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交融与变迁

2017-01-18斐姜琦珺

中国建材科技 2017年1期
关键词:六盘山交融民间艺术

王 斐姜琦珺

(1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交融与变迁

王 斐1姜琦珺2

(1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2甘肃政法学院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70)

本文以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交融与变迁为视角,立足交融与变迁的历史情景,梳理国内研究现状,探讨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的历史语境,划分历史交融的主要因素和群体,探讨影响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民族信仰、当地风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核心要素。从整体上分析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交融与变迁的研究意义及影响,为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和地方文化的当代转型提供理论参考,促进回汉两民族文化的共同协调发展。

六盘山区;回汉;民间艺术;交融与变迁

六盘山区作为一个自然人文区域,泛指甘肃东部和宁夏南部的平凉、庆阳、西吉等地,地理位置相邻、自然环境、语言、风俗习惯、文化艺术相近。自元代推行屯田制开发该区以来,数百年间此地受回汉民族交融与变迁的影响,独特的地理环境和人文环境造就了六盘山区形态丰富、观念多元的民族民间艺术,引起了研究者的广泛关注。

1 六盘山区民间艺术国内研究状况

六盘山区是古丝绸之路和宗教东传的必经之地,也是伊斯兰、道教等宗教文明与中原文化、草原文化、西域文化交流和交融的地方,有着丰富的文化地理价值。据现发掘的早期先民生活遗址和出土的实物记载等考证,早在60万年前就有人类活动。自夏代以来的史料记载,为戎狄居地,历经历史的洗礼,从秦统一全国到今,都有不同的民族在此繁衍生息,逐渐形成了以回汉民族为主的30多个民族交融生活的农耕文化片区。自20世纪80年代开始,研究成果可粗分为四种类型:

1)以人类学、社会学的角度,研究西北回族民族社会组织制度发展和回汉民族关系变迁,对民间艺术略有提及,但从交融变迁的角度提及较少。如霍维洮的《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化进程研究》中通过阶段和民族两个角度,探讨西北回族社会的变化与社会环境之间交互作用的典型性;易军的《宁夏回族村落习惯法的当代变迁》一文从社会学的角度,从回族村落的经济、生活、观念和文化方面分析回族村落的当代变迁。

2)对该地区整体民间艺术有系统研究,多以图片收集整理为主。较为重要的有甘肃省文化馆编著的《甘肃民间民俗美术》从甘肃民间美术、民俗美术相关材料入手,探讨甘肃省民间民俗美术的流布和特征;张国勤编的《传承与守望——隆德民间艺术集录》以图片为主,梳理了六盘山区和隆德县民间艺术各分类的代表人和作品,勾画出当地民间艺术近代的历史遗存;张朋川的《甘肃民间美术探源》一文从甘肃民间美术受丝绸之路文化交往的影响,陇东民间美术植根于黄土地的特点入手,探讨甘肃民间美术传统表现方法的意象化和理想化;康旭霞的《宁夏民间美术及其艺术特色》一文梳理宁夏民间美术及其特色并分析本地和他地之间的相互关系。

3)从该地区民间艺术的单独门类做了较为深入的研究。如张淑萍著的《陇中民俗剪纸的文化符号学解读》是运用符号学的方法,对陇中民俗剪纸逐层剥离地域文明背后所隐藏的意义做了分类式的处理;苏冠元的《论宁夏回族民间剪纸的艺术特征》一文考察宁夏回族民间文化造型表现艺术,探讨其艺术特征;虎西山的《宁夏西海固地区民间美术的人本精神》一文从民间美术创作思路、审美氛围和价值追求,探讨西海固地区民间美术的人本精神中的审美和人格理想。

4)从该区民间艺术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在社会经济背景下认识和转型的思考。有关维祥的《自我体认与本土方位——关于甘肃民间美术地域文化生成的思考》一文针对甘肃原生态民间美术的地域环境和民族文化背景,走向多元一体化过程中如何实现自我体认和本土化定位。

这些研究,注重民族艺术特色、本土艺术特色、历史师承、文本流传、及其价值和意义等问题,取得了一些可喜的成果,但是从交融与变迁等角度,对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进行实质性探讨方面缺乏总体把握和系统研究,无论是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上,还是在回汉民族民间艺术自身交融与变迁的深度、广度上,还有研究的空间。

2 研究的主要内容及发展方向

六盘山区主要聚居的回汉民族虽有各自的宗教信仰和族群文化,但是由于受地域的影响,以自给自足的农耕文化为主,有“一山一语言”、“隔河隔风俗”的乡俗,环境促使勤劳的当地回汉人们去琢磨和开发一些新的民间工艺品,成为生活的必需品和日用品去支柱他们的物质文化,如皮袄、木雕、漆雕等;也有当地的人民在农闲时间里,物质文化自足、传统文化和图腾民族思想文化的促使下,智慧的人们从精神文化出发,去创造性的用尽善尽美的心灵结合自己风俗文化制作民间工艺品,随后这些民间工艺成为当地民族文化的重要支柱,比如形成剪纸、皮影、窗花、乐器制作等工艺品。探究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交融与变迁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1)自元代以来,六盘山区军事屯田、移民杂居、伊斯兰教的传播、商业贸易活动的四个因素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与变迁的历史语境,逐步促成了两个民族民间艺术的交融与变迁。在此进程中,民间艺术的观念彼此渗透,民间艺术的样式互相借用,但又因宗教信仰和民族观念,而保留各自独有的特征,成为族群文化认同和表现的重要载体。

2)随着80年代以来产业经济的调整,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出现趋同性、工业化、迅速流失的新变,地方文化当代转型因而面临失根的局面,然民间艺术是人的情感和生命行为,体现着艺人的生命情感。随着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本元文化、创造主题的转变、民间艺术及交融方式、民间艺术的实用性和观赏性、生活实用功能的弱化、文化认识功能的替代和当地风俗习惯的混杂等问题使得发展困难。为此,要调动地方社会文化的各种力量,致力于民间艺术产业发展、制度和机构跟进、地方文化教育中的普及、民间艺术主体的培养传承等,强化传承和保护。

3)六盘山地区是农耕、游牧、丝路文化的交汇地,也是宗教文化和民间习俗的融合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在当下两民族融合的现象下的传承与生态构建,将形态多样、观念多元的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纳入当地教育体系里面。维持与传承艺术的原生态以及在工业化和产业化下开发中的保护、民间艺术流失中的宣传与保护和民族艺术教育的融入等问题。

4)依据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与变迁的社会结构和历史文化情境,划分历史交融的主要因素和群体,确定各群体交融和变迁的目的、途径和方式,探究交融和变迁的环境。由于明清以来民间艺术实物缺失,文献记载不足。因此,要有效地将地方志文献、口述史料、采集的实物结合起来,对交融与变迁的历史过程进行客观、清晰和丰满地描述。以文献法、田野调研法为基础,寻找载诸文献的各类史料,尤其是交融、变迁群体及其情境和案例,通过多媒体影像技术,采集一些濒临流失的民间艺术子类。即通过文献和实物,梳理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与变迁的历史脉络,寻找促成交融和变迁的因素,分析其交融与变迁的历史意义。

5)梳理各类民间艺术实物,将之放在民间艺术艺术活动系统内,探究艺术者身份、创作意识、文化功能、本土文化、宗教信仰等诸多问题,找到异同。以田野调研法和比较艺术学为主结合文献法,梳理和比较留存在六盘山区的各类民间工艺实物,寻绎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交融与变迁中的互动和交流关系。力图做到历史研究与现状考察的有效衔接,对该地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形态、类别、特征的研究,既有历史维度的对照,也有当代维度的比较,从而找到彼此交融、变迁的核心要素和代表性艺术。

6)从特定地缘出发,思考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与变迁中的文化意义,探讨该区民间工艺原生态的传承与保护的途径和策略,确定当下回汉民族文化关系的融合,彼此共有和相互异质的形态、类别和特征,进而进行类型、功能及工艺的比较。

3 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与变迁的研究意义及影响

1)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与变迁形成发展的历史过程,它不仅反映出历代民间艺术的发展状况,而且鲜明地体现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交融和变迁中的边塞艺术和农耕文化及其独有的特色,在地域历史文化的宏观情境中,在民族交融和文化变迁的进程中,考察六盘山区民间艺术的原生性和生态问题,从而确立近古以来该区民间艺术的历史源流,对民间艺术和地域艺术研究作补充,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学术价值。

2)立足于六盘山区回汉民族的交融与变迁,在宏观的地域历史文化情境中,考察六盘山区民间艺术的生态问题,对民间艺术的类型、样式、观念、功能等诸方面的研究,更注重两民族艺术角度的彼此互动和影响的途径、过程和意义,以此探讨在民族交融地区民间艺术发生发展中,独特性和原生性的文化根源。在历史描述时,注重地方志、口述史、实物文献的结合,既要通过文字和口头文献的比较与分析,还原该区民族文化观念和审美心态,也要通过实物和文献的对照,尽可能还原该地民间艺术的历史全貌,寻找异同关系及其内在动因,突破该主题研究中史料和方法的不足。对地方民间艺术和地域艺术研究作一些有益的补充。

3)通过对该地区民间艺术现状的调查,将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当代发展,结合当下的语境,同丝路文化带、新农村文化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结合,探讨影响当前民间艺术发展的民族信仰、当地风俗、物质文化和精神文化等核心要素,找到切实可行的传承策略,为地方文化的当代转型,做资源整合和科学论证。从而制定相应的对策,为地方民族民间艺术的传承提供理论参考,为地方文化的当代转型,做资源整合和科学论证,促进回汉两民族文化的共同协调发展。

4 结 语

民间艺术作为一种多元文化,把生活的原始性、真实性、实用性、形象性、艺术性和特色鲜明的地域性传承和再现在我们面前。丹纳在艺术哲学中说道:首先我们对种族有个正确的认识,第一步先考察他的乡土。一个民族永远留在他乡土的痕迹,而他定居的时候越愚昧、越幼稚,身上的乡土的痕迹越深刻。而六盘山区是古老秦陇文化和多民族文化相互碰撞融合之地,特殊的地理位置和深厚的文化底蕴,随着西部大开发、新农村建设、一带一路等国家战略的实施,促进了民间艺术的相互促进,互相传承,相互变革,而六盘山区的民间艺术是在封闭的环境中渐渐的累积和成长,如何在交融频繁的过程中保护住自己的艺术“根”值得深思。

[1]张道一、廉晓春著.美在民间 [M].北京:北京工艺美术出版社,1987.6

[2]刘波主编.中国民间艺术大辞典 [C].北京:文化艺术出版社,2006.6

[3]李兴华等著.中国伊斯兰教史 [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98.5

[4]唐家路、潘鲁生著.中国民间美术学导论 [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0.3

[5]霍维洮著.近代西北回族社会组织化进程研究[M].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12.5

[6]靳之林著.中国民间美术 [M].北京:五洲传播出版社,2010.1

[7]王冠英著.中国古代民间工艺 [M].北京:商务印书馆,1997.10

[8] 周庆华主编.六盘山文化丛书.11,民间工艺美术卷 [Z].银川:宁夏人民出版社,2009.7

[9] 张国勤著.传承与守望——隆德民间艺术集录[M].银川:宁夏人民教育出版社2012.5

The research overview of blend and changes of folk art between the Hui and Han nationality in Liupanshan area

From the angle of blend and changes of folk art between Hui and Han nationality in Liupanshan area, and based on the history scenarios of blend and changes. The paper mainly reviews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study in China, discusses the historical context of folk art’s blend between Hui and Han nationality, divides the main elements and groups of historical blend, and studies the core elements which influence the current development of folk art, such as national belief, local custom, material culture, spiritual culture and so on. Besides, the paper analyzes the research significance and influence of blend and changes of folk art between Hui and Han nationality in Liupanshan area from the integral view, which provides the theoretical references for inheritance of local national folk art and current transformation of local culture. And it also promotes the concerted and joint development of national culture between Hui and Han nationality.

Liupanshan area;Hui and Han nationality;folk art;blend and changes

G03 文献识别码:B

1003-8965(2017)01-0059-03

甘肃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项目《文化地理学视域下六盘山区回汉民族民间艺术的交融与变迁研究》的阶段性成果,项目批准编号:YB089。

猜你喜欢

六盘山交融民间艺术
真美
民间艺术篇
首届湛江市民间艺术大师颁证
六盘山陕西片区脱贫攻坚有序推进
集聚思想碰撞推进文化交融与发展
中外艺术精品展览文化的碰撞与交融
六盘山成为重要水源涵养地
藏在心中的风景
交融的独特优雅
民间艺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