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兰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2017-01-18李鸿飞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兰州730050

中国建材科技 2017年2期
关键词:兰州市人居兰州

李鸿飞(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兰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研究

李鸿飞(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甘肃 兰州 730050)

人居环境是人类生存和发展的基础,也是衡量人类社会进步、文化发展的重要内容。伴随着经济的飞速发展,人居环境的严峻性越来越受到人们的密切关注。文章以研究城市可持续发展的人居环境为目标,结合兰州市现状,重点分析了生态保护与可持续发展的重要性,提出了促进兰州市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的优化策略、对策和建议,侧重构建、扩充生态空间规划,以期为政府相关部门决策提供借鉴与参考。

人居环境;可持续发展;兰州市

1 人居环境与可持续发展

自20世纪50年代希腊学者道萨迪亚斯提出“人居环境科学”的概念以来,人居环境随即成为建筑、规划、地理、环境等学科所关注的热点。人居环境可以简单的理解为人类居住的环境,但其具有丰富的内涵和研究价值。上世纪80年代初,吴良镛先生开始致力于“人类聚居学”的研究,提出了“人居环境科学”(Thescience of human settlements)的基础框架。这一框架并不只是单纯的建筑或城市问题,而是考虑了各种尺度、各种层次的人类聚居环境,涵盖了乡村到城市,是以人为中心的人类聚居活动[1]。人居环境,是人类聚居生活的地方,它是人类在大自然中赖以生存的基地,是人类利用自然、改造自然的主要场所。人居环境科学是一门新学科,它是由人类居住、环境科学两大学科作为基础发展起来的,是一门综合性学科,是对建筑学、城市规划学和景观建筑学的综合[2]。

2 兰州市人居环境概况

兰州地处黄土高原西部,属于北温带干旱大陆性弱季风气候,干旱少雨,气候干燥,黄土裸露,植被覆盖率低,水土流失严重,生态环境十分脆弱,春秋两季易受沙尘暴和浮尘天气的影响,自然扬尘严重。兰州市区南北两山对峙,城区常年以东风为主,而且静风率高。这种特殊的地形地貌和气象条件,极不利于城市空气中的各种污染物的输出、稀释和扩散,同时也是国内少有的受地质自然灾害困扰的省会城市。

由于城区主要坐落于河谷地狭长地带内,城市用地基本分布于长45km,宽2-8km的盆地内,南北发展空间受到很大的限制,影响了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城市人居环境建设。可供城市开发的建设用地明显不足,而人口和产业的迅速集聚又进一步加剧了各类建设用地之间的矛盾,导致城市土地价格昂贵,人均居住用地面积较小, 老城区人口承载力已经超出极限,公共绿地比例偏少,城市基础设施承载力降低, 加之经济发展长期以牺牲环境为代价,自然生态环境难以在短期内有效改善,严重影响了城市居住环境的建设质量。兰州市这种典型的区域条件的不利因素,决定了进行城市人居环境建设的长期性和必要性,必须重视构建生态环境空间扩充目标,实现人居环境空间布局的可持续发展。

3 兰州市人居环境优化策略

兰州市自然生态环境质量状况已经成为影响和制约城市人文建设良性持续发展的主要因素,兰州市未来发展战略的主攻方向应该是以实施自然生态保护和生态环境建设为主,进一步推进社会经济和人文建设的协调发展。

3.1 保护、尊重、美化自然环境

河谷形态特征为兰州南北两山提供了丰富的绿化空间,部分山顶修筑了塔阁,具有天然的城市轮廓线。然而随着城市用地扩建,城区部分地段建筑已延伸到山前,风景区山麓地带的大量的高楼大厦,遮挡了山岭景观和公园的正面景致,尤其中山铁桥南桥头破坏景观的连片建筑,导致整个城市的立体画卷遭受到严重的视觉破坏。黄河流经城区构筑了秀丽的风景线,滨河道路、沿河带状公园已具备一定规模,这一得天独厚的主题尚需加强。黄河风景线应努力拓宽绿带,风景线上应在位置较好的地段开辟一系列主题公园,让滨河风景线越来越生动感人。要不断加强信息公开和社会监督,及时公布环境质量信息,构建媒体、社会组织和公众共同参与的社会监督机制。

3.2 结合交通道路建设,突出和强化轴线作用

随着兰州经济社会的逐年发展,城市空间、资源、生态、产业面临着中心城区山大沟深盆地小,交通拥堵出入难的发展矛盾。根据兰州滨河地区空间开发的一般规律,城市化空间发展应尽量采用以点轴开发模式为主的“节点——发展轴”的综合开发模式[3]。结合交通道路建设,强优城区整体轴线系统是保证城区景观建设,完善城市道路骨架的重要途径。兰州城区东西轴线可以分为六条:两条南北两山的山脉线,一条黄河绿色轴线(含南北滨河路),此三条基于自然的轴线,要通过绿优美化加以强调,另一条是皋兰山前过境交通轴线(南山路),和一条东起东岗东路、经庆阳路、中山路、西津路直通西固路,以及新建成的北环路。南北轴线在城关中心区内较分明,主要有天水路、皋兰路、酒泉路、静宁路、中山路西段等[4]。但因黄河上桥梁有限等因素,而其它各区的南北向道路不太明晰,要通过旧道拓宽、新路建设、桥梁修建和兰州西客站的修建进一步完善,并且各段轴线应通过邻街建筑立面、绿化、色彩等要素的强化突出地域特色。

4 构建、扩充生态空间,实现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4.1 兰州城区整体景观方向,注重湿地建设

兰州市的生态建设主要集中在南北两山和沿河两岸,河谷城市绿化必然是以山为重点,沿河绿化为骨干,通过市内干道、广场、洪沟边缘的绿化带与周边绿化相联组成"山水城一体"的生态环境网络。兰州城区整体景观建设要立足强化两山绿化保护管理,严格控制山体轮廓线,精心设计和布置各个制高点的风景建筑和纪念建筑。各区景观建设要以自然条件为基础,考虑塑造兰州城区整体形象,突出区域的个性、职能与文化特色。同时,湿地是城市之肾,湿地可有效改善对水资源的净化,对植物、动物多样性的保护和环境的改善。兰州要注重恢复湿地的原生态,实现湿地生物的多样性,进而提升整个市区的生态环境,对市民而言,则多了一个休闲、娱乐的绝佳去处。

4.2 构建城市生态水系,切实打造“山水新城”

兰州作为滨水特征明显的省会城市,因受水资源指标和自然条件的限制,全市人均可利用水资源量仅为742立方米,是国家严重缺水城市之一。兰州干旱形态的河谷黄河文化形成的山水特征和市域的自然环境,肯定会涉及到城市色彩基调的定位,成为影响人居生态环境的决定性因素。让黄河之水变“穿”城为“串”城而过,实现兰州真正意义上的“山水新城”,进而提升人居环境质量,提升城市景观素养,提升兰州未来都市的景观魅力。依托山地、水岸、湿地等条件要素,注重色彩的层次感,通过整体色彩把握来打造风情线的城市品牌,在构筑城市完美宜居环境的同时,建设人与自然和谐共生的大环境。

5 结 语

兰州市人居环境发展建设中,首先应优化城市用地结构和功能布局,其次,应因地制宜搞好城市生态规划和布局。要根据兰州市城市地质地貌条件,以城市区域生态环境承载容量为阈值,科学地划分城市人居环境功能区,设计出城市未来的发展方向和扩展空间。要依靠科技进步和体制创新,大力发展循环经济,将生产、流通、消费、回收和生态环境保护建设相结合,改变兰州现行高消耗高排放的粗放型经济增长方式,构建生态效益与经济效益并重的新经济发展模式[5],建设环境保护型社会,促进经济发展与人居环境的和谐,最终实现兰州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

[1]吴良镛.人居环境科学导论[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1.

[2]张亚峰.我国城市人居环境的可持续发展探析[D].成都理工大学,2008.

[3]李鸿飞.城市交通规划中路网布局的合理性分析——以兰州城市交通规划理论与实践为例[J]. 城市发展研究,2008,S1:50-52.

[4]李鸿飞,张晶晶. 兰州市生活性街道空间互动性研究[J].西部人居环境学刊,2015,03:92-95.

[5]李斌.兰州城市人居环境建设质量评价与优化研究[D].西北师范大学 ,2004.

Study on the living environment of lanzhou city

.The living environment is the base of the survival and development of human,With the rapid development of economy,people pay close attention to the seriousness of the living environment.Based on the research of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the city living environment,combined with the present situation of Lanzhou city residential environment,offer the countermeasures and suggestions which can promote th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 of human settlements in Lanzhou City, and from the point of view that city environment and future sustainable development,and adhere to the "people-oriented" principle,to provide a reference to the relevant departments of the government.

living environment;sustainable development;lanzhou

X24文献辨识码:B

:1003-8965(2017)02-0083-02

李鸿飞,男,副教授,国家注册城市规划师,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城乡规划系,13919328627,兰州市兰工坪路287号兰州理工大学设计艺术学院,邮编730050.邮箱:lhf117@126.com

2016年国家社会科学基金艺术学项目(编号:16EH195)

猜你喜欢

兰州市人居兰州
兰州市园林绿配置模式
我的兰州梦
兰州石化推进改革正当时
人居一世间 愿得展素顏
我忆兰州好(四)
阳光少年的飞驰年华——兰州市第四十六中学轮滑社团活动掠影
兰州琐记
兰州市艺彩少儿美术作品选登
人居环境中的园林绿化设计构建
《兰州市再生资源回收利用管理办法)》8月起实施