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均陶堆花技法的继承与创新
2017-01-18史颖燕
史颖燕
摘 要:宜兴紫砂壶陈富强的均陶堆花艺术的物象造型是对自然物体感性认识的模仿和抽象。构图则注人理性精神,通过各种物象造型的组合来表达人的意志、感情和理想。
关键词:紫砂;堆花技法;创新
中图分类号:J527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5312(2016)35-0017-01
宜兴紫砂壶陈富强的均陶堆花艺术的物象造型是对自然物体感性认识的模仿和抽象。构图则注人理性精神,通过各种物象造型的组合来表达人的意志、感情和理想。均陶堆花作品较多内容表示祈望和吉兆。"吉者、福善之事;祥者,嘉庆之征",显然带有精神意义。
在传统紫砂装饰工艺中,有一种装饰工艺是备受爱壶者喜爱的,那就是均陶堆花,这种装饰工艺也曾一度引起宜兴紫砂壶陈富强的关注。它是指在均陶的坯体上运用右手大拇指用色泥堆贴出山水人物、花鸟鱼虫、飞禽走兽等自然风物的一门民间工艺。宜兴紫砂壶陈富强谈到均陶堆花曾说到,这是一门运用好大拇指与手腕力量的艺术,大拇指堆贴的熟练、灵活、举重若轻都能给人以美的享受。
均陶堆花提倡"源于自然,高于自然"即置身大自然,融合大自然,真实地描绘现实中的大自然景物。但是运用色泥堆贴在陶器上的景物又不能完全等同于现实中的景物,而是倾注了作者对大自然的无限爱恋之情,是经过艺术概括,典型化了大自然景物,因此它比现实更美,看上去好像是一个"幻境",是一种更理想化的境界,并能产生更加感人的艺术力量。宜兴紫砂壶陈富强谈到,荷花出污泥而不染,洁身自好,傲然挺立,与佛家提倡的超凡脱俗,追求清静无邪的境界相契合,所以荷花的自然美既作为佛教经义的象征,也体现着儒家思想的道德意识。
均陶堆花艺术中反映图腾意识的作品也是十分明显的,其工艺大都采用半浮雕堆贴和立体浮雕堆贴法。无锡锡惠公园的大型"九龙壁"是中国四大"九龙壁之一,长27米,宽2.7米,共有144块画面拼接而成。堆贴的九条巨龙各具特色,各显神威,似有千雷万霆激绕其身。画面上云的进飞、生的角逐、力的拼搏、美的流。溢得到充分体现。不论从那个角度观察,都给人以强烈的动势和飞升感。这不仅体现作者具有浓重的图腾意识,而且"以古心而人于幽",达到浑然一气,思与神合的境界。
均釉堆花蟠龙陶台是又一 件力作。台面施均蓝釉色,台沿 饰如意花纹,台座堆贴游龙惊 涛,每件陶台配制四张蟠龙陶 凳,风格凝重,雍容华贵,富丽大方。
唐代风格的堆花作品"竞", 以彩陶盆为载体,其平行于口沿 的环形宽带、饰以遗逸龙形,其口沿及底部,分别堆贴云雷纹, 处理手法极为细腻,使整个器形 蒙上了一层神秘的色彩,充满虚 幻和虔诚的意味。
随着社会发展,人们经济普遍富裕,居住条件得到大幅度的提高,对有文化内涵的艺术品的需求也越来越强烈,因此日用工艺品需求方向逐步从大器皿实用型向精至的装饰艺术品过渡。在现代生活需求中,宜兴均陶工艺产品一贯保持其质粗体大的传统。虽然质粗体大曾经是均陶工艺产品的优势所在,但随着社会需求的变化,这一点逐渐被追求有文化内涵的现代人所没落,故而均陶作品的发展之路逐渐走向低谷。在这同时,均陶产品市场上又泛滥着粗枝滥造的统货,真正有艺术内涵的精致工艺品、艺术品却十分匮乏,这也导致了均陶工艺的衰败。因此,我们要从观念上进行创新、变革,要把现代宜兴均陶工艺的定位放在从实用的生活大器皿向生活装饰艺术品过渡上,打造既实用又的现代均陶工艺品。最根本的我们可以从均陶造型上入手,逐步把宜兴均陶工艺品定位于小器皿,将其堆花工艺形式向生活装饰艺术内涵上发展,可以借鉴紫砂陶,把装饰与造型在形式上统一起来。
均陶堆花作为中国民间传统工艺园中的一枝奇葩,之所以能够历久不衰,关键在于一代代艺人的发掘、继承前辈传统工艺的基础上,潜心钻研,勇于创新的。特别是近数十来年,以李守才为代表的现代艺人,更是通过一系列艺术突破,进一步丰富了堆花工艺的文化内涵和艺术底蕴,使之日臻完美,益发迷人。一是在堆巾技法上着意创新,实现了从传统“平贴法”到“半浮雕堆贴”、“立体浮雕堆贴 ”的连续艺术突破;二是大胆借鉴剪纸、木刻、石雕、仿青铜器等民间艺术表现形式,融会贯通,一气呵成;三是突大名鼎鼎了堆花贴画面与坯体造型的和谐统一,使得每一件堆花特艺精品都成为主题鲜明、浑然天成的艺术收藏珍品。正因为如此,均陶堆花才以其独特的艺术魅力和超凡脱俗的艺术感染力而成为中国民间工艺一绝。
纵观现代社会中的人们,最需要的是精神层次上的需求,而我们的均陶堆花要让更多的人接受,必然要在精神文化方面多下功夫,使得均陶堆花作品具有更实用与陈饰的双重实用价值 ,更加贴近人们的生活。
参考文献:
[1]方卫明.宜兴陶器堆贴画艺术浅谈[J].景德镇陶瓷,2001(09).
[2]方卫明.均陶堆花的沿革与展望[J].江苏陶瓷,2003(08).