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每一个生命都无需比较

2017-01-18莫笑梅

中学语文(学生版) 2017年1期
关键词:分数女儿人生

2016年的一篇高考作文《 每一个生命都无需比较》在网上流传,这既是一篇满分作文,更像是一篇声讨母亲的檄文。考生以一种非常不满,甚至是指责、愤怒的心情,对母亲一直以来的严格要求发出“控诉”。

——编者

每一个生命都无需比较

莫笑梅

从我牙牙学语起,你便开始拿我和别的小孩比较,从中你得到了快乐和满足。

从我上小学以来,你便习惯拿我的成绩与别人论成败,为此你收获了自豪和荣光。

我曾劝你不要比较,因为成绩优秀不代表一切。可你充耳不闻,认定我是你今生最得意的作品,是你最大的骄傲。

我曾反感你的比较,因为我也有我的“短板”和自惭形秽。可你乐此不疲,反而怪我不懂你的心。

望子成龙是普天下所有父母的共同心愿,我怎会不懂。

只是你可知道,再优秀的成绩也经不起比较。从来没有比较出来的天才,只有比较出来的笨蛋。因为这个世界没有“最”,只有“更”。“最”是极限、是尽头、是止境,“更”是无穷、是进取、是新的希望。人类之所以不断挑战自己的潜能与极限,一次次刷新成绩,打破一项项的记录,不就是因为信奉“没有最好,只有更好”吗?记得奥林匹克运动会“更快、更高、更强”的格言吗?记得被誉为“教授的教授”的陈寅恪先生所说的“只要能学到知识,有无学位并不重要”的真言吗?我们实在无需时时与人比成绩、较高低,做好自己便是王道。看看民国时期的梁漱溟、金克木、沈从文、钱穆等一大批自学成才的低学历大师便知,强者从来只用实力说话,无须靠一纸分数或学历来证明自己。

毕淑敏说:“没有人能替代我,就像我不能替代别人。”我们无须拿连小板凳都做不好的爱因斯坦跟“发明大王”爱迪生比较,不必拿考清华时数学只得了15分的钱钟书跟“数学天才”华罗庚比较。每片叶子都是独一无二的,每种人生也都是无与伦比的。你要做的是尊重和欣赏,而不是比较和责难。因为人生不是宫廷剧,更不是角斗场,非得要比得筋疲力尽,斗得你死我活。人生曼妙的风景就在高低起伏、峰回路转之间,生命的精彩就在山穷水尽、柳暗花明之际。成就非凡人生的是一次次的脱胎换骨,是一次次的破茧成蝶,而非一个个分数、一张张试卷。

没必要热衷于一次次与别人较真,那会迷失自我;也没必要把最好的我和一般的我比较,那会陷入自卑。100分你自豪,98分我同样优秀;56分我无颜,可61分我在进步;100分有100分的独特精彩,61分有61分的别样风情。

正如朝霞之壮丽、落霞之斑斓、春花之灿烂、秋叶之静美、天地间每一种生命都自有其美好,你只需要笑着去尊重和欣赏,而不是在简单、粗暴的比较中抡起你的巴掌。

几乎在每一个年轻人的成长过程中,父母都是这样对待孩子的。这篇字字泣泪的作文自然引起无数学子的共鸣。可是,你可知道,父母为什么要狠心这么做呢?他们的内心又有着怎样的无奈和痛楚?

考生莫笑梅的母亲读完女儿的作文后,百感交集,情不自禁的拿起笔,给女儿写了一封回信。相信你读完这封信后,一定会泪流满面。因为,在这一封信的字里行间,盛满浓浓的父爱、母爱。

——编者

莫笑梅母亲的回信

亲爱的女儿:

听说你的高考作文得了满分,妈妈欣喜地打开电脑阅读了你的文章。关上电脑后,我找了个没人的地方放声痛哭了一场。妈妈心里五味杂陈、感慨万千,更有十几年来小心翼翼、战战兢兢的压抑,如今都释放了。

看到你文章里满满的不满和委屈,妈妈心里非常自责。对不起,女儿,妈妈让你受委屈了。但妈妈不后悔十几年来对你学习的严格要求和高度重视。你上小学的时候,我会很坦然地说,考100分跟考90分没什么区别。你上初中的时候,你自己都会说,班级第五名跟第一名只差4分。可是我要告诉你,高考一分之差就会甩掉几千个孩子。所以,妈妈看重你的分数,其实与炫耀无关,与虚荣心无关,妈妈是着急、是焦虑。

在妈妈的理解里:只有努力学习,才能考上一所好的大学,或者才能掌握一项足以谋生的技能。你知道妈妈每天都在计算你一天能睡几个小时,每天都在担心你的近视度数增加吗?每天晚上看你埋头苦读、奋笔疾书时,妈妈除了心疼,还是心疼。

不要羡慕鲁迅对周海婴的放任,因为周海婴就读的是北大;梁漱溟老先生是当代大儒,耳濡目染之下,梁培宽的学习成绩一直名列前茅。不同的时代会造就不同的人才,在以分数取才的当下,妈妈只能这样要求你。

妈妈最后悔的事情就是曾经动手打过你,打了你后,妈妈会心疼,后悔地偷偷哭泣。打人是不对的,妈妈当时太冲动,妈妈向你道歉,希望你能原谅妈妈。我觉得龙应台的一段话对妈妈的期望作了最完好的诠释:“孩子,我要求你用功读书,不是因为我要你跟别人比成绩,而是,我希望你将来会拥有选择的权利,选择有意义、有时间的工作,而不是被迫谋生。”亲爱的女儿,你能理解妈妈当时的心情吗?

孩子,你问我你的明天会美好吗?我只想告诉你,美好的明天是自己创造的。有能力、有毅力、有恒心的人,他的明天肯定是美好的。

孩子,也许在妈妈的严格管教下,你不得不舍弃一些你的自由、你的爱好,你不得不在我们的鞭策下不停地奔跑。但请不要质疑爸爸妈妈对你的爱,用胡子宏老师的一句话作为妈妈的心声吧:“亲爱的孩子,爸爸妈妈愿意把身体的每一块骨骼,都变成你成长的阶梯,任由你攀爬着前进……”

如今高考已经结束了,不管你能考多少分数,妈妈都会坦然面对。剩下的路,你要自己走了,在你卸下十几年的枷锁时,妈妈的心也解放了。妈妈希望你今后的路走得轻松而快乐。

爱你的妈妈

(选自《知识窗》2016年10期)

[解 读]将这两篇文章放在一起赏读,有趣,然当更有思。

先说趣。这两篇文章的关系有如呼应呼吸,并置而读,自有情景宛然:两篇文章有如女儿与母亲日常在家客厅里的一争一辩,一痛一悔。可谓一回合的书面争论,讲文采,有征引。两篇文章都缘情为文,以情纬文,既易于以情感人,又互为抒情对象,很富有家庭母女争论的即视感。而双方的争辩焦点也各自游移,若即若离。女儿的痛诉聚焦于一字:“比”,母亲的悔辩则聚焦于一字:“爱”。女儿的痛诉由情入理,终归结于“不比”,母亲的悔辩融情和理,仍绾结于“爱”。

两文合视,自有其趣。然合视两文,更当深思。因为有时,趣如风过,思如水流;风过则易逝,水流可凿痕。赏读文章,莞尔浅笑不如深思沉毅。

要论思想,两文都只是当下教育压迫下的心声,难说新异。女儿之文无非怨怼,无非是一种年青生命挣扎抗辩求解放的年轻理想者姿态;而母亲之文无非悔辩,无非是一种沧桑成人因为历世已久滋生畏惧而借爱的名义行捆缚圈禁的真相。女儿年青得轻易,爱凌虚,爱高蹈,征引民国大师以为己援,却不顾时代不同人生更不相同的事实;而母亲则沧桑得沉重,被社会烫伤,对未来恐惧,移植这种心理于女儿教育之上,于是难免时时提防,处处小心。对于女儿来说,生命有如高天,年轻无惧翱翔;可对于母亲而言,社会处处是坑,若非分数高飞则必陷不幸。

因此,要深赏此文,则要透过渗漉在文字里的生命、心理与思想,从而反思我们当下的教育摧残生命的事实。女儿反抗母亲那随时随处功利性的“比较”带来的窒息感,反抗粗暴的巴掌的伤害,自然是无可厚非并且应当深表赞赏的;可怕的是母亲始终自以为是的口吻。母亲的口吻其实是成人世界的表态。这种表象的爱,爱你以伤;爱得越深,则伤得越深。

这种伤害最深的风起在于我们当下教育的核心价值观。表面上,我们比的是分数,实际上我们比的是境遇;表面上,我们考上的是大学,实际上,我们养成的是功利。功利心很是执著地蒙上了我们思维的眼,它让我们像母亲那样简单化地思想:好分数=好大学=好未来=好人生。你也许感觉公式的可笑,但可怕的是你未必没有过这种思想,或者你的家人正给你以这样的灌输与境遇。

概括一下,这种价值观,用最简洁的话表达就是:中国教育最可怕的是用“利害”二字教育中国。鲁迅先生百年前说,他透过文字看中国历史,写满了“吃人”二字;那么这里也可以说,透过母亲的文字看中国教育,写满是也是二字:“利害”。这“利害”太厉害了,像刀割人,痛却不觉伤,伤却不觉害,害却不觉病,病却不觉疴。中国教育可以批量生产一批批大学生,可也正是在批量制造着未来的沉疴。

最后,我愿中国所有父母都还能记起鲁迅百年前的说过的,做父母的,当“肩住了黑暗的闸门,放他们(孩子们)到宽阔光明的地方去”。

[作者通联:福建厦门一中]

猜你喜欢

分数女儿人生
分数的由来
无限循环小数化为分数的反思
海的女儿
可怕的分数
人生中的某一天
算分数
女儿福
斜倚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