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与经典同行

2017-01-17黄芳

东方教育 2016年21期
关键词:经典诵读兴趣小学

黄芳

摘要:本文结合学校经典诵读的开展和自己的语文教学实践,从经典诵读的意义、如何激发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以及指导诵读经典的方法三个方面来阐述对经典诵读的认识与实践,期待对推广小学经典诵读有一定启迪性和示范性。

关键词:小学;经典诵读;兴趣;方法

经典是一个民族、一个时代最有意义最有价值的著作。它是人类智慧的结晶,其中蕴含着丰富的道德资源,可以规范我们立身行事的准则。诵读经典对儿童启迪智慧,陶冶性情,培养良好习惯和塑造人格起着潜移默化的作用。我校的校训是“一切为了明天”,儿童是明天的太阳,如何托起明天的太阳,为孩子打造一个美好的未来,是每一个教师身上肩负的神圣责任。与经典同行,与圣贤为友,既可以陶冶学生的性灵,开阔他们的心胸,又可以端正他们的品行,为学生的明天奠定基础。

一、用经典打造“三心”:仁爱心、进取心、责任心

诵读经典对人成长的作用主要在于心灵滋养,我国教育学者朱永新先生认为:“学生阶段是人生读书的黄金时光,要让学生大致浏览和把握人类文明中最经典、最精华的内容,这已经不是一种单纯的读书行为,他对学生良好德性的养成具有深远意义。”

经典诵读能提升学生素质,孩子们在经典诵读过程中,不仅学会了许多千古名句、经典名篇,而且逐渐形成了良好的学习习惯、学习方法,还潜移默化地受到中华民族精神的熏陶,会自觉不自觉地用圣人的言行来规范自己的言行,逐渐地养成了仁爱心、进取心、责任心。

1.仁爱心

中国传统经典文化中蕴藏着丰富的内涵,儒学以“仁”为思想核心,倡导人与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的自然和谐。仁爱的根本在哪?在孝道。“百善孝为先”、“香九龄,能温席,孝于亲,所当执”,一个人只有在家孝敬父母,尊敬长辈,才能在外尊敬师长、团结同学、关心他人,成为一个有道德的人。“孝”再延伸上来,“凡是人,皆须爱”, “老吾老,以及人之老;幼吾幼,以及人之幼、”“将心比心”学生只有从小懂得互助,懂得互爱,才能成为一个对他人、对社会有用的人。我们充分利用主题班会、黑板报、文化橱窗、广播站进行广泛地宣传,利用晨读、课间、课外活动时间进行形式多样地诵读,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蕴藏着丰富的文化内涵,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学校亮丽的风景。

2、进取心

中华传统经典宝库中有不少积极进取、有所作为的经典案例。“悬梁刺股”、“囊萤映雪”是关于勤学的故事;“鸿鹄高飞,一举千里”,“志当存高远”教育学生要从小树立远大的理想;“莫等闲,白了少年头,空悲切”教导学生珍惜时间,不虚度光阴。经典还有助于学生在成长中懂得如何把握人生方向和掌握目标。简单举例说,经常鼓励学生在遇到困难时,想到古人说的“遇到困难应当愈挫愈勇”,就会勉励自己不要灰心,不要难过。孟子说道:“故天将降大任于是人也,必先苦其心志,劳其筋骨,饿其体肤,空乏其身”,只要记起这样的话就会认为自己是有用的人,一定不会自暴自弃,还会勇于承担一切困难和艰辛。

3、责任心

责任无处不在,存在于生命的每一个岗位。父母养儿育女,儿女孝敬父母,老师教书育人,学生尊师好学,医生救死扶伤,军人保家卫国。人在社会中生存,就必然要对自己、对家庭、对集体、对祖国承担并履行一定的责任。 “人生自古谁无死,留取丹心照汗青”、 “天下兴亡,匹夫有责”、“先天下之忧而忧,后天下之乐而乐”都是为国家、人民利益而甘愿牺牲个人利益,无私奉献的高尚品格,自古以来,一直受到人们的赞扬。我校通过举行丰富多彩的经典诵读活动,对学生进行教育,使得一些经典名句时刻萦绕在学生耳中,时时刻刻提醒自己要做个有责任心的人。

二、激发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兴趣

兴趣是学生的动力,学生只有对所学的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才能调动起学习积极性,充分发挥其主动性,从而产生内动力,增强学习动机,提高学习效果。兴趣是学生学习最好的老师,有兴趣则事半功倍,无兴趣则事倍功半。要想让学生坚持长期诵读经典,不仅需要意志力,更需要老师通过大量生动有趣的手段激发学生的学习欲望,让他们自觉自愿地加入到诵读行列,这样的诵读才能更有持久性。在教学中,老师可以通过多种手段激发学生的兴趣。

1.直观演示

多媒体具有生动、可变、直观性强等特点,学校每个教室都配备了电脑、电视机,将多媒体运用于经典诵读,能大大降低学生对经典的畏难情绪,同时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比如教学生诵读经典古诗时,网上有丰富的资源,不仅图文并茂,并配有深情的朗读,老师让学生一边欣赏图画的美景,一边跟着电脑抑扬顿挫地朗诵古诗,学生在反复地诵读中,那些千锤百炼的文字深深地嵌入了他们的脑海,同时也增强了语感。另外在引导学生诵读《三字经》、《论语》等古代经典时,先在课前寻找网上的视频资源,让学生在诵读前观看,这样,生动的情节吸引了学生的注意力。对原文的解释,还能减低学生理解的难度,学生也更加愿意诵读了。前段时间许多学生观看了电影大片《赤壁》,老师利用此契机,引导学生诵读电影片头杜牧的古诗“东风不与周郎便,铜雀春深锁二乔”及苏轼的“大江东去,浪淘尽,千古风流人物”。学生认为这些经典诗词与他们距离并不遥远,所以读得兴趣盎然。

2.故事引路

根据小学生的心理特点,他们更容易接受形象化的学习内容,对于有故事情节的学习材料更情有独钟。老师要利用这一特点,吸引学生的注意力,引导他们投入到文学世界之中,逐渐产生对经典的兴趣。比如,引导低年级学生读成语故事,可以把相关故事给学生娓娓道来。要让学生了解“一鼓作气”的意思,老师先给学生讲春秋时期鲁国军队在曹刿的指挥下打败齐军的故事,告诉学生要趁劲头大的时候鼓起干劲,一口气把事情做完,听完故事后,又相机教育学生做事不要拖拖拉拉,更不能半途而废。此外,要引导小学中高年级学生读古代名著,老师先将名著中的精彩情节讲给学生听,激发他们的阅读欲望。让学生读《三国演义》,就先给他们讲草船借箭、割须弃袍、增灶退兵、七擒孟获等故事,一旦这些生动的故事传递到学生的头脑中,他们就情不自禁地去寻找原著,从而实现主动阅读名著。

3.学生示范

在一个班上,总有一些学生的学习能力较强,他们能够先于其他同学完成经典学习任务,也有能力为他人做出示范。这样的学生,老师如果能大胆启用,让他们做小老师,传授经典,比单纯教师讲授效果更好。在朗诵时,有学生将作品绘声绘色、抑扬顿挫地诵读出来,其他同学定能体会到语言之美、意境之美,从而对经典也就产生了喜爱之情;在背诵时,有学生能将一定篇幅的文章行云流水般背出来,一定会引起班内同学的惊叹,也会跃跃欲试,参与到诵读之中;在表演时,大家会被他们所营造的神奇境界所吸引,情不自禁地投入到经典诵读的行列中来。在学生示范的过程中,老师给予热情地鼓励,号召更多同学走上讲台,参与到经典诵读的行列,为其他人示范,这样会使学生示范的作用更加明显。

三、指导小学生诵读经典的基本方法

1. 营造环境、展示经典

人类的任何活动都离不开某种环境,周围的一切都会作用于人的感官,引起人的心智活动。“昔孟母,择邻处。”孟母的故事说明了环境的重要性。营造校园环境,打造儒雅书香校园,“让每一块墙壁都说话,让每一寸土地都育人。”在校园里、教室里张贴名人画像、名诗佳句,并定时更换,草坪、花圃的栅栏、路灯柱等都写上了诗意的语言,将《论语》、《弟子规》、唐宋诗词等诗、文学作品作为校园文化的重要内容,板报、橱窗、走廊常年刊录。让学生时时刻刻与孔子、孟子、屈原、李白等古代圣贤对话,让校园的一草一木都充满着耐人寻味的诗情画意,让传统经典文化的诵读成为一种随时皆可行的事情。

2. 课堂教学、渗透经典

语文教学承载着对学生进行思想引领和人文素养的培养,语文教材不仅内涵丰富,而且具有很高的审美价值和很强的艺术感染力,在教学中要结合单元主题,补充相应的经典,让经典渗透到课堂中。如在教完朱自清的散文《匆匆》后,学生感叹时间如流,光阴易逝,便让学生广泛地收集珍惜时间的经典诗词,如:“黑发不知勤学早,白首方悔读书迟。”“少壮不努力,老大徒伤悲。”“好读书不好读书,好读书不好读书。”并在课堂上进行交流,积累惜时的经典名言。如读杜甫《闻官军收河南河北》时可联系到岳飞的《满江红》、陆游的《示儿》等有关爱国名篇,扩大学生的知识面,并在对比诵读中强化记忆效果。

3. 开展活动、趣读经典

小学生活泼活动,只有生动有趣的活动才会深深吸引他们、才能激发他们的求知欲。因而教师要注重学生朗读方法的趣味化。可采用故事法、表演法、诗文配画法、比赛竞争法等多种形式激发学生学习兴趣,让学生在活动中乐学成诵。

(1) 经典背诵、分段比赛

新课程标准中“要求1~6年级学生背诵古今优秀诗文160篇(段),7~9年级学生背诵80篇(段),合计240篇(段)。诵读经典无疑是积累语文素材的重要方式。古往今来的许多国学大师,都具有博闻强记的特点。巴金诵读《古文观止》200篇,才有了《家》、《春》、《秋》等文学鸿著;茅盾能将《红楼梦》倒背如流;钱钟书也能任意抽出一段来,不假思索地背出来。正因为他们头脑中储存了大量的古今中外的文化知识,做起学问、写起文章来才能旁征博引,成为一代大家。

为了使学生学习经典诗文不枯燥,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我们学校分年级段进行了经典诗词诵读大赛。学校给各班发给经典诗词,熟读成诵后,各班先进行初赛,让每个学生都参与上台,然后选取优秀代表参加学校组织的复赛,分年级评选优秀个人奖和优秀集体奖,并设立“最佳普通话奖”、“最佳形象奖”、“最佳感情奖”等多种奖项,赛后,通过学校广播让“诵读明星”带领全校学生进行形式多样的诵读。实践证明,多种形式的诵读可以大大激发学生的兴趣,学生在诵读中感受祖国语言文字的意境美、韵律美,从而亲近母语,敬仰中华悠久文化,受到美的熏陶。

(2)经典收集、借助佳节

我们国家有五千年的悠久历史,传统文化博大精深,春节、元宵、端午、中秋、清明、重阳都是中国人的传统佳节。为庆祝传统佳节,可发动学生收集有关的经典作品,或摘抄、或上台交流、或办手抄报。我校在清明前夕布置学生利用各种手段收集清明节的资料,在周五的班会活动中,学生集体收听完“清明的来历”广播故事会后,又分班进行活动展示,学校还组织清明追思活动,每班选取部分优秀学生赴长沙烈士公园扫墓,活动后,还开展了主题征文活动。在活动中,学生既了解我国传统佳节的来历、风俗习惯,又积累了经典文化。

(3)经典竞赛、鼓励运用

竞赛是常见的活动形式,在竞赛中,由于有了比赛的紧张性和取胜的动力,学生会调动自己全部的注意力,集中精力搜寻记忆库,将储存在脑海中的经典内容释放出来。我利用学生好胜心强的特点,开展了“比谁记得牢”、“比谁讲得好”、“比谁读得多”、“比谁收获大”等竞赛活动,以“比”促“读”。还通过记读书笔记、读书汇报等竞赛提高学生经典诵读的质量。

(4)经典演绎、载歌载舞

在一些主体性的活动中,经典与艺术形式相结合,造出了令人耳目一新的生动的新节目,提高了学生学习经典的兴趣。在娄底市举行的文艺汇演中,学校的节目就是歌表演《春晓》。经过新谱曲后的经典内容,在学生的心目中,此时变得活泼灵动,当台上小演员一边声情并茂地朗诵,一边用优美的舞姿展示经典所蕴含的韵味时,台下的观众也一起摇头晃脑地跟着诵读,“春眠不觉晓,处处闻啼鸟……”台上台下已浑然一体,共同沉浸在经典所创设的意境之中。

参考文献:

[1]朱永新.新教育之梦[M].北京:人民教育出版社,2002.

[2]王素沂.小学语文教学中学生学习兴趣的培养(J).安徽文学,2007,(12):113

猜你喜欢

经典诵读兴趣小学
小学语文教学中的经典诵读教学实践与思考
经典诵读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实施及其研究
让伏羲教育的阳光沐浴着孩子们健康成长
唤醒、发掘、传达
智力因素在语文教学中的作用研究
试论培养学生的问题意识
体育教学中准备活动的作用与类型研究
生本教育理念下的美术教学研究
注重简约化给数学课堂减负的探讨
基于新课标的语文阅读教学策略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