;P597
A
1000-8527(2016)05-1051-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