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青春的姿态

2017-01-18戴启江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年轻人青春生命

戴启江

【选文一】

丧文化从来不是青春的主流

刚刚过去的夏天,以葛优躺为先锋的丧文化收获了不少火热。从“我差不多是个废人了”到“颓废到忧伤”,这种充斥着消极自嘲萎靡不振的“气质”俘获了一些年轻人。

丧文化的追随者以青年为主。青春期,经历着从孩童到成年的生物性转变、社会化转变、习得性向创造性的转变,集众多的矛盾于一起。不论是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的树立,或是对物质世界的了解和精神领域的扩充提升,都需要经历在不断地否定与肯定中逐步完善的过程。而成长于这个年代的年轻人不必经历战争和极度贫困,被形容为“泡在糖水里的一代”。无压力、也缺少动力和目标,不成熟的青年人免不了心浮气躁,自嘲、颓废成为非主流的宣泄方式和追求,而这些往往都夹杂着对现实放大或夸张的成分,抑或避重就轻。

丧文化不是21世纪的产物,也不是独属中国。清道光年间,朝野噤声的死气沉沉的现实社会之下,龚自珍也曾有“万马齐喑究可哀”这样的哀怨名句,沉闷、腐朽之气在诗中被表达得淋漓尽致。辛亥革命失败之后,很多人发现西方民主制度并未能解决中国问题,社会也因此曾陷入短暂的迷茫,社会失序、道德颓败。而在美国,二战之后,迷茫、失望笼罩着青年人。“驾着列车,迷醉在可卡因”,年轻人们逃避现实、漠视法律和社会习俗,厌弃工作和学业,这一代的美国人被称为“垮掉的一代”。随后承接其传统的嬉皮士,在摇滚的催化下逃避现实、发泄苦闷,即便是刚刚荣获诺贝尔文学奖的鲍勃·迪伦,也曾写过“我要走进最密的黑森林深处,那里人丁繁众,可都一贫如洗,那里毒弹充斥着他们的水域……”这样的句子。

丧文化是颓废心理状态的表现形式。从古而今,进步、中庸、颓废这三种心理趋势都曾不断上演。进步是追求超越,中庸是追求平衡,颓废则是被动的无所追求。过分的中庸很容易落入颓废之中,而落入颓废者往往是自己始终无法给自己一个振作的理由。但需要明确的是,丧文化虽自古就有,却从来都不是时代和青春的主流。进步是唯一的潮流,也是推动历史不断向前的动力。中国从来不缺乏向上向善的精神,蹉跎岁月终究难以抵挡朝气蓬勃的大潮流。明朝末年,政治局势灰暗,张溥作《五人墓碑记》,为五位仗义抗暴、至死不屈的烈士树碑立传,也同世人探讨生死大义,颂扬平民英雄,更让那个年代青年百折不回、慷慨激昂的的气概跃然纸上。龚自珍虽哀怨“万马齐喑”,却也有“我劝天公重抖擞,不拘一格降人才”这样提倡改革的气势磅礴之语。颓废是暂时的,但追求进步、向上却永远都是青年气质和方向。

今时今日,中华民族正在一步步迈向中国梦,我们从未与民族复兴如此接近。中国梦从来与丧文化无缘,而拥有勃勃生机和无限创造力的青年人也应是丧文化的克星!习近平总书记在今年与青年工人知识分子座谈时谈到,创新是青春远航的动力,创业是搏击事业的能量,青春年华,在为祖国和人民的奉献中焕发出绚丽光彩。这是总书记对青年的殷切希望和谆谆教诲。

李大钊也对青年寄予厚望:青年之字典,无“困难”之字,青年之口头,无“障碍”之语。丧文化阻碍不了青年的步伐,青年人也必须努力甩掉贴在自己身上的丧文化泥点,少点欲望达不成的自暴自弃,正视自身发展,多点上进之心。“惟知跃进,惟知雄飞,惟知本其自由之精神,奇僻之思想,锐敏之直觉,活泼之生命,以创造环境,征服历史。”

(中国青年网评论员杨丽)

【选文二】

年轻人的“装”,恰是一颗励志心

这几天,一部讲北京年轻人如何“装”高大上的“指南”短片《北京装X指南》刷屏。有人看到喷饭,有人看得流泪。这部短片看似荒诞,但足够接地气。网友评价,片中每个桥段都能从身边找到原型。的确,我们身边是不是有这么一群年轻人:受过良好的教育,大学毕业后在远离家乡的城市打拼,住在条件不太好的单身公寓甚至地下室,月入3000元。然而,他们却常常营造出月入上万的假象:用手机发出国旅游照,早上上传牛奶色拉图,晚上发布星巴克场景,或是朋友圈来一段哪位诺奖得主的名言,周末不是健身就是户外……

对他们,有时社会报以不理解,甚至嘲讽:“现在年轻人最会装。”明明是月光族,何必装成“富二代”?在笔者看来,这些试图在生活上营造“高大上”假象的年轻人,把生活艰辛和汗水往肚子里咽,外表示人以光鲜品味,未必是在装。刻意营造“高大上”的假象,背后也是他们对更高品质的生活的追求。现在的年轻人,有着自己的生活方式,有着多样化的选择和表达,是突破传统,开创未来的一代,不能率先施以“俯视眼光”。刚入社会的青年们,也知道得到社会的全面认同尚需时间和耐心等待,在物质积累还寥寥时,他们也要营造出生活充裕的味道来。

年轻人不尽是装,换一个眼光就能看到这背后的励志心。“屌丝”曾在年轻人的世界风靡一时,他们生活邋遢,不管外界观感,一下班即躲进游戏世界,拥抱各种丧文化,奇装异服加北京瘫的组合消解了年轻人的朝气。而年轻人积极融入参与社会的正确姿态,恰恰是一种“高大上”:用经济思维把精神生活安排得井井有条,参加户外旅游团,享受打折健身套餐,经济一起色就买辆二手好车,追求社会主流层面的精神生活。如此追求品质生活,哪怕仅仅是营造更好生活氛围的年轻人,社会理应报以理解、宽容,和扶持接纳。

曾经美国年轻人,因为种种原因,干脆拿出与社会主流不合作的态度。有年轻人吸毒、滥交、奇装异服,他们称自己为“嬉皮士”,嘲讽追求高雅精神生活的中产以上人士“雅皮士”。而中国之今日,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即将实现,中国梦从未像今天这样快要照进现实,高等教育普及率将达50%,社会普遍上物质生活供给极大丰富,万众创新大众创业的热潮赋予年轻人成功上升的多元通道。年轻人追求“逼格”,其实是一个向上社会的气质在他们身上的自然投射,他们与社会一起向前向上,自觉汇入社会发展的大潮。

今天你嘲讽的穿着得体时尚,经常户外,住着简陋单身公寓的年轻朋友,或许正默默为自己的未来做着全方位打算,一辆不错的车,一座温暖的房,一直都在他们的头脑中打转。有着积极的心态,有着生活的智慧,颓废、屌丝、丧文化更与他们无缘,说不定哪天,梦想就照进了现实。

六十年代美国有一首流行歌曲,叫《加州梦想》,听起来都能感受到凉气嗖嗖地吹着脖子,说的是年轻人怀揣梦想到洛杉矶打拼被无情拒绝的故事。今日中国经过长时间的快速发展,年轻人过“有获得感的生活”有了充分保障,即便是刚刚进入社会,“有梦想谁都了不起”,哪怕物质生活一时不及,跳起来触碰“有逼格的物质和精神生活”完全可以实现。追求高大上倒像是另一种励志,这何尝不是一个向前社会和向上个体双重合力的结果?

(中国青年网特约评论员程振伟)

【选文三】

担当精神是思想创新的前提

——由公方彬著作《大思想》

所想到的

傅 华(北京日报社社长)

历史机遇留给每一位建设者,更留给当代理论工作者,因为任何一个民族的自我超越,特别是标志性的历史跨越,都必定建立于新思想新理论之上。这里的问题在于,什么要素和哪些品质支持理论工作者的创新?很显然,责任意识和担当精神十分关键,所谓有多高的思想境界,就会有多大的责任意识和牺牲奉献精神,进而产生多大的社会创造和社会贡献。由广东人民出版社出版、国防大学教授公方彬所著《大思想》及姐妹篇《大战略》,在一定意义上印证了这一特点和规律。

了解公方彬的人都知道,他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已经走出很远,但他不是“科班”出身,而是从一个士兵起步,执著地在理论研究的道路上坚持走了数十载,并取得不菲成绩。在《大思想》中研究的三大命题:“新政治观”“核心价值观”“精神建构”,是公方彬理论研究的着力点、突破口。

公方彬入伍几个月就走上战场,参加边境作战,出生入死让他体验到很多一般人无法体验的东西。在30多年的时间里,他持续资助贫困学生读书,至今已拿出近200万元的稿费和讲课费,资助了800多名学生读书。这种持久行动恰恰是信仰信念与核心价值的最重要元素。理解信仰信念与核心价值这样的命题,不可能全靠理论推演,必须有思想者自身的亲身体验。为什么习近平总书记在哲学社会科学座谈会讲话中强调,理论工作者要“自觉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做真善美的追求者和传播者,以深厚的学识修养赢得尊重,以高尚的人格魅力引领风气”?笔者以为,就是因为思想品德与精神境界直接决定着创新能力。

创新是民族之魂,是马克思主义理论工作者的最重要品格。今天,在国家民族跃升过程中,亟须思想理论的创新。如此,就需要一批勇敢的思想者,哪怕他们的“勇敢一跳”并不完美,思想成果并不完善。《大思想》中最重要的思想理论观点是“新政治观”,这样一个带有创造性的政治思想观点,没有理论勇气和责任担当,是无法做到的。

时代需要大思想,中华民族需要大思想,亦如公方彬在《大思想》自序中所说:“思想走多远,一个民族就能走多远;思想家的思想高度有多高,一个民族就能攀登多高。”我们希望更多思想者以更强大的担当精神去创新,以不辱时代赋予的神圣使命。

(选自2016年10月5日《光明日报》)

[解读]“年轻”到底应该以一种怎样的方式来呈现?“致青春”一结束,“葛优瘫”就登场,青春似乎是一场你方唱罢我登场的戏剧,跌宕起伏,漂游不定。“青春”掺杂了成长的五味杂陈,也糅合了年轻的价值观在形成路上左冲右撞的碎片。

犹记得2014年的江苏高考卷作文命题:“有人说,没有什么是不朽的,只有青春是不朽的;也有人说,年轻人不相信有朝一日会老去。这种想法是天真的,我们自欺欺人地认为会有像自然一样不朽的信念。”关于青春“朽与不朽”,如何才能在无可避免终将逝去的青春里,留住青春的永恒,这一命题又一次抛到了年轻的学生们眼前,也抛给了社会中尚年轻的和正在远离年轻的人们。

“青春注定是朽去的”,承认这个沉重的现实,意味着很多年轻的生命会在这一刻失去奔腾的力气。“葛优瘫”不正是如此?它消极自嘲萎靡不振,它蹉跎懈怠毫无志趣。可是我们不能因为现实命题的沉重,忽略了承认现实本身也是一种积极、面对现实本身就是一种勇气。“岁月终有尽,不负少年行!”这样的声音难道不让那些打着迷惘的幌子自我懈怠沉沦的年轻人汗颜、警醒吗?!小说家毕飞宇说过:所有的写作都是为了还原生命的疼痛,为了指引痛苦中失去方向的人。那么即便写作是痛苦的,也可以一往无前。每一个时代,每一类群体,一定有属于自己生命成长路上的沮丧、畏惧、彷徨,但无论如何“丧”不该成为一种惯性、一种默许、一种可怕的啮齿的“文化”!因此,直面生命比逃避生命的无常与灰暗更令人敬畏,承认现实的迷惘比一味活在虚无的空想里更令人赞叹,这是一种理性,理性方能催生行动的持久。

青春是可以“不朽”的,惟其以高雅的精神、生命仰望的姿态、追逐梦想的热情去燃烧自己。

“装”可以是让人一脸鄙夷的“虚伪做作”,可以是装腔作势、追求奢侈实则自讨苦吃的“荒诞无知”,但有一种“装”是年轻人所特有的追求、励志的方式、生命的善美之心的外现。它不使人厌恶,不让人怜悯,恰恰是一种“适得自在”的年轻的生命之美。努力去营造物质生活的美好,呈现阳光生命的光彩,提醒自己人生奋斗的目标,甚至是铸造更加坚实高大的精神之墙。这样的“装”,只是现实中还未实现梦想的“憧憬”与“展望”。当鲜活的年轻的生命过早地夭折在了冰冷残酷的社会竞争中,那是多么让人遗憾、心痛的事情!唯有展望,才有一点点可以期许触碰的未来,这是对自我的承诺,也是社会对每一个追逐梦想的青年的许诺。惟其如此,个体才有其独特的美。

而整个社会,恰恰是由一个个鲜活的“人”组成,人在历史中,人在现实里,人也同样会在将来的岁月里,共同见证、推动着这个社会滚滚向前。费孝通有言:“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每一个青年行走于社会,能够拥有高雅的生命精神,自然能够呈现生命之“美”,而将这样的“美”以最有责任担当的意识去传承,自然就能决定对一个民族的影响深远,“美”得深邃。作为一位青年,秉承一生的信条莫过于“自由之精神,独立之人格”,能够扛起时代的大旗,高举起历史的责任,牢记社会的深切嘱咐,自然可以铸就社会的繁荣,推进时代的创新。

[作者通联:江苏无锡辅仁高中]

猜你喜欢

年轻人青春生命
为什么年轻人一团建就想离职?
年轻人如何理财
埋线:1厘米提升的青春
年轻人
青春不打烊
这是用生命在玩自拍啊
可遇不可求的“生命三角”
我的青春谁做主 爆笑篇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