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全球化时代如何增强中华民族凝聚力

2017-01-18原成成

人民论坛·学术前沿 2016年23期
关键词:凝聚力全球化中华民族

原成成

【摘要】全球化深刻改变了世界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领域的发展格局,对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既带来了机遇,也带来了挑战。在错综复杂的国际形势之下,传承中华民族优秀的精神理念、增强各民族之间的团结协作,才能有效抵御国内外阻碍,不断提升中华民族的国际竞争力、影响力和话语权。

【关键词】全球化 中华民族 凝聚力 民族自信

【中图分类号】D61 【文献标识码】A

【DOI】10.16619/j.cnki.rmltxsqy.2016.23.016

面对全球化所带来的一系列机遇与挑战,对于正处在社会发展转型期的我国而言,有效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无疑成为维持社会和谐稳定、国家长治久安及经济持续协调发展的关键所在。

全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构成的挑战

反华势力借助全球化带来的跨国联动进行经济、文化入侵,对中国形成弧线式包围圈。借助全球化,不同国家、地区之间实现了各自优势资源的交换与互补,弥补了自身在工业制造、科技研发、制度管理等方面的不足,通过各种合作模式,促成彼此之间的互利双赢。我国利用全球化来推动对内改革、对外开放,已经取得了举世瞩目的成就。但个别对中国存有敌视的反华势力,则开始以“全球合作”为名,纠结一处,集中针对中国展开经济、文化上的包围与侵入。

全球化的信息交流成为反华势力分化、瓦解中华族群文化信仰与价值观体系的隐性途径。随着电子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的蓬勃发展,即时、便捷、高效的跨区域信息传播已经成为当前世界各地进行经贸、文化交流与合作的主要途径。但是,国际反华势力也借助这一途径,实行其分化、瓦解中华族群文化信仰与价值观体系的计划。借助互联网的开放性、自由性,国际反华势力持续向国内民众灌输拜金主义、虚无主义、无政府主义等消极的价值观,试图瓦解中华民族数千年形成的内敛、平和、务实的精神理念,接受所谓的先进的西方意识形态。①所以,如何管控全球化背景下的信息过剩与泛滥,抵制反华势力的和平演变,也显得迫在眉睫。

全球化冲击了民族产业,催生了孤立主义、民粹主义,扰乱了各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全球化的到来,不仅为我国提供了学习国际先进发展理念、生产技术以及管理制度的机会,也加快了中国社会传统意识形态的转变和现代社会文化更新的速度。随着大量外来资本的流入,一部分本土民族工业被外资企业兼并、收购甚至难以抵挡外企竞争而不得不破产。同时由于目前我国社会正处在转型期,国民的现代社会意识也相对淡薄,所以很容易对外来文化、制度、企业、产品产生排斥心理,催生出诸如孤立主义、民粹主义等偏执心态,妨碍中外合作、国内各民族间合作,严重扰乱各国、各民族共同发展的良性格局。

全球化对中华民族凝聚力增强的作用

全球化扩展了中国展示自身实力的空间,可强化各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国民经济的持续、高速发展,综合国力的不断提升,都为中国走向世界创造了有利条件。而国内民众也可以通过各种信息获取途径,切身感受到中国制造在全球范围的影响力和国家实力的提升,继而增强化各民族的自信心、自豪感。

全球化提高了各民族同胞对中华文化国际影响力的认知,加深了民族认同感。近年来,借助全球化带来的跨国合作,我国本土文化的产业出口规模与营收不仅逐年稳步增长,而且设计理念、表达形式也逐步与全球主流的文化审美取向接轨。特别是随着全球化引发的互联网信息革命,激发了本土文化企业的创新意识,带动了娱乐、影视、文化策划、人文旅游等文化产业领域的海外开发与运营,推出了不少口碑与商业收益双赢,且带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产品,有效提升了中华文化的国际知名度、影响力,加强了各民族同胞对于中华民族的认同感与归属感。②

全球化背景下的国际反华逆流反向激发了各民族的危机感,强化了团结意识。全球化在打破世界各地孤立、封闭式发展的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对不同意识形态阵营形成的利益集团之间的斗争产生了推波助澜的作用。国际反华势力以全球化为名,大打“人权牌”与“民主牌”,集中对中国施压,蛊惑中国民众接受西式文化,企图改变中国的发展制度。这使中华民族产生深深的危机感,从而自觉维护国家和民族利益、社会主义发展制度,保护、传承和创新中国传统文化,使中华民族的团结意识得到增强。

全球化时代中华民族凝聚力的增强路径

持续加大对外开放、对内改革,增强中国的综合实力,逐步提升国家的国际影响力与地位。要继续坚持改革开放的基本国策,持续扩大制度改革的领域,积极引入先进的生产技术、运作模式以及管理制度,优化产业结构、渐进去库存与产能,提高经济质量。同时,也要加大对科技创新、军事研发、教育改革的支持力度,实现经济、政治、文化的协同共进,努力增强我国的综合国力,提高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影响力,培养各族民众的大国国民自豪感。

推动中外文化交流、合作,突出中国对世界发展的贡献,提高各民族同胞的荣誉感。我国应当秉持开放、兼容、互利共赢的发展理念,鼓励本土文化产业走出去,欢迎国外优秀的文化产业引进来,形成彼此参照、相互学习、共同提高的互动局面。通过电视、互联网等多种媒体平台,集中、全面地展示当前中国社会发展的最新态势,引导各族民众了解中国作为负责任的国际大国的担当,提高各民族同胞的荣誉感。

加快媒体的海外布局,增强中国的话语权与影响力,提升各民族对中华文化的归属感。要鼓励本土的文化企业,尤其是媒体行业进行海外市场的拓展,引导其采取合作收购、参股并购、协作竞投等多元化的经营手段,深化与国外传媒企业的合作,展示中国的发展新貌、传播中国价值观、凸显中国的国际立场以及寻求全球合作共赢的基本诉求,打造一批具有国际知名度、影响力的本土媒体品牌,增强中国在国际上的话语权,强化各民族对于中华文化的认知归属感。③

推广开放式、多元化的网络舆情监测与引导制度,协调处理意识形态隔阂、增进各民族团结。应当合理利用互联网平台,加快专项立法,提高整治力度,净化网络风气与传播氛围。逐步推行更为开放、透明的社会舆论监测与引导制度,鼓励各族民众正确运用互联网去开阔自身眼界、增长知识见闻、提高信息甄别与筛选能力,自觉抵制互联网平台上的外来的消极价值观念,以求同存异的认知理念理性地看待意识形态隔阂,传承并强化自信、从容、团结、开拓的民族精神。

(本文为2015年江苏省教育厅高校哲学社会科学研究一般项目“墨子生命教育思想及其当代价值研究”和南京工程学院校级科研基金资助项目“效用主义道德观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号分别为2015SJB226和YKJ201439)

注释

孙悦凡:《全球化视野下的中国文化软实力研究》,《上海经济》,2016年第2期,第43~49页。

杨英法、张骥:《借力汉语国际化推进中华文化走向世界的思考》,《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6年第1期,第98~102页。

朱秀茹:《经济全球化条件下的民族精神培养》,《沧桑》,2007年第1期,第106~107页。

责 编/樊保玲

猜你喜欢

凝聚力全球化中华民族
中华民族的独立之路
“如此凝聚力”
论当代高校青年教师团队凝聚力的提升
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提供有力保证
对增强兵团凝聚力吸引力的研究
新旧全球化
全球化减速:全球化已失去动力 精读
From Xia People to Han People and to Chinese Nation— A Study of the Trajectory of the Cohesion and Integration of Chinese Ethnic Groups
论增强网络空间意识形态凝聚力引领力机制建构
全球化背景下的中俄青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