双叉犀金龟在豫南地区的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2017-01-18万少侠万一琳李红梅吴苏杭孙丰军师玉彪
万少侠,万一琳,李红梅,吴苏杭,孙丰军,师玉彪
(1.河南省舞钢市林业工作站,河南 舞钢 462500;2.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3.河南省舞钢市八台镇中心学校,河南 舞钢 462500;4.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13)班,河南 平顶山 467000;5.河南省舞钢市尹集镇人民政府,河南 舞钢462500;6.河南省汝阳县刘店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汝阳471200)
双叉犀金龟在豫南地区的发生规律调查研究
万少侠1,万一琳2,李红梅3,吴苏杭4,孙丰军5,师玉彪6
(1.河南省舞钢市林业工作站,河南 舞钢 462500;2.东北林业大学 林学院,黑龙江 哈尔滨150040;3.河南省舞钢市八台镇中心学校,河南 舞钢 462500;4.河南省平顶山市第一高级中学高二年级(13)班,河南 平顶山 467000;5.河南省舞钢市尹集镇人民政府,河南 舞钢462500;6.河南省汝阳县刘店镇农业服务中心,河南 汝阳471200)
2006~2015年,在河南省舞钢市开展了昆虫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dichotoma)的发生与危害调查研究,通过野外危害观察与室内养殖观察,结果发现:其1年发生1代,5月下旬化蛹,6月上旬羽化,6月下旬产卵,7~8月下旬幼虫出现,开始活动,9月下旬幼虫在腐朽木头、锯末或杂草下进入越冬;幼虫主要危害栎、榆、板栗、杨及其它杂草根部幼根;成虫危害桃、李、杏等树种的嫩枝和果实。
双叉犀金龟; 危害; 腐朽木头; 野外调查; 室外圈养
1 引言
双叉犀金龟(Allomyrinadichotoma(Linnaeus))属鞘翅目(Coleoptera),犀金龟科(Dynastidae),又名独角仙。笔者于2006年在豫南平顶山市舞钢市庙街乡人头山国有林场,首次发现其雄成虫。因为雄成虫个大生长独特,林农称作“天狼”。目前,双叉犀金龟在全国部分地区有所研究。但是,为了弄清双叉犀金龟在我国豫南地区的生活史,即双叉犀金龟的雌虫、卵、幼虫、蛹等生长特点和生活规律及危害性,笔者采取外业林区调查、室外圈养观察等方法进行了研究,拍摄了照片,以期为今后其发生与防治以及林农识别和科研教学提供科学依据。
2 材料与方法
2.1 调查区域概况
舞钢市位于河南省南部,地处伏牛山东部余脉即温带与亚热带过渡地带,东邻西平县、遂平县,西与方城县、叶县相连,南接泌阳县,北与舞阳县为邻,处于北纬33°08′~33°26′,东经113°22′~113°41′。全市总土地面积64.5 hm2,其中山地、农田和林业用地各占1/3。北部为洪积平原、海拔高度在100 m左右,南部为高山丘陵和岗地,纵横交错,地形复杂,一般海拔300 m左右,最高为871.4 m的五峰山。呈典型的季风型大陆性气候、兼南北气候之长,属半湿润半干燥的过渡地带,气候特点为温和、雨量充沛、四季分明,年降雨量自北向南为800~1100 mm。光照资源充足,全年无霜期221 d,日照时数为2230 h,年平均气温为14.6 ℃,有林地面积2.27万hm2,森林覆盖率34%。为动植物生长提供了得天独厚的生长环境,因而生物群落复杂,动植物种类繁多,且十分丰富。
2.2 调查样地设置
笔者自2006年5月至2015年10月对其进行调查观察研究,在全市8个乡(镇),按经济林、用材林、退耕还林等不同树种和3个木材加工场设置13个调查样地,从不同时节不同时期调查,调查研究双叉犀金龟的生活习性。
2.3 野外调查
按照设置的样地,在1~5月份和10~12月份进行每隔30 d调查一次;在6~9月份独角仙活动盛期7~10 d,分别进行野外调查,当在野外样地调查发现成虫或幼虫时,细致观察其习性及危害,采取拍照、记录等方法记载。
2.4 室外圈养
对在野外捕捉到的幼虫,在自然常温下(在不改变生活环境的同时)采用花盆圈养在室外绿篱地下,让绿篱作物给予圈养花盆遮荫,让绿篱下土壤墒情供给花盆水分,同时,让花盆内的双叉犀金龟幼虫与自然生长的双叉犀金龟一样的繁殖变化具有同等条件,于9月至第2年3月每隔30 d观察一次,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在5~8月每隔7~10 d观察一次幼虫变化等用数码相机拍摄照片,同时记录幼虫生活习性及变化日期。
3 结果与分析
3.1 发生分布
经过10年在不同林木树种、不同的样地重复调查、观察发现,双叉犀金龟主要分布在山区栎类、榆树、板栗林种及山区木材加工厂周围木材集聚区;丘陵核桃、桃、杏、李等果园;平原桃、杏、李等林区果园和苗圃幼林地发生活动。成虫主要取食多种林木嫩枝或当年生树干和叶柄基部,造成新生枝或叶片枯萎死亡和果实减少产量。同时吸食树木伤口处的汁液(特别是在新断枝伤口),或在桃、杏、李果树被鸟啄或虫伤害的成熟的果实,尤其是成熟的果实伤口及西瓜、甜瓜等成熟瓜果。幼虫在苗圃地取食林木幼树树根、杂草根及腐烂的木材锯末和腐烂的玉米秆、麦秆等,其成虫活动危害期见表1。
表1 双叉犀金龟的生活史及成虫活动危害期
注:(一)越冬幼虫期 一幼虫期 ×成虫活动危害期 +蛹期 ○卵期
3.2 形态特征
3.2.1 成虫
雄雌异型,体呈棕褐色、棕色或褐色,头部较小,触角有10节,其中鳃片部由3节组成。雄成虫体长53~66 mm(包括头上的特角),体宽23~30 mm,头顶上长有5~6 mm长的角,在角未端有分叉的角尖,前胸背板中央又生末端分叉的角、角上有尖,其背上的鞘翅光滑,且光泽发亮。雌虫无角,体长42~53 mm,体宽23~26 mm,头面中央隆起,横列小突3个,前胸背板前部中央有一丁字开凹沟,背面较粗暗,鞘翅无光泽,且前胸背板有数上小颗粒不光滑且有小绒毛。雌雄成虫均长有三对长足强大有力未端均有利爪1对,为爬攀的工具。白天,它藏在草丛或松土洞隙或石缝中,夜间活动觅食、傍晚活动迅速,喜欢爬上树木去吸食树汁,并进行交尾。
3.2.2 幼虫
又名蛴螬,体长89~96 mm,头部黄褐色、体乳黄白色、足深黄色,体两侧各有8个黄色圆形气孔,常作弓形弯曲,尾节腹板有短黄色绒毛,中间无整齐刺列,尾部呈灰褐色(明显看到内部褐色粪便)。常以弓或月牙形生活在肥土或新生树根下。
3.2.3 蛹
宗红色,体长78~83 mm,雄蛹触角、头角、足、唇基均裸露明显;雌虫、触角、足、唇基均裸露。
3.2.4 卵
呈乳白色,椭圆形或卵圆形,长2~3 mm(刚产下的呈米粒大小),7~8 d后卵从卵穴周围湿润的腐殖质、杂草或木头锯末中吸取水份,缓慢膨胀呈乒乓球状或鸡蛋状,2~3 d后在32~35 ℃温度进入孵化期,开始孵化为幼虫。幼虫期8~9个月,雌虫产卵一般9~28粒。
4 结语
双叉犀金龟,在河南平顶山地区1年发生1代,昼伏夜出,是由卵、幼虫、蛹成虫完全态发育的昆虫。以幼虫在湿润的腐植质中生活越冬,主要在幼树根下、林区较厚的树叶下、木材加工厂角落的木屑锯末堆下、或村庄旁的杂草集结堆下、腐烂的作物秸干堆下或苗圃肥沃的树苗下等壤土内越冬生活,土层深度5~20 cm,随气温上下移动。双叉犀金龟幼虫有冬眠习性,一般每年10月下旬,当气温下降到10 ℃左右时,幼虫活动减弱,摄食减少,出现冬眠征兆,随着气温不断下降,幼虫纷纷进入冬眠,群居在湿润的木材锯末、杂草碎末等腐植质或植物混合料下层,不食不动,处于休眠状态,幼虫休眠时约半年左右,直至第二年气温回升到10 ℃以上时复苏、开始觅食。幼虫期内,8~9个月低龄幼虫脱皮2次,历时3龄,主要以腐植质或植物地下根系为食,一般在每年10~11月幼虫已完成脱皮成熟,此时幼虫体长86~96 mm,呈乳白色,肥胖,在土壤内弯曲呈弓形。随着地温不断升温,老熟幼虫第二年5月下旬至6月中旬进入蛹期,最早化蛹在5月下旬,最晚化蛹在6月下旬,因气温或墒情的影响个别幼虫推迟到在7月上旬化蛹。化蛹前幼虫潜伏到距地面2~5 cm的土壤内,时断时续地用背部左右扭动身体,大约7~9 d自造成一个内壁光滑的圆洞(作蛹室),当光滑的圆洞(作蛹室)做成后,幼虫头朝向(地面)上,不吃不动,逐个由幼虫变成宗黄色裸蛹;经13~15 d,6月下旬~7月上旬进入羽化期,羽化时间在夜晚11时开始至第二天上午8时以前结束,羽化的顺序是成虫裂开蛹壳而出,雄成虫脱皮先脱体皮,后脱角皮的时间在30~36 h完成,雌成虫一次性脱皮完成。刚脱皮的成虫呈宗红色,非常鲜艳,羽化后的成虫在刚出生的洞穴旁静伏不动12~24 h,随后外出活动不再回到原处,在野外活动觅食,生活交配。成虫具有迁飞的能力,同时有趣光性(日光灯),能飞高15~22 m,从高25 m处摔掉水泥地上不影响生命,当遇到外来袭击时,雄虫鞘翅会发出连续的咯吱咯吱声。7月下旬~8月上旬。交配后的雌虫选择湿润的并有腐植质肥沃的杂草、树叶下的石缝、碎木屑内产卵;产卵时,雌成虫头朝下砧入适宜的地方,距地面10cm左右的地方静伏,48~72 h产卵结束爬出地面,离开产卵的地方3~5 d后成虫死亡;产卵9~28粒,卵粒长2~3 mm呈白色,7月下旬~8月上中旬卵开始孵化成幼虫,幼虫进入越冬期、休眠越冬。
[1]钟觉民.昆虫分类图谱[M].南京:江苏科学技术出版社,1985.
[2]王 音,周序国.观赏昆虫大全[M].北京:中国农业出版社,2007.
[3]王 焱.上海林业病虫[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7.
[4]单立华,靳来素,孟燕婷,等. 辽宁新纪录种—双叉犀金龟生物学特性研究[J]. 中国森林病虫,2001(5):28~29.
[5]陈其瑚.浙江植物病虫志昆虫篇(第二集)[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1993.
[6]单立华, 宋友文, 靳来素,等.双叉犀金龟幼虫营养成分分析[J].辽宁林业科技, 1998 (2):23~24
2016-07-25
万少侠(1965—),男,教授级高级工程师,主要从事森林病虫害防治工作,
万一琳(1995—),女,东北林业大学林学院学生。
S763.38
A
1674-9944(2016)18-0029-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