高校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与提高途径探索
2017-01-17刘静洋
刘静洋
大学既要承担“教书”的使命,又要承担“育人”的使命。在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文化多元化、信息网络化的今天,大学人文素养的没落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本文首先论述了对大学生进行人文素质教育的意义,进而就当代大学生人文素养情况进行调查并进行了分析,最后提出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4种提高途径。
高等学校大学生人文素养育人模式
人文素养,“主要是指人的世界观和人生观,内容包括人生的意义、追求、理想、信念、道德、价值等。其核心是个人对人类生存意义和价值的终极关怀与思考,指向人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它是一种为人处世的灵魂,是做人的应具备的基本品质和态度,贯彻在人们的思维与言行中的信仰、理想、价值取向、人格模式、审美情趣中,其意义在于它始终不渝地强调‘以人为本这一最高价值判断。”人文素养反映出一个人的思维方式、处事态度与价值观念。人文素质教育在于培养人文精神,引导人们思考人生的目的、意义,发展人性、完善人格。人文素质教育是塑造人类灵魂的教育,是塑造民族灵魂的教育。人文素养具体包括:(1)人文知识:主要指文史哲学科知识,同时包括对当前形势与政策的把握;(2)思想道德素养,主要指思想认识水平、道德认知与行为能力;(3)价值取向,主要指价值分析与判断能力,为人处世的态度与方法;(4)心理修养,主要指压力调控与情绪管理、感受生命、体验幸福的能力与方法等。
大学既要承担“教书”的使命,又要承担“育人”的使命。要提高大学生的人文素养需要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而不是简单地传授人文知识。时至今日,大学生人文素养欠缺现象较为严重,人文教育仍不尽如人意,制约着学生综合素质的全面发展。据调查统计,高校中有超过40%的学生不满意自身的人文素养状况,近90%的学生认为有必要提高自身的人文素养,这一现象暴露出不少问题,要求我们必须加强大学生人文素养教育。大学人文素养的没落是一个值得高校思想政治教育者予以高度关注的问题。
本文以沈阳大学为例,编制《大学生人文素养调查问卷》,对该校1000名学生进行了调研,并使用SPSS软件进行数据统计,旨在了解大学生的人文素养差异,在此基础上重点分大学生人文素养现状,并提出可行性对策与建议。
一、高校学生人文素养情况的调查
通过对大学生人文素养内容体系的梳理和分析,以“人文知识、思想道德修养、价值取向、心理修养”等四个维度的内容为基础进行问卷设计。调查采用以班级整体抽样和随机抽样相结合的方法,共发放问卷1000份,回收980份,样本回收率98%。其中,文科生452份、理工科学生528份;男生占到68%、女生占到52%;大一至大四学生所占的比例分别为25%、35%、25%和15%;农村生源学生占66%非农村生源学生占34%。调查同时结合了走访、座谈等途径收集到的信息,一并作为本文分析的基础。
调查表明,大学生的人文素养缺失情况主要体现在以下三个方面。
1、人文知识欠缺
本调查主要选取了历史知识、文学素养、时政热点、经济形势等四个观测点来分析学生对人文知识了解的程度。根据调查,45%的大学生对中国抗日战争的重大战役、西安事变、九一八事变不是很清楚;30%的大学生对中国古代四大名著、古诗词、中国传统文化不是很感兴趣;接近50%的大学生对于中共十八大召开、金融危机发生的根源等内容仅仅有过一定的了解。这种现象说明了:一是大学生对重大历史事件不够了解、不太关注、敏感度欠缺。二是对经典人文著作读得少,对中国传统文化不感兴趣。三是不关注国内外政治经济形势发展情况,不关注热点焦点问题,思想闭塞。调查了解到,较多的学生大部分时间都用于了专业课的学习与实验,有限的课余时间花在了微信、微博等新媒体上,了解到的人文知识呈碎片化状态。
2、知行能力欠缺
本调查主要选取了价值认同、道德认知、为人处世、精神风貌等四个观测点来分析学生在思想道德修养与精神追求方而的差异。根据调查,85%的大学生认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70%的大学生认为美德很重要,并能经常做到精神饱满、阳光自信;仅有45%的大学生能做到道德自律和经常性的换位思考。这种现象说明了:思想认识水平、道德认知水平仍有待提高,思想道德素养行为能力较为欠缺。
3、调适能力较弱
本调查主要选取了适应能力、心理状态、人际关系、抗压能力、自我评价等五个观测点来分析学生的心理素养。调查显示,68%的大学生能很快适应新环境,65%的大学生能经常保持阳光心态,81%的大学生有较强的抗挫折能力,60%的大学生能做到经常反思、反省,75%的大学生认为还可以自我评价个人情商。大学生往往承受着学习、就业、经济、情感等多重压力,需要有较强的自我控制、自我调适、自我评估、自我发展的能力。然而一些大学生在应对压力与情绪管理时,能力稍显不足。主要表现在:一是抗压能力差,心理较为脆弱,怨天尤人,茫然无助,消极对待;二是管理情绪的能力较弱,往往急躁、冲动、非理性,容易偏激,常因小的事件引发大的冲突;三是人际关系困扰较严重。由于长期的学习习惯养成了内敛、严谨、务实、理智的个性特征和处世哲学,他们更倾向于被动交往,尤其在与异性交往时显得紧张焦虑,更容易产生困扰情绪。
二、加强大学生人文教育的基本路径
1、以浓厚的校园文化引导人
建设法治校园,开展崇尚法治、遵章守纪教育实践活动。教育学生懂规矩、守纪律、遵法制,提升学生法治观念,促进行为养成,为构建和谐校园奠定基础。建设诚信校园,坚持诚信为本,以信立人,树立学术诚信理念、完善学生的人格培养。建设书香校园,让青春遇见经典,用书籍滋润心灵,让学生通过阅读学习教育,以良好的学风推动校风建设。建设礼仪校园,开展尊师重教和文明礼仪教育。通过开展大学生文明修身承诺活动、教师节慰问服务、文明礼仪讲座等活动,培养学生尊师重教意识,加强学生文明礼仪修养,培养良好的行为习惯,提升学生的文明素养。
2、以向上向善的价值取向引领人
青年的价值取向,决定了未来整个社会的价值取向,把学生培养为情感丰富、品德高尚的人是大学的重要任务。学校要以青年网络平台为有力抓手,发挥专业特色、教师特长和学生特点,组织主题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活动,举办以“诚信与成长”、“向上向善”等为主题的核心价值观教育实践活动。
3、以鲜活的社会实践历练人
以社会实践、志愿者服务活动和创新创业活动为载体,开展实践育人工作,培养学生善于实践,知行合一的能力素质。以学分化、品牌化、专业化、社会化的“四化模式”推进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引导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受教育、做贡献、长才干。
以学分化管理促进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全员覆盖,引导学生积极参加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以品牌化建设促进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深入推进。以专业化发展促进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提升层次。鼓励学生在社会实践和志愿者服务活动中收集问题,依托学科骨干教师的专业优势和学校的科研优势,有针对性地组建学生团队广泛开展社会实践活动,深入挖掘和发挥社会实践活动的育人优势。
4、以优良的师资队伍教育人
原清华大学校长梅贻琦说:“所谓大学者,非谓有大楼之谓也,有大师之谓也”。“桃李不言,下自成蹊”。教师的人格魅力、价值观念、思维方式等对学生人文素养的培育具有极强的引导和感召作用,能产生深远持久的影响。理工科大学的教师尤其要改变“只见器物不见人”的传统思维,真正以育人为本,视学生为主体性的存在,在讲授自然科学知识的过程中渗透人文思想,培育学生的人文精神,促进学生科学素养与人文素养的融合。
人文素养教育的理想途径是潜移默化,而不是刻意为之,它通过文学审美的媒介提升大学生的道德观念和道德情感。我们的教育方针是要让学生德智体美全面和谐发展,实施人文教育是保证大学生全面发展的必要保证。而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需要科学有效的实施途径,能很好地净化人的心灵,培养人的高尚情趣、道德情感、积极进取的人生态度,促进大学生人文素养的提高和人格的全面发展。
注:此文系2016年辽宁省社会科学规划基金项目《中华优秀传统文化融入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的有效路径研究》课题编号L16DSZ003研究成果的一部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