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影像学表现与征象分析
2017-01-19嬴洁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CT室江苏睢宁221200
嬴洁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CT室 (江苏 睢宁 221200)
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影像学表现与征象分析
嬴洁 江苏省睢宁县人民医院CT室 (江苏 睢宁 221200)
目的:观察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的计算机断层扫描(CT)的影响学表现与征象,并分析其诊断价值。方法:对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8例实施手术治疗且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所有纳入者均在手术前1周内实施CT检查,对其实性病灶与空腔病灶的CT影像学表现和征象进行归纳总结。结果:主体病灶的直径为(24.7±7.3)mm;CT检查中病灶边缘分叶征、毛刺征和血管集束征者的构成比分别为88.89%、72.22%、55.56%;空腔病灶在肺腺癌病灶的周边位置者的构成比为61.11%;空腔壁周围可见壁结节形成者的构成比为44.44%;采用增强扫描模式可以发现壁结节呈现出中度对比强化者的构成比为38.89%;空腔内部可以观察到有血管穿行者的构成比为50.00%。结论:对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采用CT扫描时可根据主体病灶特征、空腔病灶厚度、壁结节形成、增强扫描强度及血管穿行情况进行诊断。
周围型肺癌 薄壁空腔 计算机断层扫描 影像学表现 诊断价值
薄壁空腔是指肺内本来存在的生理性腔隙出现病理性扩大的情况,在周围型肺癌患者中比较少见。研究指出[1],在使用CT对周围型肺癌患者诊断时常会发现有厚壁空洞的情况,然而部分患者病灶经CT检查显示会出现薄壁透亮区域,而“空洞”很难清楚解释这一现象,反而更像是空腔改变。鉴于此,笔者特对医院收治的18例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深入地了解此类患者的CT表现,以便为临床诊断总结经验[2]。
1.资料与方法
1.1 临床资料
对本院2015年2月~2016年11月收治的18例实施手术治疗且术后经病理检查证实的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性调查和分析。男性12例,女性6例,
年龄34~78岁,平均(49.2±10.4)岁,主要临床表现:咳嗽、胸痛、咳痰,其中有4例伴有咯血症状,5例无明显临床症状在常规体检中发现异常,病理类型:低分化3例、中分化5例、高分化8例,低分化鳞状细胞癌1例、肉瘤样癌1例。
1.2 方法
所有纳入者均在手术治疗前1周内完成CT扫描检查,所用仪器为美国通用公司生产的Optima-CT 660型64排螺旋CT扫描系统。所有纳入者均需要选取仰卧体位,首先从胸腔入口进行扫描,终点位置为肋膈角下,扫描参数设置为:常规扫描模式,层厚、层间距、管电压、管电流、矩阵分别为5mm、4mm、120kV、400mA、512×512。完成常规扫描后实施0.625mm薄层重建图像和增强扫描,其中造影剂为碘海醇,碘含量为300mg/mL,剂量为100mL,注入方式为高压注射器经肘静脉团注,流速控制为3.0~3.5mL/s,分别在注射30s、92s后进行双期扫描。
1.3 观察指标
观察实性病灶和空腔病灶CT影像学表现与征象。
2.结果
2.1 实性病灶CT影像学表现与征象
本次研究的所有纳入者中,全部病灶均位于双肺部的中外带,其中有12例患者的主体病灶位于右肺,构成比为66.67%,有6例患者的主体病灶位于左肺,构成比为33.33%,所有受试者主体病灶的直径为8~49mm,平均(24.7±7.3)mm。CT影像学检查显示,有12例受试者的主体病灶呈现出类圆形或者类椭圆形,构成比为66.67%,分别有16例、13例、10例表现出病灶边缘分叶征、毛刺征和血管集束征,构成比分别为88.89%、72.22%、55.56%,且有4例患者在病灶邻近胸膜的位置出现增厚、牵拉征,构成比为22.22%。
2.2 空腔病灶CT影像学表现与征象
所有受试者均伴有空腔病灶,空腔壁的厚度为1~4mm,平均(2.1±0.5)mm,其中空腔壁厚度≤2mm、>2mm且≤3mm、>3mm者构成比分别为72.22%、16.67%、11.11%。本组患者中共有11例空腔病灶在肺腺癌病灶的周边位置;共有10例空腔壁的厚度均匀一致;共有8例空腔壁周围可见壁结节形成,构成比为44.44%;采用增强扫描模式可以发现有7例壁结节呈现出中度对比强化,构成比为38.89%;有9例患者空腔内部可以观察到有血管穿行,构成比为50.00%,且有5例患者空腔内可以发现形成有明显的分隔。
3.讨论
腺癌、鳞癌、支气管肺泡癌和小细胞肺癌等患者中均可形成薄壁空腔,其中腺癌的构成比最高,加之腺癌分化程度较高,故而薄壁空腔形成的情况相较于低分化鳞状细胞癌和肉瘤样癌的发生情况更多。有学者研究指出[3],形成有薄壁空腔的肺癌患者,大多数实性病灶均位于肺野中外带,并且呈周围型肺癌表现。由此可知,周围型肺癌患者中伴有薄壁空腔的可能性稍高,需要对其CT影像学征象及表现进行细致分析,才能为临床诊断总结经验。
CT是目前临床上常用的恶性肿瘤诊断方法,并且在多种恶性肿瘤患者细微病灶的表现情况诊断方面也显示出独特的优势。在伴有空腔壁形成的周围型肺癌患者中,既往并无大样本数据明确指出其CT影像学征象及表现,并且目前也缺乏利用CT对此种情况诊断的有力参考。尽管CT扫描的空间分辨率较高,并且可以调换多种扫描模式观察患者的影像学表现,还可以通过冠状面、矢状面等多个平面的自由转换和检查做出准确的诊断[4]。但是CT影像学层面的“空洞”与周围型肺癌患者病理层面的“空腔”并非是相同的含义,故而利用CT对伴有薄壁空腔的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诊断有一定的价值,但是仍需要对CT诊断实性病灶和空腔病灶的不同表现进行对比和深入探讨。
本研究结果中,实性病灶和空腔病灶存在着明显的差异,实性病灶的CT影像学征象及表现主要有病灶呈现出类圆形或者类椭圆形,病灶边缘表现出分叶征、毛刺征和血管集束征,病灶邻近胸膜的位置出现增厚、牵拉征等,而空腔病灶的CT影像学征象及表现主要有空腔壁的厚度均匀一致,空腔壁周围可见壁结节形成,采用增强扫描模式可以发现有壁结节呈现出中度对比强化,空腔内部可以观察到有血管穿行,空腔内可以发现形成有明显的分隔等。此外,应当对病灶形态、主体病灶边缘影像学征象及邻近胸膜位置的征象进行细致观察,同时仔细了解是否有空腔,注意观察空腔壁的厚度、周围是否有壁结节形成,空腔内部是否有明显的分隔以及内部是否有血管穿行等,均可为空腔薄壁形成的诊断提供依据。
综上所述,利用CT扫描对伴有薄壁空腔的周围型肺癌患者进行诊断有一定的价值,重点在于对实性病灶和空腔病灶的影像学表现进行细致地观察和对比,以便能够减少漏诊和误诊的情况,提高诊断准确性。
[1] 王秀锦,白卓杰,王小进,等.伴薄壁空腔形成的周围型肺癌的CT表现及误诊分析[J].中国临床研究,2017,30(3):395-397.
[2] 吴延春,吴东青.周围型肺癌伴薄壁空腔的CT影像学表现与征象研究[J].现代中西医结合杂志,2016,25(33):3752-3753.
[3] 左玉强,李玉然,康伟峰,等.伴有薄壁空腔形成的周围型肺腺癌的CT表现[J].临床肺科杂志,2016,21(7):1303-1305.
[4] 熊庚.15例周围型肺癌伴发薄壁空腔的临床特征与CT征象分析[J].河南医学研究,2016,25(1):68-69.
1006-6586(2017)20-0068-02
R734.2
A
2017-08-2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