辽西牧草补种气候适宜性研究
2017-01-18周国华
周国华, 武 威
(辽宁省凌源市气象局,辽宁 凌源 122500)
辽西牧草补种气候适宜性研究
周国华, 武 威
(辽宁省凌源市气象局,辽宁 凌源 122500)
根据辽西凌源地区气候特点及牧草种植情况,开展了牧草补种试验研究,探讨了最佳补种时间及补种牧草,根据多年补种经验措施,提出了切实可行的生产建议及技术措施。
牧草补种; 生产措施; 试验研究; 气候
1 引言
辽西位于辽宁省西北部,处于华北、长白、内蒙古三大植物区系过渡地带,属于大陆季风性干旱气候。年均温度5.7~8.6 ℃,年降水量450~550 mm。以低山丘陵为主,占总面积的69%,平原占23%,沙荒地8%;土壤以褐土为主,耕地中水田少,旱田多。为了改善生态环境,减少水土流失,近些年国家和省市组织实施了退耕还林种牧草沙化治理工程项目。截至2013年末,仅凌源市种植牧草百万亩以上,有效地提高了地表植被覆盖度。
辽西半干旱地区的凌源,位于北纬40°35′50″~ 41°26′;东经118°50′20″~ 119°37′40″,是辽宁、内蒙、河北的三省交汇处。境内多低山丘陵,平均海拔高度500 m左右,有“七山一水二分田”之说。耕地面积只有74万亩,人均耕地不足1.5亩,是个人多地少的山区县级市。由于受大气环流的影响和所处的特殊地理位置,决定了凌源市的气候特点,冬季漫长寒冷,夏季干燥炎热,春季大风干旱,风沙天气多见,有“十年九春旱”之说。年平均气温8.4 ℃,≥10 ℃活动积温3413 ℃,无霜期140~150 d,年日照时数2776 h,年均降水量474.8 mm,4~9月生长季降水量438.1 mm,地处中纬度温带区,受所处的地理环境影响,降水量不算少,但分布不均,雨热基本同季。
由于辽西北地区特殊的地理气候条件,在牧草种植上难以一次种植而形成盖度 ,均需要一两次补种,而牧草的补种时间决定了牧草能否正常生长和越冬。对此,针对辽西地理气候条件而进行的牧草补种试验研究,并通过采取分期播种试验、田间调查分析及总结本市牧草补种多年实践种植经验,进行综合分析与论证,从而为辽西半干旱地区如何充分利用气候资源,提高牧草单位面积存活率和产量而进行分析与探讨,提出一些前所未有的意见和建议,并在实践中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2 材料与方法
2.1 牧草种植概况
在辽西地区,无论牧草种植还是生长都是依靠自然条件,也就是依靠环境地理气候条件。在凌源地区多数牧草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可以种植,但由于各季节气候特点不同,对牧草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无论哪个季节一次播种牧草保存率很难达到标准,一般在30%左右,都要经过补种才能达到70%左右形成一定盖度;通过补种牧草亩产干草由30 kg以下提高到90 kg以上。辽西地区种植牧草以沙打旺、草木樨和苜蓿等豆科牧草为主;通过封山禁牧、围栏封育、补播改良等综合措施治理,多数治理区草原植被盖度都在70%以上,亩产干草均达到100 kg以上,初步遏制工程区草原沙化、荒漠化势头,生态环境明显改善,草原沙化治理工程取得预期效果。
2.2 牧草种植种类与地势
种类为沙打旺、草木樨和紫花苜蓿;种植地势为25°左右半阴坡,坡地自下而上播种紫花苜蓿、草木犀、沙打旺。在春季种有牧草覆盖度低于30%的地块进行补种试验。
2.3 种植设计与调查
牧草补种时间为夏初到秋末6~8月,每10 d 3种牧草各种植1次,15 m2为一单元,分8期到8月末结束;即每旬5、15、25日为补播期,9月末越冬前统一进行实地调查进行分析。
3 牧草补种的适宜气候条件分析
一般牧草种子要10 ℃以上才能种植,所以播种时间土温应该高于10 ℃。辽西地区牧草种植依靠自然地理气候条件,而该地区4月10日气温就能稳定在10 ℃以上,而此时降水稀少,所以春季播种很难出全苗,就是利用好降水出苗率很好,由于阶段性干旱也很难全部保存下来,补种时间太晚就是出全苗也很难越冬,温湿度条件至关重要,所以牧草补种时温度和降水条件匹配就成为考虑关键。
根据辽西凌源地区气候特点,水热条件最佳匹配时期为6~8月,也是该地区夏季防汛期,所以牧草补种时期以此期为主。凌源地区牧草补种时期气候条件及9月末牧草盖度情况见表1。
表1 凌源地区6~9月各旬温度、降水及补种后牧草覆盖度
大多数牧草的最适宜生长温度在20~25 ℃,主要降水适宜地利条件好,牧草经过补种达到达到标准盖度是不成问题的,但辽西地区就不同了。从表1可以看出,种植牧草在辽西地区关键是决定于种植及后期降水条件。由于7月下旬到8月上旬降水稀少出现伏旱之前及此时间补种牧草几乎没有效果,7月份之前补种的牧草由于阶段性干旱和短时强降水部分牧草旱死或溺死,而8月上旬到月末补种的效果最好。
4 结论
辽西地区种植牧草发展畜牧业势在必行,而牧草种植最佳季节是春季,但由于辽西地区特殊地理气候条件限制,一般牧草种植都要经过补种才能达到一定盖度;而牧草种植品种以紫花木樨为主,其次以草木犀、沙打旺为辅。
4.1 合理区划补播区域,保证补播效果
根据草原原生植被情况、地形地貌、土壤条件和当地气候因素进行补播作业地块区划。对地处阳坡、土质瘠薄地段区划为抗旱、耐瘠薄的沙打旺和草木樨牧草品种补播区;对地势平缓、土质较好地段区划为苜蓿补播区。补播区植被盖度要在30%以下,土层厚度最好不少于10 cm,坡度最好≤30°;土层极其瘠薄的,如砾石质地、石质山不能作为补播区域,地处阴坡、半阴坡土层较好的地段补播效果最好。
4.2 适时播种,规避不利气候条件
主要考虑生长阶段规避不利气候条件,例如极冷极热、干旱、泥石流等,凌源市主要考虑的是牧草的越夏和越冬,以及夏季牧草的抗旱抗溺性。在凌源地区,大多数牧草春、夏、秋三个季节都可以播种,但由于各季节气候特点不同,对牧草生长发育影响较大。春季5月末之前播种,如果土壤墒情好,补播措施得当,出苗率高,此时高温天气少,雨水不多,害虫和杂草相对较少,利于牧草幼苗根系发育和植株成长,保苗率高。但该地区春旱多发,春播易受气温干旱影响,造成播种无苗。夏季7月末前播种,一般年景夏季土壤墒情较好,补播出苗率也不错。但由于高温暴晒天气多,大多牧草幼苗抗晒能力差,如果土壤稍旱时,经2~3 d高温暴晒就会造成大量幼苗死亡。同时夏季害虫发生多,杂草生长快,都会给牧草幼苗存活生长造成危害,导致牧草幼苗损失、滞长或枯死,夏播保苗率低。夏末秋初播种,此时雨季后期,土壤墒情好,气温偏高,补播牧草易于出苗,而且由于秋季气温逐渐降低、日照时间缩短,减少了土壤水分的蒸发,利于牧草幼苗生长。选择夏末秋初播种利于补播出苗和保苗,但时间不易过晚,否则牧草幼苗不能越冬。
4.3 机械整地,是提高保苗率的有效措施
不同的整地方式对牧草补播出苗率和保苗率有明显的影响。凌源市2009年开始实施草原沙化治理工程补播种草,先后实行3种整地方法。2009~2010年是用人工挖穴整地,要求穴口直径不小于20 cm,穴内活土层不少于10 cm,补播种植沙打旺和草木樨。这种整地方式种草出苗率达到80%以上,到9月份保苗率仅为35左右。2011~2012年借鉴水保工程的“鱼鳞坑”和 “水平槽”方法进行整地,在坑内种草,出苗率也能达到85%以上,保苗率略有提高,达到42%左右。为进一步提高草原沙化治理牧草补播保苗率,2013年在部分补播区域探索使用机械整地,即用“钩机”将补播区域全面翻耕,使活土层达到20 cm以上,并适当平整后播种,这样,出苗率达到90%以上,保苗率达到80%以上。实践证明,在同等条件下,机械整地种草是提高保苗率的有效措施。
4.4 合理用种,是保证补播效果的关键环节
补播牧草必须合理控制播种量,草原沙化治理补播一般每亩播种量2~3 kg。穴播每穴点播种子10~20粒;条播每延长米播种100~200粒;撒播每平方米播种300~500粒。点种时让种子均匀分布。播种量不足出苗过稀,达不到治理效果。播种量过大,幼苗聚堆生长,相互争营养,导致苗弱甚至死亡。因此,保持合理的播种量是保证补播效果的关键环节。
4.5 加强管护,是维持牧草成长的重要保证
牧草幼苗抗逆性差,补播后必须加强管理。一是加强鼠虫害监测,发现灾情尽早防治。二是经常查看出苗情况,发现缺苗及时补种。三是加强看护、尽早围栏,防止人畜进入破坏。
[1]周国华. 朝阳地区百年降水变化特征及趋势[J].安徽农业科学,2010(1).
[2]刘建宁.北方干旱地区牧草栽培与利用[M].北京:金盾出版社,2003:3.
2016-08-08
周国华(1959—),男,高级工程师, 主要从事气象与农业应用研究工作。
S541
A
1674-9944(2016)18-0025-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