基于体系化的信息系统装备保障研究
2017-01-19杨丽雯张永继
杨丽雯,张永继
(1.光电装备系,北京101416;2.61516部队,北京100094)
装备运行管理
基于体系化的信息系统装备保障研究
杨丽雯1,张永继2
(1.光电装备系,北京101416;2.61516部队,北京100094)
信息化条件下对信息系统装备保障提出了五种新需求,与此相适应,信息系统装备保障必须探索建立服务作战中心、立足资源整合、更新方式方法和着眼长远发展的新型模式。结合实际保障需求,从保障思路、相关技术、资源管理、工作流程和队伍建设等方面研究和探索了建立新型保障模式的相关问题。
体系化;信息系统;装备保障;区域化保障
信息化条件下作战的基本要求是形成集态势感知、指挥控制、精确打击、全程维护、综合保障于一体的整体作战能力,要实现形成高效装备技术保障能力的目标,就必须深入分析中心任务对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新需求,逐步形成服务现代战争需求、聚焦保障能力提高、综合多元保障渠道、实现保障简捷高效的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新模式,确保为形成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提供完善的装备保障和技术支持。
1 现代战争对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的新需求
1.1 由被动计划保障向主动按需保障转变
信息化战争条件下,信息系统作为支撑作战的基本手段,其保障必须满足统一化、体系化、高效化的特点,实现按照任务统一筹划、组织实施的目标。与此相适应,装备技术保障也必须实现向“主动按需”的转变,即按照体系化保障的要求,针对不同的任务目标拟制保障预案和通信需求,在计划拟制、设备使用、保障维护等环节按照需求进行分析和操作,实现由“通信联络决定设备需求”向“设备提供超越通信需求”的转变,实现装备保障的全面化、主动化,满足信息化作战保障需求[1]。
1.2 由分层逐级保障向超越直达保障转变
体系化保障模式下,通信手段高度综合、指挥信息高度融合,任何一环的差错都可能会对信息系统整体造成不可估量的损失。基于体系作战能力生成和提高信息系统效能的考虑,必须探索“直达保障”的装备技术模式,即按照信息系统的功能区分,建立集中装备保障中心,实现装备规划管理依托单位编制,装备技术保障依托保障中心的模式,实现管理规范化、保障高效化、维修迅捷化的目标,更好地发挥信息系统对体系作战的支撑作用。
1.3 由静态定点保障向动态机动保障转变
基于信息系统的通信保障行为,实现了数据信息的有效共享、通信手段的高效融合和通信资源的综合利用,如果依然采取静态定点保障的方式势必会对信息系统的功效造成极大的影响。因此必须借鉴“区域化保障”的成功经验,打破保障单位原有建制,按照保障任务和保障区域进行重新编组,将保障装备和资源进行统一管理和有效分享,实现装备保障力量最优化、资源共享化和行为高效化。
1.4 由平面单一保障向多维立体保障转变
信息化作战条件下,装备技术保障需要将各类装备保障要素联成统一整体,各级保障力量尽量向下加强,尽可能融入作战部队中,扩大装备保障的力量基础,改变过去以单一手段为主、逐级前伸的平面线式保障方式,注重发展和运用信息保障、支援保障力量,逐步向大空间、多层次、立体化的保障过渡,使装备保障的运、供、修、救、防诸环节形成一体,实施全方位、大纵深、高效快速的综合保障。
1.5 由面向设备保障向信息系统保障转变
基于信息系统的装备技术保障必须高度重视信息保障技术和程序软件的开发、研制及更新换代,不断加强装备数据库管理、诊断检测、技术维修等能力,从而在解决部件、材料硬损伤的同时,更多关注指挥手段、通信联络、信息获取等方面的技术难题,实现保障重点向“信息服务”的转变。
2 基于体系化的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新模式
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模式,是以实现信息系统对作战任务的有效支撑为目的,在设备组织、设备保障、设备维修、技术支持等方面为顺利完成保障任务所采取的方法和形式,以及由此形成的装备技术保障体制和框架等。
2.1 装备保障必须服务作战中心
信息化作战条件下,必须有效发挥多种信息作战力量的整体效能,根据作战任务的需要,实行跨军种、跨建制编成,按照任务和职能编组,实行信息作战力量的有机结合,充分发挥信息作战力量1+1>2的功能[2]。作为保障信息系统功能的装备技术保障工作必须适应体系化作战需求,从保障理念、保障开展和保障评估等方面建立体系化的方式方法,研究服务体系化作战需求的装备保障体系化模式。
2.2 装备保障必须立足资源整合
探索基地化保障方式,就是对各类装备类型和保障需求进行深入分析,对相关资源进行综合考虑和有效整合,构建大型保障基地,实现“集中化保障、模块化编组、集约化使用”的目标。如构建指控装备保障基地,对一定区域内的指控装备技术资源和保障力量进行整合,按照模块化的原理进行编组和分类,进行模块内部和模块配合的建设,实现平时全面性、战时高效性的保障目标。
2.3 装备保障必须更新方式方法
在信息化装备技术保障模式探索中,可以借鉴“物联网”的技术理念,加强对现有信息网络潜力的挖掘,利用多种技术手段充分整合资源,构建全维、全程、可视、可控的智能化装备保障体系,以实现装备保障全资可视化、信息传递实时化、资源组合高效化的目标[3]。
2.4 装备保障必须着眼长足发展
装备技术保障是一项全局性、整体性的任务,不仅包括装备的管理、计划调配、申领分发等人员,还涵盖装备维修、技术支持、专家决策等众多的辅助团队,只有构建完善的装备保障体制,建立完备的装备保障队伍,才能有效确保装备技术保障工作的良性发展。因此,必须下大力气进行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知识储备、队伍建设、数据规范等工作,为形成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良性发展打好基础,实现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水平的不断提高[4]。
3 建立完善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新模式
3.1 转变保障思路,建立体系化装备保障理念
树立正确的理念是实现行动效果的基本前提,通指装备技术保障必须树立体系化装备保障理念。一是深刻理解体系化保障的含义。打破保障作业“各自为战”的理念,改变传统保障作业基于单位建制纵向开展思路,在横向联合和纵向简化方面进行思考,树立资源共享和区域化保障观念,建立以作战需求牵引装备保障的理念。二是深刻理解信息系统关键作用。打破保障作业“维护设备”的理念,对信息系统组成进行深入研究,树立包含数据信息、作战资源、硬件设备、软件系统等的信息系统整体观念,建立以信息需求牵引装备保障的理念。三是深刻理解服务体系作战需求。打破保障作业“维修为主”的理念,对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建设进行深入思考和分析,树立体系作战保障整体观念,扩展对系统冗余、网络建设、服务支持等装备技术保障问题的研究,建立以数据需求牵引装备保障的理念。
3.2 借鉴先进技术,探索装备保障手段信息化
信息化武器装备必须用信息化手段实施保障,体系化作战条件下,必须广泛借鉴军地先进经验,进行通指装备技术保障信息化手段的建设。一是加强信息化装备管理手段建设。将各类传感器和监视手段获取的装备资源信息、保障需求信息等进行有效汇总、整合和分发,按照统一标准、统一规范、统一体制等要求进行处理完善,为各类装备保障力量提供统一的数据资源和信息平台。二是探索装备保障技术支援手段建设。利用网络化系统建设和可视化系统开发的成果,在区域保障中心等集中设立装备技术保障技术支援中心,实现装备技术保障力量的体系化组织。三是加强信息化装备维修管理手段建设。兼顾日常作业和战时环境下精密装备的维护保养,必须立足于信息化装备的自身需求,平时探索模块化使用的方式方法,战时采取模块化代换的应急方法,加强对核心关键模块的储备和管理,提高对信息系统装备自身的保障水平。
3.3 综合利用资源,完善军地一体化保障体系
未来信息化战争,作战时间显著缩短,作战空间无限扩大,各种保障单元也将从作战一线到战略后方大区域、大纵深配置,必须大力利用民用保障资源,实施军民融合保障,形成三军一体、军民结合的装备保障新体系。一是探索建立一体化装备保障机制。按照功能优化、精简高效的原则对装备保障机构的编设和职能划分做出相应调整,建立集群-中心-分队三级体系化保障结构。二是探索建立区域化装备保障方式。采取区域联合保障方式,将装备保障划分为若干个保障区域实施,如构建某重点区域、某任务方向保障区域等,对区域内装备保障力量进行有效整合和统一管理。三是探索利用军民融合装备保障力量。可以依托地方公司的军品支持团队建设装备保障维修基地、装备技术支持力量和装备技术培训机制,实现可靠依托地方先进技术、有效使用地方技术力量、高效实现地方资源共享等目的。
3.4 简化工作手续,构建高效智能化保障流程
为满足现代战争对装备保障“快”、“准”、“精”等的要求,必须建立一个“可视化”、“精确型”装备技术保障系统。一是引入物联网管理手段。物联网技术在上海世博会的成功应用极大提高了保障工作的效率,信息系统装备技术保障点多面广,可以借助物联网的先进技术和运用理念,在精确化和实时化方面积极提升各保障要素、单元的互联互通能力和信息共享能力。二是利用多样化管控手段。在综合利用现有的资源普查、设备管理手段的基础上,研究开发装备保障综合信息系统,功能涵盖RFID管理、视频监控、态势感知、劣化分析、自动调度等,在装备技术保障上,尽可能做到保障需求可视化、保障手段智能化、保障方式精确化。三是实现智能化信息交互。装备技术保障模式也必须按照系统集成的思想,实现多种通信资源保障的有效融合,提高保障整体效能。在各类信息提供手段相互感应和智能分析方面有所突破,真正实现按需提供、快速调整、准确适量保障,实现装备技术保障服务体系作战的根本目的。
3.5 加强人才培养,形成装备保障专家化队伍
装备技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是一项负责的系统工程,必须以科学高效的机制为支撑。一是装备保障专家化队伍建设,采取“集约化使用力量、区域化安排任务、模块化编组使用”的方法,构建符合实际需求、适应发展需要、发挥实际效用的优质人才队伍,推动装备技术保障人才队伍建设良性发展。二是装备保障专家化队伍建设,改变装备保障方式各自为战的现状,按照模块化编组原则划分不同区域,从各区域抽组专家队伍,适时组织装备保障巡检巡修,并针对重大装备技术保障问题进行集中会诊和分析,提高保障工作的效率。三是装备保障专家队伍建设,在日常工作中要积极发挥装备技术保障专家队伍的作用,由装备技术保障专家承担保障组训、骨干培养、系统升级、资料规范等工作,确保专家人才关键时刻能顶上、专家知识继承延续能传递、专家经验规范整理能实现的目标,形成发挥专家作用的有效途径。
[1]任连生.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10:3-6.
[2]周荣庭.军事信息管理概论[M].北京:军事科学出版社,2001:4-5.
[3]姜志平,刘勇.基于信息系统的体系作战能力生成研究[J].国防科技,2012,33(05):33-38,66
[4]李新民,杨凡德.电子信息装备体系概论[M].北京:国防工业出版社,2014:7-8.
Research on Information System Equipment Support Based on Systematization
YANG Li-wen1,ZHANG Yong-ji2
(1.Academy of Equipment,Beijing 101416,China;2.61516pla,Beijing 100094,China)
The five new demands for equipment are needed for combat system under the information condition,and some new forms such as establishingservice operations center,integration of resource,updating methods and focusing on long-term developmentare need to be explored.According to the actual needs,this paper studies the related issues including resource management,work processand external construction.
systematization;information system;equipment support;regional security
E239
:A
:1672-545X(2017)01-0157-03
2016-10-12
杨丽雯(1972-),女,辽宁本溪人,硕士研究生,讲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电子信息通信;张永继(1976-),男,山西原平人,硕士研究生,高级工程师,主要研究方向为网络安全,电子通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