艺术档案发掘与中国彩色漫画的真相
2017-01-17宋彦锟潜铁宇
宋彦锟+潜铁宇
艺术档案是被很多研究者忽视的一块瑰宝,它不仅反映了艺术发展的历史面貌和工作成果,同时也是艺术创作的重要资料来源和保障,能为许多艺术现象的研究提供切入点和理论依据。近年来,我国动漫市场的飞速发展一直备受关注,中国将发展重心转移向彩色漫画这一较为陌生的领域,一度引发热议。本文尝试依托众多档案和数据,分析其背后的原因。
1 漫画档案中不同的连载方式。漫画的连载方式,以周刊最佳。相比月刊,周刊更好的满足了读者对漫画更新的需求,同时也给了优秀漫画家们更活跃的创作空间。据《日本漫画发展史》中记载,日本漫画使用周刊连载较早,并且在20世纪60年代左右,日本的漫画家已开始使用网点、分镜头技术,丰富了漫画的视觉效果,使得日式黑白故事漫画独树一帜,成为经典。相比之下,中国漫画从起步时期便受到日本、美国等国的影响,丧失了自主生长的机会。很多刊物在创办过程中,只得先从半月刊着手,逐渐缩短周期。
不同的刊载方式造成了多方面的影响。首先,很长一段时间内,中国漫画期刊因周期较长,不得不通过增强色彩来留住读者;其次,因为刊行周期较长,中国漫画期刊的广告价值不高,彩页可以提升期刊阅读与收藏价值,支撑较高售价。
2 漫画档案记载的发展环境。根据《战后漫画50年史》中档案记载,20世纪40年代后期,日本由于物资不足而导致印刷用纸不够,很多杂志最多也就四五十页。于是,一种妥协式的生存策略——分镜头技法应运而生,保证了在有限的页数内,尽可能多的讲述故事情节。同样,从1945年开始,很多弱小出版社为了逃避竞争,采用游击式出版和便宜的“手写版”方式,质量低劣,只有黑白印刷才能最大程度的节省经费,保证画面精度。
而从中国艺术档案中不难发现,因为起步于电脑技术逐步普及、物资相对充足的时代,中国漫画的成本和技术都不成问题,是否彩印成了一种单纯的读者偏好。日本在老、中、青三代都积累了大量的资深漫画爱好者,他们大多已经不太在意漫画视觉形式的变化,而是更加关注故事内容;可对年轻的中国漫画而言,如何留住青少年读者仍是重中之重,彩色漫画也就更具合理性。
3 艺术档案记载的动漫产业链。随着受众的趣味逐渐趋于标准化,艺术产品和其他商品一样,开始被大批量地“生产”而不是“创造”出来,这一变化无疑对国家的产业整合能力提出了新要求。
早在20世纪60年代,日本就开始效仿欧美的开发模式发展自己的动漫玩具产业了:以电视动画《铁壁阿童木》《新世纪福音战士》为例,成功的连载漫画结集出书,配合电视媒体进行推广,之后进行形象衍生产品的开发。通过这样的产业化运作,日本动漫贯通了“杂志—图书—影视—衍生产品”的产业链,环环相扣,形成了一套成熟的产业运行经营机制。自此,庞大的资产找到了多种变现渠道,而漫画培养的人才,也能在产业链的各个环节找到机会,一展才华。
但很可惜,中国的漫画与动画产业一直壁垒分明。与漫画发展而来的日本动画不同,中国动画一开始就是受到欧美动画电影影响而制作的,相比于漫画,更接近于电影的艺术语言。加之我国的动画制作长期处于国家计划体制之下,没有同市场直接接轨,少了市场的无形之手,中国的优秀漫画无法顺利动画化,或转变为周边产业的原始资源。因此,辛苦培养的人才,无法顺利进入产业链的下游。为了消化过量的人才,中国漫画被迫增加新的岗位,而依靠软件上色的彩色漫画培训时间较短,十分适合年轻的求职者,自然成为当下的不二选择。
4 艺术档案研究的重要意义
艺术档案是文化艺术传承的重要载体。通过艺术档案能反映出艺术人员的创作思维,反映出社会变迁与艺术发展的相互作用。深入研究艺术档案可以对当下的艺术行业建设起到重要的指导作用,正所谓“以史为鉴,可以知得失”。
浩瀚如烟的艺术档案证明,动漫产业的发展不可能一蹴而就。彩色漫画是这路上闪光的一处,却未必是中国动漫产业的最佳方向。此时正需档案研究工作的支持和引导!中国文化源远流长,如何能将这些尘封的档案转化为动画造型的素材,把传统的文化符号转化为当代人接受的艺术风格,这是中国动漫产业的终极命题。我们必须看到,彩色漫画现象的背后,聚集着无数热爱动漫文化、努力奋斗、等待机会垂青的年轻人。这股年轻的正能量正在等待绽放的机会,假以时日,它必将成为中国最具潜力的文化产业!
(作者单位:南昌大学艺术与设计学院 来稿日期:2016-10-18)
3 结论
本文仅以PDCA在市级档案部门安全评估中的应用为例说明PDCA循环法使评估工作更具科学性、规范性、全面性和客观性,可以全面提高市级档案行政部门的档案安全的科学管理水平。基层档案部门也可以应用PDCA循环法,提升基层档案工作安全保障能力。
*本文系河南省档案局科技项目“PDCA循环法在市级档案馆安全评估中的应用研究” (项目编号:2014-R-11)研究成果之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