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基于农业资源禀赋的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2017-01-18许佳凤

浙江农业科学 2017年8期
关键词:结构性浙江供给

胡 豹,许佳凤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基于农业资源禀赋的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

胡 豹,许佳凤

(浙江省农业科学院 农村发展研究所,浙江 杭州 310021)

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既是践行“五大发展理念”(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的新任务,也是强化“农村一二三产融合”的新行动。通过剖析浙江农产品供给结构、经营主体结构、合作服务体系、农业经营方式、农产品安全问题等存在的问题和短板,基于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的视角,提出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农业产业结构的创新、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农业科技支撑的创新、农业文化创意的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农业发展平台的创新,以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等改革路径。

农业供给侧; 改革; 路径

加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高农业供给体系质量和效率,使农产品供给数量充足、品种和质量契合消费者需要,真正形成结构合理、保障有力的农产品有效供给,是新时期走中国特色农业现代化道路的战略路径,也是促进农业现代化和“四化”(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同步发展的关键举措。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提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要通过土地制度改革形成适应市场经济要求的、生机勃勃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要通过结构调整实现农业领域去产能、降成本、补短板;要通过粮食价格体制和补贴制度改革去库存,形成具有国际竞争力的粮食产业。2017年中央中央一号文件提出,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通过优化产品产业结构、推行绿色生产方式、壮大新产业新业态、强化科技创新驱动、补齐农业农村短板,以及加大农村改革力度六个方面来深入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加快培育农业农村新动能。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我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组成部分。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的高质量、高水平现代农业强省的重大战略保障。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也是破解新常态下农业发展面临新难题,使农业结构与全面小康发展要求相适应的关键性举措。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必须顺应浙江农业农村经济社会发展的新趋势,把握浙江现代农业发展变化的新特点,补上农业供给结构的短板,创造浙江农业的新优势[1]。

基于农业自然资源禀赋的视角,研究和提出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总体思路与路径选择,对破解当前农业发展面临的瓶颈制约具有时代性、科学性、针对性和重要实现意义。

1 时代背景

1.1 践行“五大发展理念”的新任务

21世纪以来,随着市场化、工业化、城镇化的深入推进,浙江农业发展进入亟须转型升级的新阶段。针对许多地方农业存在“生态不高效、高效不生态”的问题,2016年中央一号文件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为引领,聚焦农业现代化。贯彻“五大发展理念”是推进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举措,也是浙江现代农业发展道路的必然要求。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必须以新发展理念为先导,坚持创新创意与统筹协调,推动农业发展理念和发展思路再上新台阶。当前,“五大发展理念”已成为全国上下推动发展方式转变的重要理念支撑,浙江则要在践行“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发展理念上为全国树立榜样。

1.2 推进“五化协同发展”的新要求

党的十八大提出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的发展布局,强调大力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吹响了建设美丽中国的号角。2015年3月24日,中共中央审议通过《关于加快推进生态文明建设的意见》,明确提出要协同推进新型工业化、信息化、城镇化、农业现代化和绿色化,这是继党的十八大和十八届三中、四中全会对生态文明建设作出顶层设计后,中央对生态文明建设的一次全面部署。“绿色化”正在成为当前中国发展重要方向,可以说,发展绿色农业是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理念的实际行动。推进生态文明建设和建设美丽中国,就必须绿色化发展。而浙江要在生态文明建设和绿色化发展上继续走在全国前列,农业绿色转型是经济转型的重要方向,是推进建设生态文明的核心内容与重要领域。

1.3 强化“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的新行动

2015年12月23日国务院总理李克强主持召开国务院常务会议,部署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明确提出要鼓励各地因地、因业制宜探索多种融合方式。2015年12月30日国务院办公厅出台的《关于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的指导意见》,强调要用工业理念发展农业,着力构建农业与二三产业交叉融合的现代产业体系。2016年10月20日国务院印发的《全国农业现代化规划(2016—2020年)》,明确提出了构建粮经饲统筹、农林牧渔结合、种养加一体、一二三产业融合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是新常态下农业农村发展方式转变的重大战略选择,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是制度、技术和商业模式创新的综合体现,是推动形成城乡一体化的农村发展新格局,促进农业增效、农民增收和农村繁荣的重要改革支撑[2]。

1.4 促进农业“生态循环”与“可持续”的新举措

2015年5月20日,农业部等八部委联合发布了《全国农业可持续发展规划(2015—2030)》文件,提出农业的发展,要坚持产能为本、保育优先、创新驱动、依法治理、惠及民生、保障安全的指导方针,加快发展资源节约型、环境友好型和生态保育型农业,尽快从依靠拼资源消耗、拼农资投入、拼生态环境的粗放经营,转到注重提高质量和效益的集约经营上来,努力走出一条中国特色农业可持续发展道路[3]。2014年,农业部与浙江省人民政府同意共同推进省部共建浙江省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并出台了《农业部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试点省实施方案》,提出了“一控两减四基本”(控制农业用水总量,减少化肥、农药使用量,基本实现畜禽粪便及病死动物、秸秆、废弃农膜等资源化利用和无害化处理,基本扭转农业“两区”土壤污染加重态势)目标,制定试点省建设实施方案和三年行动计划,组织实施“十百千万”推进、畜禽养殖污染治理、化肥农药减量、清洁田园推进、农业节水、产品优质化等六大行动[4]。

1.5 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新部署

《中共中央关于制定国民经济和社会发展第十三个五年规划的建议》明确提出,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质量效益和竞争力,农业现代化取得明显进展[5]。2015年8月7日,国务院办公厅印发《关于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的意见》,明确把转变农业发展方式作为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加快推进农业现代化的根本途径,以构建现代农业经营体系、生产体系和产业体系为重点,着力转变农业经营方式、生产方式、资源利用方式和管理方式。2015年6月,浙江省委省政府出台《关于推进淳安等26县加快发展的若干意见》,并提出加快建设绿色农业强省的目标。可以说,浙江农业走绿色发展之路,打造一个绿色发展的新业态,是加快转变发展方式、深入推进生态文明和建设“两美浙江”(建设美丽浙江,创造美好生活)的最大贡献。

1.6 打造“一区一镇”建设“两美浙江”的新期待

农业产业发展呈现出从规模经营、块状集聚到农业园区发展的新趋势,现代农业示范园区建设正在进入一个转型升级的新时期。进入“十二五”以来,全国各地以现代农业园区为载体,推进农业规模化、产业化和集约化发展,为培育现代经营主体、拓展提升农业功能提供了重要路径。2016年,浙江省委省政府在近年来推进农业“两区”(粮食生产功能区和现代农业园区)建设取得巨大成效的基础上,做出了大力推进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现代农业特色强镇建设(简称农业“一区一镇”),着力打造农业“两区”升级版的战略部署,这是加快建设高效生态、特色精品、绿色安全农业强省的重大举措,也是建设“两美浙江”的必然要求[6]。

2 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低端农产品供给比重较大,亟待调整农产品供给结构

浙江是经济发达省份,城乡居民生活消费水平较高,对品质型农产品的需要比较旺盛。但从当前浙江省农业发展的品质结构层面来看,全省农业面临的结构性矛盾日益凸显,优质中高端农产品供给不足,农业生产的低端农产品比重大,中高端、优质农产品比重低,精深加工能力弱。特别是浙江省2015年果蔬的加工数量为107.75万t,总生产量为740.9万t,加工比重为14.5%,精深加工水平较低,多以鲜销为主,导致农业产业整体竞争力不强、质量和效益不高,农民收入较快增长的难度不断加大,有效供给不能适应需求变化,迫切需要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以增强农产品供给结构的适应性和灵活性,破解农业发展面临的结构性矛盾和难题[7]。

2.2 务农劳力老龄化趋向突出,亟待转变经营主体结构

浙江工业化、城镇化水平较高,二三产业发达,农民非农就业比重较高。在城镇化加速发展的过程中,大多数有知识、有文化的青壮年劳力流向城镇和非农产业。从事农业生产的劳力资源弱化,“老人农业”的特征明显。农业劳力弱化问题,必然带来农业机械化、规模化、产业化和农村城镇化的提速,从而推进传统农业向现代农业转型。顺应农业多功能的趋势,进一步拓展家庭经营的多功能化,推进家庭农场向庄园经济的模式转型发展。把推进产业特色明显,多类型适度规模经营的家庭农场培育成为现代庄园经济,作为创新农业经营主体结构的重点方向,以产业集聚化发展的思路,通过大力促进多种形式的土地流转,鼓励专业大户、返乡农民工和大中专农科毕业生,发展产业特色鲜明、多类型适度规模经营的现代家庭农场,使之成为农村庄园经济的主体力量。

2.3 农业合作服务功能不强,亟待完善合作服务体系

浙江农民专业合作社发展较快,但区域合作、专业合作、产业联合等仍然较弱,特别是服务功能与当前农业发展的需要相比较,显得明显不足,必须进一步推进集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农业服务体系的建构,充分发挥农民专业合作社的服务功能,在生产服务的基础上拓展供销服务、资金互助、保险互助等服务功能,打造具有生产合作、供销合作、信用合作“三位一体”的农民合作经济组织。加大农合联建设的试点与创新工作,推广农合联生产、供销、信用“三位一体”的服务模式,各级农合联以“三位一体”为基本服务功能,向上承接政府及涉农部门委托或购买的公共服务、农情调查、涉农政策等基础性工作和具体实施工作,向下拓展收集民意、反映民声、实现民利、惠民服务等功能。同时推进深化供销社改革,以大力发展消费合作社为载体,把供销社组织打造成为城乡居民服务的综合性平台。

2.4 互联网的载体作用不足,亟待创新农业经营方式

浙江是互联网发展大省,但互联网在农业领域的运用还明显不足,和发达国家及省份相比较,全省运用互联网、物联网、大数据等先进技术,提高农业生产智能化、精准化水平还有很大的距离。全省必须要推进以互联网和农产品电子商务为重点的新型农产品现代流通服务体系建构,加快建设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建设以农产品电子商务平台为载体,覆盖龙头企业、批发市场、中介组织、合作社、家庭农场的农产品现代流通综合信息网络。探索建立物联网、互联网应用下的农业生产资料、农产品原料、生产加工、流通、仓储、销售等环节的追溯体系,全面推进农业生产方式和营销方式的创新。

2.5 农产品安全问题仍然突出,亟待强化源头管理

尽管浙江农产品安全形势总体较好,但仍存在着影响农产品安全的诸多因素,安全态势不容乐观。具体来说,一是农用化学品的污染,比如农药残留、化肥残留、激素残留;二是农村环境污染,比如乡镇企业的污染、农业农村面源污染、土壤重金属污染;三是加工环节不合理使用添加剂等。随着城乡居民消费能力的提高,对农产品安全的要求也越来越高,浙江农产品标准化建设虽然取得了显著成绩,但农产品安全快速检验、全程监管设施建设和人员配备严重滞后,大多数农产品安全质量稳定性差,使得农产品扩大国际国内市场的压力越来越大,发展高效生态农业面临新的困难。总而言之,解决农产品质量安全问题最重要的是要抓好源头管理,从生产过程之始就重视安全问题。

3 基于农业资源的农业供给侧改革的基本路径

3.1 致力提质增效,推进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

要把农业发展理念的创新作为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引领,要以“创新、协调、绿色、开放、共享”五大发展理念来指导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树立创新发展理念,加快转变农业发展方式,提高农业发展的质量效益和竞争力。树立协调发展理念,推进城乡发展一体化,拉长农业产业链和价值链。树立绿色发展理念,推进农业生态文明建设,增强农业可持续发展能力。树立开放发展理念,瞄准国内外市场,不断提升农业对外开放水平。树立共享发展理念,推进农民创业创新创富。按照浙江经济社会发展态势,还必须树立趋势意识,农业生产必须坚持以市场消费为导向,顺应人们从温饱型消费向小康型消费转变的新趋势,按照消费多层次性和品质化、绿色化、个性化的新特点来推进农业供给侧改革,努力使浙江农产品朝着绿色化、健康化、品质化方向发展,促进浙江农业产业迈向中高端、农产品迈向中高档,全面提升浙江农业经济效益和市场竞争力。

3.2 致力融合发展,推进农业产业结构的创新

深度挖掘农业的多种功能,培育壮大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推动产业融合发展成为农民增收的重要支撑。要把大力发展新型农业业态作为农业产业结构改革的重头戏,大力拓展农业生态涵养、文化传承、养生修性、休闲旅游等多种功能,努力推进农业与二三产业的融合发展,实现农业“接二连三进四”,拉长农业产业链,增加农业附加值,努力使浙江的主导产业形成从种子种苗到种养殖生产到农产品深度加工再到新型营销方式、储运方式的完整的高价值、高品位全产业链。满足城市居民对农业的多功能多样化的高品位消费需求,把农村旅游、美丽乡村与农业园区现代化、休闲化结合起来,努力使农产品变成旅游品,使多功能农业、多业态农业成为美丽经济的支柱产业,使农业转型与乡村旅游发展、民宿经济发展形成互促共进的新态势。把农业与大健康产业结合起来,把以促进人民的健康生活为宗旨的健康农业作为浙江农业供给侧改革的一个新方向。

3.3 致力绿化美化,推进资源利用方式的创新

现代生态循环的农业资源利用观,确立发展绿色农业就是保护生态的理念,加快形成资源利用高效、生态系统稳定、产地环境良好、产品质量安全的农业发展新格局。浙江耕地资源、水资源等农业自然资源紧缺,加强农业资源保护和高效利用,是推进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路径。建立农业资源有效保护、高效利用的政策和技术支撑体系,从根本上改变开发强度过大、利用方式粗放的状况。要依托国家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省部共建试点省的契机,大力推进以“一控两减四基本”为目标的现代生态循环农业发展。进一步加快农业环境突出问题治理,实施山水林田湖生态保护和修复工程,探索实行耕地轮作休耕制度试点。实施食品安全战略,创建优质农产品和食品品牌,把保障农产品质量和食品安全作为衡量全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取得成效的重要考量指标。

3.4 致力创新驱动,推进农业科技支撑的创新

充分发挥农业科技创新的软实力作用,推动农业科技体制改革,整合科技力量和资源,加快科技自主创新和成果转化,提高科技服务质量和效率,不断夯实现代农业发展的科技支撑。要充分应用农业新科技成果和信息化、互联网成果,从农业种子种苗的改良、更新换代和引进,到高科技信息化技术在种养殖生产上全面应用,再到精深加工和储运保险,以及农产品质量安全和可追溯体系上都要提升科技含量。要充分应用新科技成果和新科技手段来降低农业生产成本,提升劳动生产率,同时要应用高科技手段提高农业产量和产品品质。要注重信息技术、互联网、物联网在农业中的应用,大力发展智慧农业和农产品电子商务,探索“互联网+”农业的多种应用方式,使浙江农业发展搭上信息化和互联网时代的快车。

3.5 致力功能拓展,推进农业文化创意的创新

农业文化在农业转型升级中有着不可或缺的独特作用,它能够促进农产品由低端价值向高端价值提升,由争夺市场份额挤占市场需求向创造新的消费市场引导消费转化。充分挖掘农业的文化内涵,强化农业文化功能,传承好千年农耕文化,提高农产品文化内涵。把农业的文化软实力转化为农业现实的生产力。大力实施农产品品牌战略,把农耕文化的软实力与农业科技硬实力紧密地结合起来,形成浙江农业品牌化、高档化的强大竞争力,实现浙江农业产业迈向中高端、产品迈向中高档的新目标。依托绿水青山、田园风光、乡土文化等资源,进一步发展浙江城乡居民需求旺盛的休闲度假、旅游观光、养生养老、创意农业、农耕体验、乡村手工艺等,使文化创意农业成为繁荣农村、富裕农民的新兴支柱产业。

3.6 致力内生动力,推进农业经营主体的创新

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是现代农业建设的主力军。要将大力培育现代农业新型主体和新型职业农民作为农业供给侧改革的重大战略措施,尽快改变农业劳动力老龄化、农业新主体小散化的现状,通过搞活农业土地流转,大力培育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养大户等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大力引导和支持大中专毕业生、城市文化人、工商企业家、互联网业主和各类社会人士来参与农业投资建设,让他们带着新知识、新理念、新资本和新需求,来发展现代农业,这些新农人、新主体加盟农业,必将会有效推动浙江农业结构性变革。要进一步推动家庭农场、专业合作社、农业龙头企业和种养大户的转型升级,提升素质理念,引入互联网、物联网、信息化等新技术手段,全面武装和提升农业经营主体,使之成为农业领域的精兵强将,彰显全新的、升级换代的新型农业主体结构。

3.7 致力集聚发展,推进农业发展平台的创新

要把打造和搭建现代农业创新发展平台作为推进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重要手段。进一步巩固深化现代农业园区和粮食功能区建设,围绕“集聚、特色、精品”要求,启动建设农业产业集聚区和特色农业强镇,加快打造现代农业园区升级版。构建“一区一镇”建设体系,培育农业产业集聚区。突出规模化、集聚化、生态化布局,区内总体要求土地集中连片、基础设施配套齐全,有优势特色农业主导产业、规模较大产地交易市场和农产品加工区块,具有产业集中布局、资源集约利用、产业相互融合的鲜明特点。培育特色农业强镇。在建制镇(乡)范围内,依托产业叠加文化、旅游、休闲养生等功能,按照生产、生态、生活和宜业、宜居、宜游“三生三宜”相融的要求,科学布局农业生产、休闲旅游、公共服务等功能区块。镇内主导产业强,基础设施全,生态环境美,农旅结合深,努力为推进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提供平台和载体保障。

3.8 致力激发活力,推进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

必须把体制机制的改革创新作为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标志工程来加以推进。进一步深化城乡综合配套改革和农村产权制度改革,通过农业体制机制的创新,扫除现代农业发展的体制障碍。要把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与农业现代化紧密结合起来,通过户籍制度改革、土地制度改革、公共服务体制改革和农地制度改革,让市场在资源配置中起决定性作用,促进进城创业经商的农民和农民工市民化,进一步为农业规模经营创造条件,同时还通过增加城市消费来提升农产品的有效需求。进一步深化集体非农建设用地进入市场的改革和宅基地使用制度的改革,全面完成农村集体经济股份合作制改革,使农民社员成为有产权的股东,进一步促进农民分工分业和到城镇创业就业,并提升集体经济的实力,努力为农业现代化提供更多的基础性服务。此外,还要大力推进政府支农惠农政策和体制的改革,进一步增强政府投资农业的力度,改革农业补贴制度和农业公共服务制度,加快农业金融体制改革和农业政策性保险制度的构建,努力为农业供给侧改革提供更加有效的政策制度支持。

4 相关对策建议

4.1 加强组织领导

各级政府要把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作为新时期推进浙江农业现代化的重要战略思路来抓,切实加强组织领导,强化责任落实。要制订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改革思路、考核标准和负面清单,制定切实可行的行动计划和分年度工作目标。各级有关部门加强组织协调,整合各方资源,按照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要求对现行农业进行改造提升,对列入负面清单的园区和主体要形成淘汰机制,取消政策扶持。把绿色农业考核纳入“五水共治”、大气污染防治等中心工作,进行统一部署考核,形成推进合力。

4.2 加大政策支持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目标任务,全面强化农业的政策支撑和配套,加快实现农业发展的产品安全营养、资源节约高效、功能丰富多元、环境美丽友好的目标,各级政府要强化农业发展的资金、土地、技术等要素支撑政策,完善政策支持保障体系。要坚持政策支持与市场运行双轮驱动,加快制定金融支持农业政策,引导鼓励金融机构、信托资本、工商资本投资现代农业发展。努力探索建立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生态补偿、技术补贴、项目补助等配套支持政策。

4.3 推进部门协作

要充分发挥省粮食安全和推进农业现代化工作协调小组各成员单位的职能优势,强化部门协作,形成工作合力。发展改革部门要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列入现代农业重点项目建设规划。财政部门要进一步增加投入,统筹安排建设资金。农业、林业、渔业部门要依据各自职责,切实加强对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指导、管理和服务。水利部门要重点加强农业高效节水灌溉工程建设。国土部门要加强对永久基本农田及示范区的划定及保护工作,支持农业设施用地和全产业链发展必需的建设用地。科技部门要积极开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中绿色农业发展相关技术的研发。其他有关部门也要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这项重要工作。

4.4 强化资金保障

加大支农资金整合力度,优化资金投向,形成合力支持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完善因素法分配,加强绩效考核评价,将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和创新情况作为现代农业发展资金分配的一项重要因素。各级财政和农口相关部门要进一步推进财政支农资金机制体制改革,统筹农业综合开发资金、现代农业发展专项资金、林业发展与资源保护专项资金、海洋渔业综合开发与产业发展专项资金、水利建设与发展专项资金,支持绿色农业发展。加大区域农业发展资金支持力度,资金支持要体现突出问题和明显短板。

4.5 增强技术支撑

把科技创新和文化创意作为推动现代农业腾飞的两个翅膀,进一步强化科技支撑。推进现代农业科技,如生物技术、农业设施设备、育种繁种技术、农产品精深加工、农业标准化生产等方面的技术和现代互联网(移动互联网)、物联网、新材料技术、现代通信技术,以及创意农业工程技术等与现代农业的深度融合。从种子种苗到餐桌的全程科技支撑是推进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关键。要通过农业科技研发与推广体制的深化改革,来做强全程化的科技支撑。发挥各级农业科技推广基金在农技推广机制创新中的积极作用,动员更多的社会力量支持和参与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科技服务。

[1] 顾益康. 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创新路径[J]. 浙江经济,2016(6):10-11.

[2] 姜长云. 推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发展新题应有新解法[J]. 中国发展观察, 2015(2):18-22.

[3] 浙江省农业厅.推进农业生态化现状、问题及对策[G].杭州:浙江省农业厅, 2015.

[4] 浙江省农业厅.加快推进现代生态循环农业试点省建设三年行动计划[G].杭州:浙江省农业厅, 2015.

[5] 张大东,徐红玳,胡豹.浙江加快农业发展方式转变的战略思考[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11(1):51-57.

[6] 国家行政学院经济学教研部. 中国供给侧结构性改革[M].北京:人民出版社, 2016.

[7] 龚雯,许志峰,王珂.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引领新常态:权威人士再论当前经济形势[N]. 人民日报独家专访, 2016-01-04(1).

(责任编辑:吴益伟)

2017-06-18

2016年度浙江省农业资源区划研究课题(NQ2016-03)

胡 豹(1972—),男,江西九江人,研究员,博士,研究方向为农业区划与园区规划以及农业农村发展战略研究,E-mail:jxhubao@sina.com。

10.16178/j.issn.0528-9017.20170803

F30

A

0528-9017(2017)08-1302-05

文献著录格式:胡豹,许佳凤. 基于农业资源禀赋的浙江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路径研究[J].浙江农业科学,2017,58(8):1302-1306,1309.

猜你喜欢

结构性浙江供给
Mother
Task 2
扫一扫阅览浙江“助企八条”
强化思想引领 推进煤炭企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新时代关于供给侧结构性改革的思考
用市场化深化煤电供给侧结构性改革
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与财政政策转型
浙江“最多跑一次”倒逼“放管服”
一图带你读懂供给侧改革
一图读懂供给侧改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