QQ重新流行,是怎样的文化逻辑?
2017-01-18胡伟
文-胡伟
QQ重新流行,是怎样的文化逻辑?
文-胡伟
对于95后QQ社群的活跃,
我们应该更多给予的是
理性的理解。
随着微信的普及,作为pc社交软件代表的QQ社群正在逐渐淡出80后生活视野,与此形成鲜明对比的是,处于学生阶段的95后、00后却将QQ作为他们社交聊天、记录生活、寻求认同的网络阵地。由于尚未承担职场生涯所赋予的“功能性社交”义务,95后重视“休闲性社交”,因此,在分组辨认、在线识别等性能上具有明显优势的QQ理所当然成为95后的首选。然而,在直接动因的背后,我们绝不能忽视一种更加深层次的社会心理基础,那就是:日益强化的现代性文化逻辑导致都市95后缺乏归属感,他们普遍需要虚拟社群的身份认同。
近些年来,学术界已经达成了共识,信息技术的日新月异和资本的全球化进程极大深化了中国都市社会的现代性文化逻辑,这种逻辑的首要特征就是流动性。这种流动性不仅体现在地域层面,更反映在精神文明和人际交往领域。
正如韦伯在《学术与政治》中所阐释的那样:“对于一个都市人来说,他所捕捉到的只是些临时货色,这些临时货色的不断更替导致了死亡的无意义。死亡既然没意义,生活也没有意义。”95后所生活的时代正是一个碎片化的消费符码以前所未有的速度进行新陈代谢的年代,手机型号,品牌服饰,电影票房,网络热词,流行新闻,病毒视频,它们不停推陈出新,所有实体商品和文化产品都在资本逻辑的主导下层出不穷,那些被新产品逼退的“临时货色”很快就会在大众媒体中消失,就好像从未出现一样。这种“去神圣化”的流动性拨弄着95后尚未完全形成的世界观和价值观,好像这个世界上没有什么东西是具有恒久价值的。
人际交往领域的流动性也是如此,那句著名的网络热词“友谊的小船说翻就翻”所折射出的正是现代性交往模式:“一切新形成的关系还没等固定下来就烟消云散了。”形形色色的功利诱惑与多元化的情感价值尺度使得本来就还没有建立起固化“朋友圈”的95后社交网络更加具有不确定性,“一言不合就拉黑”成为了一种社交常态。从社会心理学的角度来看,对于15-20岁的青少年来说,现代性文化逻辑的流动性无法满足这个年龄阶段对归属感的巨大需求。于是,95后无法满足的归属需求成为了QQ文化社群的心理基础。在QQ社群中,你可以快速找到和你志趣相投的朋友,可以与他(她)视频聊天,你的学习成绩,经济状况,道德品质都显得不再重要。唯一重要的是你们有话可聊,这种QQ文化社群的“休闲性社交”所满足的正是在日常生活中难以满足的归属感。
95后充分享受到了现代性的喧嚣,在另一方面,他们也不得不品尝现代性文化逻辑的流动性所带来的孤独,对于95后QQ社群的活跃,我们应该更多给予理性的理解。
责任编辑:尹俊国
E-mail:yinjunguo@126.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