古村落现状分析及其保护与发展的探讨
——以恩施市盛家坝乡二官寨村旧铺古寨为例
2017-01-18陈雨蒙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本科
文/陈雨蒙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本科
古村落现状分析及其保护与发展的探讨
——以恩施市盛家坝乡二官寨村旧铺古寨为例
文/陈雨蒙 华中科技大学建筑与城市规划学院建筑学本科
随着时代的进步和科技的发展,越来越多的农村人口向城市迁移,我国进入新型城镇化的阶段。在推进城镇化建设的进程中,古村落的保护也成为十分重要的议题。古村落是中华民族文化多样性的体现,是农村文明和当地文化特色的载体,了解古村落,研究古村落,保护和发展古村落已经成为建筑相关专业从业者的重要任务。笔者通过对恩施二官寨村旧铺古寨的实地调研和测绘,认识土家族特色干栏式建筑吊脚楼,学习如何为古建筑保护记录和保存第一手的资料,并通过文章探讨未来古村落保护和发展的多种可能性。
恩施 旧铺 古村落 吊脚楼 测绘 保护
1 引言
鄂西恩施自治州地处武陵山区,是湘鄂川渝的交界地带,自古被称为楚蜀屏翰,川鄂咽喉。土家族、苗族、侗族、汉族等多个民族的文化在此交融,孕育出独特的鄂西村落文化。
当地独特的自然气候条件和地形条件孕育出的干栏式建筑吊脚楼,是我国传统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土家族居住形式与建筑文化的集中体现,也是认识和了解土家族文化的重要途径。
2 调研内容
2.1 对康家大院五进宅进行测量并绘制CAD图和建立电子模型。
康家大院在涓涓细流环绕之中,平面排列方式为四合天井八口,建筑规模庞大。
此次测绘工作的主要内容有绘制建筑群的总平面图,单体建筑的各层平面图,各方向立面图,纵横剖面图,与平面相对应的屋顶俯仰视图,以及各种木雕砖雕、斗拱、排扇的大样图。并建立主体建筑部分的电子结构模型。测量工作主要利用激光测距仪辅助卷尺进行。
2.2 古村落建筑现状调研
2.2.1旧铺村地域背景
旧铺古寨位于马鹿河上游,海拔700多米,山势险要,水流湍急,两岸的千亩梯田层层相连,两棵千年古杉屹立不倒,有着“湖北第一古村寨”的美称。古寨是“施南康家”的一个支系,根据尚存的五座紫金光碑铭文记载,已有300多年的历史。旧铺保存有全州罕见的100多栋土家吊脚楼群,历史底蕴深厚,居民淳朴善良。
2.2.2 村落自然环境状况
鄂西南区域属于中亚热带季风湿润气候,具有明显的大陆性气候特征;冬少严寒,夏无酷暑,雾多寡照,终年湿润,雨热同期。使得当地建筑普遍具有有大屋檐、底层架空的典型“干阑” 式建筑特征。[1]
二官村旧铺、洞湾是两个自然村,串联于一条河中。这条河是巴蜀盐道的主干道,是世界唯一的一条倒流河,它由西流向东,再流入乌江,素有“倒流三千八百里”之称。
2.2.3吊脚楼建筑特点
吊脚楼有多种平面形式与不同的地形环境相适应,恩施的吊脚楼常见的平面形态有“一”型,“L”型,“凹”型与“口”型。[2]其中“一”型是吊脚楼最基本的形式,为三开间吊一头,按一字形横向排列。“L”型住宅由“一”形正屋与尽端增加的1-2间厢房组成,因为平面上“一正一横”的布局状如钥匙,故有俗称“钥匙头”。“凹”型吊脚楼又称为“双吊式”、“三合水”和“撮箕口”,是在“一”形正屋的左右两端各建一对称的厢房。“口”型,亦称“四合水”,类似于北方四合院建筑的平面形式,围绕天井布置成为一个四面封闭的宅院,多见于康家大院这样的大户人家。
2.2.4 传统建造工艺
在土家族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中,掌墨师傅是主持整个建造的核心人物。掌墨的意思是师傅用上墨斗,给需要的木材上掌墨放线。传统的建造活动没有现代的设计方法和完整的设计建造图纸,而是靠“掌墨师傅”凭着自己的建造经验并结合房屋主人的意愿确定方案,并组织队伍完成整个建造活动。从来料加工、掌墨放线到房屋起架、上梁封顶,一道道工序按部就班,全在师傅的掌控之中。
在吊脚楼的建造过程中也有很多讲究,比如在上山砍伐木材做主梁时,砍树需要往上坡倒,树搬回来之后人不能从上面跨过;梁的尺寸每上一层都要比下一层多一寸;在做排扇时先在平地上将排扇搭好,然后匠人们用绳索把排扇吊起来,有经验的匠人会很准确的将排扇四角的榫插入槽孔中。种种习俗既体现出土家族文化中对自然的敬畏与尊重,对幸福生活的祈求,也有祖祖辈辈积累下来的有关建造技术的经验智慧。
2.2.5村落现状
经过对村落中现存吊脚楼的走访与调研,旧铺村一部分的吊脚楼目前仍在使用中,一些屋主对吊脚楼有一定的保护和利用意识,对其进行修缮、增建和改造,将闲置的房屋变为有传统特色的客栈。但在增建和改造过程中经常出现操作不当的问题,破坏了吊脚楼原有的结构和风貌。一些屋主仅仅根据自己的生活需求随意地改造吊脚楼,扩大面积,增加设施,使原本的传统建筑面目全非。也有相当一部分的吊脚楼处于废弃状态,主人或搬迁到别处,或是在房屋附近盖起现代化的“小洋楼”,使得村落的整体建筑景观受到破坏,传统的房屋也存在不同程度的损坏。
3 关于古村落发展与保护的思考
古村落是中国传统建筑的宝贵财富,对于它的保护刻不容缓。同时在乡村不断发展,对外开放程度不断提高的过程中,也要采取适当的措施改善传统建筑的居住体验,继承和改良传统建造技术,让传统建筑焕发新的光彩。
这要求建筑专业的学生学习古建筑,了解不同地域的传统文化和建造工艺,抓住当地传统建筑的历史文化精髓,使村落保有原本的文化特色和建筑特色。对古村落和古建筑的改造与利用要在不断探讨和实践的基础上,将先进的材料、建造工艺与传统建筑相结合,使传统建筑的功能更丰富,居住体验更舒适,从而在保护建筑风貌的基础上适应不断变化发展的居住需求。
对整个古村落的保护还要求当地农业、旅游、建设等部门协同合作,发掘村落的自然价值、人文价值,使当地居民的生活真正活跃起来,整个村落才能真正生生不息地延续下去。
[1]朱薛景.关于保护我国历史古镇若干问题的思考——以恩施彭家寨古镇为例[J].中外建筑,2016(08)
[2]江向东,诸葛佩弘.恩施土家族传统民居吊脚楼建筑与文化内涵[C].全国第十二次建筑与文化学术讨论会,201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