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生态文明建设时美丽中国入画来

2017-01-19邱晓稳

中华建设 2017年10期
关键词:文明理念绿色

邱晓稳

抬头仰望 白云蓝天 环顾四周 青山绿水 凝神闭目 风清气畅。美丽江山入画来 绿色生态泽神州 徜徉在焕然一新的祖国天地看美丽中国的画卷铺展开来。

发展理念深刻变革 生态文明厚植人心

“像保护生命一样保护生态、像保护眼睛一样保护生态、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党的十八大以来 以习近平为核心的党中央深刻总结人类文明发展规律 将生态文明建设纳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事业“五位一体”总体布局 把生态文明建设放在了至关重要的战略地位并推向了前所未有的高度。自此 生态文明建设步伐在全国步步迈进 进入发展常态。

作为世界上人与自然关系最为紧张的国家之一 我国人均资源拥有量远不及世界平均水平。2012年 我国经济总量约占全球的11.5 却消耗了全球21.3 的能源、45 的钢、43 的铜、54 的水泥 排放的二氧化硫、氮氧化物总量居世界第一。历经改革开放30多年的快速发展 粗放的发展方式已难以为继 资源环境的承载力已经达到或接近上限。

“生态兴则文明兴 生态衰则文明衰” 自然生态的变迁决定着人类文明的兴衰更替。排除发展遭遇的阻碍 走出工业化革命以来让世界上多数国家深陷的生态困局 实现中华文明的永续发展 就必须寻找一条新的发展道路。这条道路 正是生态文明建设之路。

习近平总书记多次从生态文明建设的宏阔视野提出“山水林田湖是一个生命共同体”的论断 强调“人的命脉在田 田的命脉在水 水的命脉在山 山的命脉在土 土的命脉在树。用途管制和生态修复必须遵循自然规律” “对山水林田湖进行统一保护、统一修复是十分必要的”。这一重要论述 唤醒了人类尊重自然、关爱生命的意识和情感 喻示了人与自然关系的伦理考量对人类社会发展的深远影响 开启了新一轮在环境伦理语境中对自然价值观、理想人格、美德伦理、公平正义的探讨 为推进绿色发展和美丽中国建设提供了行动指南。

制度保障渐次完善

强有力的制度保障 生态文明建设愿景才可期实现。党的十八大以来,让“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落到实处 生态文明制度建设势不可挡。

生态文明建设顶层设计不断完善。2013年11月《中共中央关于全面深化改革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明确指出 “建设生态文明 必须建立系统完整的生态文明制度体系 实行最严格的源头保护制度、损害赔偿制度、责任追究制度 完善环境治理和生态修复制度 用制度保护生态环境。”

2015年4月 《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印发,明确生态文明建设的总体要求、目标愿景、重点任务、制度体系。同年9月,中共中央、国务院出台《生态文明体制改革总体方案》 提出健全自然资源资产产权制度、建立国土空间开发保护制度、建立空间规划体系、完善资源总量管理和全面节约制度、健全资源有偿使用和生态补偿制度、建立健全环境治理体系、健全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市场体系、完善生态文明绩效评价考核和责任追究制度8项制度。

2015年1月1日起实施的新环保法。作为环境保护法从1989年公布实施后的首次修订 新环保法被誉为“史上最严” 创新范围广、变革力度大、措施很严厉。生态环保法制建设不断健全 以新修订的《环境保护法》《大气污染防治法》《水污染防治法》出台为标志 环境法治迈上新台阶。与此同时 围绕生态环保展开的执法督察越来越严格:“两高”司法解释降低环境入罪门槛、最高人民法院成立环境资源审判庭 中央环保督察启动,省以下环保机构监测监察执法垂直管理制度改革开始试点。

环境治理和生态保护进程不断加快 《大气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水污染防治行动计划》《土壤污染防治行动计划》攻坚克难 取得阶段成效。2013年到2016年,全国空气质量达标的城市从3个增加到84个 2016年优良天数比例达到了78.8% 同比提高2.1% 城市颗粒物浓度和重污染天数持续下降 2016年 全国水质优良断面比例同比上升3.2%。

知行合一 方能致远。5年来 生态文明建设从理念升华到制度建设、再到实践检验 一路高歌猛进。

工程建设逐步展开

在党的十八届五中全会上 习近平总书记提出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 将绿色发展作为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一个重要理念 首次把“美丽中国”作为生态文明建设的宏伟目标。

五年来 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牢固树立保护生态环境就是保护生产力、改善生态环境就是发展生产力的理念 着力补齐一块块生态短板。

修复陆生生态 还人间以更多绿色。五年来 我国年均新增造林超过9000万亩。森林质量提升 良种使用率从51%提高到61% 造林苗木合格率稳定在90%以上 累计建设国家储备林4895万亩。恢复退化湿地30万亩 退耕还湿20万亩。118个城市成为“国家森林城市”。三北工程启动两个百万亩防护林基地建设。

防治水土流失 还大地以根基。五年来 我国治理沙化土地1.26亿亩 荒漠化沙化呈整体遏制、重点治理区明显改善的态势 沙化土地面积年均缩减1980平方公里 实现了由“沙进人退”到“人进沙退”的历史性转变。继18亿亩耕地红线之后 我国对生态保护也划出红线 对具有特殊重要生态功能的区域实施强制性严格保护 给子孙后代留下宝贵的生态资源。目前全国已有12个省份初步划定 总面积约60万平方公里。

修复水生生态 还生命以家园。五年来 全国地表水国控断面I III类水体比例增加到67.8% 劣V类水体比例。河长制”是中国生态文明建设的一个新实践。2017年元旦前夕 习近平总书记在新年贺词中说 “每条河流要有‘河长’了”。如今,全国既有市长、省长担任的“河长”“总河长” 也遍布多莉这样的“小河长”。下降到8.6% 大江大河干流水质稳步改善。

为了留住更多的蓝天 我国空气污染治理的力度空前加大。压减燃煤、淘汰黄标车、整治排放不达标企业 启动大气污染防治强化督查 实招发力 实效已现。与2013年相比 2016年京津冀地区PM2.5平均浓度下降了33%、长三角区域下降31.3%、珠三角区域下降31.9%。

从中央到地方 一系列重拳出击 抑尘、治源、禁燃、增绿……工作力度前所未有 合力绘就青山绿水、诗意栖居的图景。

2016年 我国新能源汽车产销量、保有量全球占比均超过50%。如今 新能源汽车已成为城市居民出行的“新宠”。

同时 生态文明建设贯穿城乡建设发展的各个方面。

2013年中央一号文件明确提出要努力建设美丽乡村。党的十八大以来 习近平总书记就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美丽乡村 提出了很多新理念、新论断、新举措。强调小康不小康 关键看老乡。中国要强 农业必须强 中国要美 农村必须美。绿色生态理念贯穿城乡规划建设全过程 以农村净化、绿化、美化、亮化为重点 推进生态村创建和美丽乡村建设。

2016年 住建部公布了全国第一批127个特色小镇 2017年又公布了全国第二批1000个特色小镇。如今 特色小镇按照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发展理念 促进城镇绿色基础设施建设 推动绿色产业发展 引领绿色生活风尚。

国家湿地公园加大了退耕还湿、退牧还湿力度 随着湿地公园旅游平稳快速发展 带动了相关产业的共同发展。

2017年 住房城乡建设部推出关于加强生态修复城市修补工作指导意见 制定“城市双修”实施计划 推进一批富有成效的示范项目 住建部已公布第三批城市双修试点城市 预期在2020年 “城市双修”工作在全国全面推开 2030年 “城市双修”取得显著成效 实现城市向内涵集约发展方式的转变。在生态修复城市修补中探索城市绿色发展 治理“城市病” 改善城市生态环境……

着眼未来 生态文明建设正为全面建成小康社会、树立更可持续的生活方式提供有力指引。

绿色发展吸引全球目光

生态文明体现了共创和谐地球的整体观 跨越西方传统发展道路的新理念吸引了全球目光。

2013年2月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第27次理事会通过了推广中国生态文明理念的决定草案 这标志着国际社会的认同和支持。共建生态文明 共享发展成果 共享生态红利。2015年12月 在气候变化巴黎大会上 《联合国气候变化框架公约》196个缔约方通过《巴黎协定》这一历史性文件 为2020年后全球应对气候变化作出安排。我国确定将于2030年左右使二氧化碳排放达到峰值并争取尽早实现 2030年单位国内生产总值二氧化碳排放比2005年下降60%至65% 非化石能源占一次能源消费比重达到20%左右 森林蓄积量比2005年增加45亿立方米左右。我国不仅是达成协定的重要推动力量 也是坚定的履约国。

2016年 联合国环境规划署发布《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 中国生态文明战略与行动》报告。中国的生态文明建设理念和经验 正在为全世界可持续发展提供重要借鉴。近年来 绿色发展、生态保护成为中国展示给世界的一张新“名片”。中国正以自己的理念和行动探索新的发展模式 助力全球生态文明建设。

大道至简 知易行难。习近平总书记指出 “环境就是民生 青山就是美丽 蓝天也是幸福”。人与山水林田湖的关系 折射出生命共同体所承载的人与人之间的利益关系。绿色生态理念需要每个人去践行 每一股绿色涓涓细流的汇聚才能集成浩瀚巨流。青山常在 清水长流 人们才有世代幸福的可能。

猜你喜欢

文明理念绿色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绿色低碳
建筑设计应对低碳理念的相关思考
请文明演绎
低碳理念在建筑设计中的融入
漫说文明
绿色大地上的巾帼红
浅谈中西方健康及健康理念
对不文明说“不”
文明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