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新时期我国高等医学院校的可持续发展
2017-01-17李战
李战
摘 要:随着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迅速发展,国家医疗卫生事业出现了人民群众的就医需求与医疗卫生资源供给不足的新问题,高等医学教育只单纯培养精于专业的片面化人才与现实之间存在着较大差距,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方向面临着改革和发展的现实要求,为培养能够适应社会需求并能够创造性地开展工作的全面发展的高素质医学人才,在高等医学院校加强医学人文和实施医学教育国际化战略是至关重要的切入点。
关键词:持续发展;国际标准;人文性;科学化
中图分类号:G8文献标志码:A文章编号:2095-9214(2016)12-0200-02
一、医疗卫生教育事业的可持续发展
1987年联合国环境与发展委员会的报告《我们共同的未来》正式提出可持续发展概念①,医疗卫生高等院校作为培养中高级医疗人才的主战场,对医疗卫生事业可持续发展的推进起着关键性作用,医疗卫生教育机构必须提出可持续发展教育的目标并将其具体化,高等医学院校的重要任务就是培养与实践符合这种思想和理念的价值观和行为方式。②
可持续发展教育是一个着眼于未来的长远学习过程,高等医学院校在新时期应作好自身的战略定位,用可持续发展的理念探讨自身的改革,充分发挥高等院校在科学研究和社会服务职能方面的作用,正确处理高等教育发展中的当前与长远、规模与效益等关系问题,按照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价值规律,实现社会与自身双赢的可持续发展态势。当前,随着我国社会环境的改变和发展,与卫生消费相关的社会人口结构与体质状态发生了巨大变化,众多的人口数量和新产生的人体病况形成巨大的卫生服务需求市场,农村经济社会的不断发展医疗卫生要求迅速提高,具有较高卫生消费能力的城镇人口比例持续增加,具有较强卫生服务需要的老年人口比例不断增长,这些变化都对卫生服务提出了新的要求,医学院校应全面改革教育教学的指导方针,适应国家与社会对医疗卫生事业的更高要求从而使承担人才培养和社会服务职能的医学教育工作得到全面提高和可持续发展。
二、医疗卫生事业对高等医学教育教学工作提出的挑战
(一)学校教学管理须树立全面的可持续发展理念
大学依赖社会存在,不存在任何孤立于社会之外的大学,高等医学院校教学管理部门规划医学教学工作时必须考虑社会的实际需要,适时调整学科专业设置以适应社会对医药卫生人才的要求、这就必须改变人才培养目标和模式。人才培养模式的创新性改革是高等医学院校教改的核心,培养医学人才就是要加强素质教育,高等医学院校要提高社会声望,就是要培养医学人才的综合素质,在医学院校建立起融传授知识、培养能力、提高素质为一体的复合型人才培养模式。
在高等医学院校做到专业方向和人才培养达到合理融合,重要的要培养一支优秀的学科带头队伍,在这样一支专门学科和专业课程的领军人物,要在全校以至全社会树立起名师氛围,对那些具有较高水平的科学研究工作者要在制度上加以保护在资金上予以倾斜,使真正的人才能切实起到标杆的作用,引导那些莘莘学子们建立起一个向往的目标。课程建设是否全面发展影响到人才培养的质量,医学院校要充分利用学科与课程齐全的优势,多开人文社科类的必修课,医疗卫生服务需求的不断转变,要求医疗卫生人员的培养在新的历史时期需要充分激发专业医学教育的价值效能,社会医疗卫生需求要求充分提高医学生的人文素质。
(二)疾病图谱变化和医疗卫生模式转变的影响
二十世纪七十年代末,我国死因谱前3位疾病是呼吸系统疾病、传染病、意外伤害,历史进入二十一世纪位列前3位疾病变为恶性肿瘤、脑血管疾病、心脏病,引起这些慢性非传染性疾病的原因其中心理、社会、行为因素所占成分很大,卫生服务不仅要继续解决传统性疾病的危害,而且还要解决现代社会条件下产生的疾病威胁。近现代医学教育教学无法诠释生物医学模式的片面性和局限性,医疗卫生需求的转变对医生的知识结构提出了新的要求,与医学相关的各学科之间相互渗透与融合,这就要求医务人员在夯实医学知识的同时必须具备广泛的人文科学知识从而提高自身的综合性素质。
长期以来高等医学教育不断调整人才培养模式,但由于历史、文化的局限尤其是经济、社会发展相对落后等因素的影响,我国高等医学教育与国际高等医学教育的发展水平存在较大差距,近年来世界各国正在逐步推行满足“全球医学教育最基本要求”的医学教育国际标准,而我们的高等医学教育却仍徘徊于旧有的片面化窠臼不能自拔,我国高等医学教育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知识结构和能力要素方面存在的差距主要是在职业价值观、伦理道德观以及批判性研究等方面凸现不足,医学院校为了适应医疗卫生事业发展对人才需求结构的变化,必须大力发展医学与人文及其他学科渗透的交叉学科,弥补学科单一带来的医学生培养缺陷。
高等医学院校应确立医学教育的国际化战略,医学教育的国际标准已经在一些国家确立了下来,实践证明也是成功的,医疗卫生领域的国际化影响已成定势,医学教育国际化势在必行,随着社会的进步人民生活水平的不断提高,影响人民群众身体健康的因素也在不断变化,我国现有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模式培养的医学生的医学知识、人文素质、能力结构欠缺的问题越来越突出,越来越难以完成我国增强人民体质提高人民素质的医疗卫生服务任务,更难以实现医疗卫生服务的现代化。
三、实现医学教育的可持续发展
(一)理顺内部管理与外部环境之间的关系
高等医学院校管理者的综合素质及其学术人格魅力是高等医学教育核心竞争力的关键因素之一,没有一个起到引领学术研究进入新模式的核心带头人,在高等医学院校就不可能形成强大的学术影响力和身心凝聚力,没有一个具有优秀综合素质的领导者,高等院校就不可能管理好建设好。高等教育核心竞争力中重要一环的领导者所确立的医学教育理念,直接引领学校的办学方向和校际竞争力。高等医学院校教育要创造性地发展自己的特色目标,离不开管理体制的不断改革和完善。而在高等医学院校的管理体制改革,关键是调整和改变政府、社会、学校三种利益格局的变化和力量的消长,三种利益关系的平衡发展是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发展的一个基本要素。在进一步健全高等医学院校教育教学规章制度的同时,必须要改变地方政府与高等学校的权利义务关系,明确规定双方的职权职责范围,扩大和建立长期的合理的稳定的经费投入渠道,充分发挥管理体制改革对促进高等教育蓬勃发展所应起的作用。我国高等教育主要实行的是国有资产通过教育行政部门和业务部门来实施和管理的办学模式,当经济运行采取多种所有制共同发展的基本制度以后,医学高等教育办学体制也要相应变化,因此,学校要增强办学自主权,实施教授委员会管理工作,提高效益铲除队伍的臃肿状态,进一步深化高等医学院校用人制度与分配制度具备法人实体的社会化改革。
(二)协调高等医学教育与社会需要之间的关系
高等医学院校在教学管理过程中要必然要考虑如何开源节流地拓宽本校的办学经费来源,促进本校稳定的、多渠道的资金流,合理使用并充分发挥办学资金的最大效益。因此,在充分利用统一财政拨款的同时,必然要从科技成果转化、产学研结合等多种途径保证足够的办学经费,确保教学设备的更新、教师待遇的提高,这是实现高等医学院校可持续性发展的物质保证。医学是实践性很强的综合性学科,除利用科研之便增强自己办医能力以外还应积极对社会医疗卫生资源进行科学合理的整合。各级各类社会医院拥有充足的医疗卫生资源,可一般都缺乏先进的科研技术人力物力条件,科学研究能力的缺失妨碍了他们临床工作能力的进一步提高。高等医学院校完全可以在医疗卫生学术资料、医学实践能力、教学科研等方面进行合作,在科研创新方面给予社会医院以更多支持与协助,对社会医院的医务工作者的业务能力进行全面的培训,在继续教育方面给予更多帮助,一方面社会医院医务人员的业务能力得到提高,另一方面通过优势互补实现双赢,高等医学院校与社会医院共同求得可持续发展。因此,高等医学院校要可以充分利用医学院校的中心地域和医学科研优势,充分挖掘社会教学与实践资源的潜力,积极通过多种多样的校企、校院合作模式,使高等医学院校的产学研得到全面发展,在大力支持社会办医的同时实现医学教育国际化战略的充分实现。
(三)规范社会医疗卫生资源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
高等医学教育既要满足广大人民群众接受医药卫生教育的迫切需要,又要保证提高教学质量培养医学人才综合素质的现实要求,无论从社会经济发展对医学人才质量提出的全面的更高要求,还是从医疗卫生服务需求变化对医学人才培养方式的影响上,高等医学院校在培养医学人才的教学管理过程中必须要结合国情和本校的具体情况走可持续发展的道路,才能为医疗卫生事业做出应有的贡献。
高等院校的医药卫生教学方式必须要做到理论与实践、专业与技能的高度结合,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职员工一方面是高等教育的教学工作者,另一方面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的积极参与者,这就要求医学教育工作者必须要积极参与社会医疗卫生机关的医学实践和医学卫生方面的科研项目,高等医学院校为医疗卫生事业单位培训医学人才,医疗卫生事业单位为高等医学院校提供医学实践的用武之地,同时,高等医学教育工作者也是医疗卫生事业发展这个社会大系统积极参与者,以自身的医学特长有力地推动全社会医疗卫生事业的可持续发展;另一方面高等医学院校利用并凭借全球医疗卫生事业社会大发展战略机遇,有效地使高等医学校自身的教学与科研水平获得可持续发展。我国高等医学教育经过长期的探索和实践形成了高校与社会医院松散的临床实践基地相结合的办学格局,社会医院借助医学院校的声望提高知名度,提升医疗卫生服务水平,但随着医疗卫生服务体制的改革,医院承担社会医院教学任务的积极性、自觉性有所降低。为了保障高等医学院校得到可持续发展,对社会医疗卫生资源有必要进行科学规划和重新整合,在医疗卫生管理立法上明确社会医院医、教、研三项基本职能,同时,针对高等医学院校进行积极引导,使他们有政策支持、有条件实施医学教育教学与社会办医的深度融合,在政策规划上把医学实践纳入高等医学院校的考核准范围,将社会医院的教学指标也纳入卫生行政机关对其考查的工作指数,从法律层面上明确社会医院接受教育任务的责任和义务,调动社会医院主动承担医学教学任务的动力。实践证明,承担社会医院教学任务的高等医学院校教育工作者知识更新的愿望更加强烈,社会医院的医疗卫生工作者的临床医学的业务水平提高也更快。一所医院里是否形成浓厚的学习氛围,对其经济效果和社会声誉能否得到提高是非常重要的影响因子,所以说医疗是医院的今天,科研是医院的明天。
(四)加强高等医学院校医学人文教育
我国目前医学教育的层次结构与提升医生队伍学历层次需要不相适应,提升医生学历层次的进展不够明显。我国医生培养学制偏短质量较低,而世界发达国对医师的培养都属精英教育,尽管我国出台了一系列卫生改革措施对医学教育提出了新的要求,但患者对医务工作者的质量要求比以往更高,对高素质医生的需求也更强,随着时代的进步在人民群众要求医生具备较高的职业素养也是必然。医疗卫生事业人才的人文社会科学修养的高低,对于医学工作者自身和医疗卫生事业的发展起着至关重要的有时甚至是决定性作用。医疗卫生综合素养的最大的特殊性就在于自然科学和人文社会科学的紧密结合,长期以来医学教育中的人文情怀教育被严重忽视,某种程度上也是加深医患矛盾的主要不利因素之一。
我国不缺医生,可缺高质量的医生,合格的全科医学人才更是奇缺。培养医疗卫生人才的高等医学教育,必须主动进行彻底的教学改革以便进一步适应并满足社会以医学人才的迫切需要,方能使高等医学院校的教育教学工作得到全面、协调、可持续的发展。
(作者单位:内蒙古医科大学)
注释:
①可持续发展是既满足当代人的需要,又不对后代人满足其需要的能力构成危害的发展,核心在于规范“人与自然”之间的关系、“人与人”之间的关系。
②《全球21世纪议程》广泛接受了可持续发展概念,可持续发展观是现代社会的发展观,是一种系统的、综合的、整体的、持续的发展观。
参考文献:
[1]王前新,卢红学.高职院校核心竞争力浅论[J].荆门职业技术学院学报,2004,(2).
[2]朱丽萍.高等教育可持续发展的内涵[J].天津师范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07,(6).
[3]董泽芳,张国强.科学发展观与高等教育和谐发展[J].高等教育研究,2006,(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