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老兵

2017-01-17韩基凤金军

东方教育 2016年7期
关键词:老兵军人

韩基凤++金军

谈到军人,我内心都是充满敬意,肃然起敬的。每个人的心里或多或少都会有一些军人情怀。2013年5月,贵州民族大学2010级历史学专业4名同学前往花溪区湖潮乡卢官村进行乡土文化田野调查,访谈了老兵徐作芳,现将访谈内容整理,以期得到大家的共鸣。

卢官村位于贵阳市花溪区湖潮布依族苗族乡,《花溪区志》中记载:“其实早在明洪武四年的贵州卫下设前千户就是卢官堡、汪官堡。卢官村在明清时称卢官堡,民国初年曾置芦官乡。”地势平坦,交通便利,铁路公路交错相通。生态环境良好,村旁有汪官水库,水资源丰富。卢官村管辖卢官大寨、大元头、茶饭寨三个自然寨。村内居民集中分布在公路两旁,据调查,村中共有600多户村民。其中村中大姓是孙姓,有300多户,占全村人口一半以上。其他姓氏有朱、李、黄、陆等共约300户。民族以汉族为主,还有花苗、青苗等少数民族,各民族间和谐相处。

相遇即是缘分,我们是在寻找卢官营盘的路上遇见这位老人的,当时老人与他的老伴一起劳作回家,我们向这对老年夫妇照相时,老人腼腆的说:“现在不好看了,回家去照年轻时的照片吧。”然后老奶奶告诉我们,他是一名老兵,曾参加过抗美援朝战争。我们觉得很欣喜,也觉得是一段奇遇,没想到在路上遇见老兵,而且他们看起来是那么的和蔼、平易近人,交谈过后更热情的邀请我们去他家吃饭,这与自己心中的老兵形象很是不同,原以为有着军旅生涯,参加过许多大大小小战斗的老兵会是一个十分严肃,甚至有些冷峻的人,而事实上如此不同。我们问下了名字,以备我们回来进行访谈。

我们调查完卢官营盘后,回到村上,寻找这位老人,找到他的家中,老人十分高兴和热情的接待了我们,于是开始了访谈。老人告诉我们,他出生在一个贫农家庭,家里条件不好,因此自己没读过什么书,文化程度不高,1951年,加入了中国人民解放军,但由于年代久远,很多事情都记不清了,根据他的回忆与他侄儿徐友东的补充以及他的复原建设军人证明书,我们大概还是可以回顾其一生的经历。

徐作芳,男,现年86岁,1930年出生在贵州省贵筑县四区广新村的一个普通农村家庭,文化程度相当于初小三年,为正班级中士军衔。1951年参加中国人民解放军,成为一名炮兵战士,参加了抗美援朝战争,并在1956年加入了中国共产党,1957年2月光荣退伍。

少时命途多舛,2岁半时母亲去世,与父、兄生活,8至11岁,在家帮人放牛、做简易农活、家务等。父亲在他16岁时去世,在此期间,11至20岁给毕姓地主打长活,主要是下田栽秧等农活,报酬是一升米一天;21岁(1951年7月在龙里县)自愿参军。

1951年4月参军,在贵阳集结,前往东北十三寨流亡村训练3个月,然后前赴朝鲜战场。其所属的部队为四四三部队,3团62师第5连,每连为200人,62师是炮兵部队,专门打飞机,这个部队有很多人保护,用机枪连的高射机枪打飞机。据老人回忆,几乎每天都是战争,其活动范围在马山面、营天、五开岭一带,其中五开岭仅距三八线几十米远,打落许多美国飞机,作战直到1953年7月27日,停战期间(1953——1957年)在原地待命,因平时搭帐篷,待命时,修房自己住,与朝鲜百姓关系十分友好。徐作芳老人也是一名优秀的士兵,其在部队受嘉奖的情况有:1954年6月因学习成绩优良,团司令嘉奖一次;1956年2月,因工作积极,连队前嘉奖一次;1956年5月至12月,连队前嘉奖三次;1956年12月,打石头积极,团司令嘉奖一次。以及入伍后历任的职务有:1951年7月任战士、1952年4月任监护员、1953年10月任射手、1956年2月任副班长。

1957年回到家乡,训练民兵而担任民兵队长一职到1961年,1958年与王付珍结婚,从广新搬迁至卢官,即上门女婿。成家后以务农为生,育有一儿六女。生活艰苦,直到近三四年才领取退伍军人补助,每月400多元,加上自己买的养老金1500元,现在还能下田干活,生活还是比较清闲,只是走路有些困难(因十多年前,拉马车时摔断脚踝,走路时时隐痛)。

此外,在徐作芳保存完好的复原建设军人证明书里还有关于老人的评价以及那个年代的时代特征,如复原建设军人公约所示:(1)拥护人民政府,遵守宪法和政府法令。(2)努力生产,争取劳动模范。(3)积极参加合作社或互助组,在社会主义建设事业中起先进作用。(4)提高警惕,严格保守国家军事机密。(5)关心国防建设,成为实行义务兵役制的骨干,随时响应祖国征召。(6)不居功、不骄傲,保持革命军人的荣誉,争取更大的光荣。

与老人们告别后,留给我们的是他们的红色经典和一份永久的缅怀。他们那饱经沧桑的脸庞和朴实无华的话语却萦绕在我的脑海中,久久不能忘怀。提笔写下这篇访谈,又让我重新回到那让人心潮澎湃、壮志凌云的年代。抗美援朝战争的硝烟早已散去,残酷的战争如今已经成为历史教科书的一部分,成为进行爱国教育的一个重要内容,但是对于徐作芳这样的曾经亲身经历过这场战争的老兵来说,是一段永远都不能忘怀的经历。徐作芳只是一名老兵,千千万万个默默无闻,甘愿奉献的老兵之一,但正是他们,用自己的生命谱写着一曲曲壮丽的爱国奉献歌。

老兵,已经成为一个符号,一个与共和国一起成长的符号。他们是光荣的缔造者,他们是历史的见证者,他们是战争的幸存者,他们,就是一群最可爱的人,在新中国成立、他们荣耀凯旋后,却默默的解甲归田几十年。今天,他们在哪里,你还记得他们吗?他们就生活在我们身边,只是我们没有发现而已,作为一名学历史的学生,我们更应该发现在我们身边的历史。作为新时代的大学生,我们有幸生在和平年代,可以免于承受战乱之苦,但我们不能忘记,这份和平是老一辈人用血汗甚至生命换来的,我们在珍惜这份和平的同时也要尽自己的努力去捍卫这份和平,而老一辈人身上这种不怕艰苦,英勇无畏的革命精神是值得我们用一生去学习的。

猜你喜欢

老兵军人
老兵
流离失所老兵的“天使”
The Sun Also Rises from Hemingway《太阳照常升起》书评
节假日时的中国军人
现役军人的配偶离婚需经对方同意吗
老兵
军人画军机(六)
印度军人特写
老兵的心愿
老兵的爱情