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李培根:创新创业需要“静的力量”

2017-01-17刘红伟

科技创新与品牌 2016年12期
关键词:培根功利马斯克

刘红伟

2016年10月13~15日,第二届中国“互联网+”大学生创新创业大赛总决赛在华中科技大学举行。大赛以“拥抱‘互联网+时代 共筑创新创业梦想”为主题,旨在深化高等教育综合改革,激发大学生的创造力,培养造就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生力军,推动赛事成果转化和产学研用紧密结合,促进“互联网+”新业态形成,服务经济提质增效升级;以创新引领创业、创业带动就业,推动高校毕业生更高质量创业就业。

大赛活动之一的“‘互联网+产学合作协同育人报告会” 同期举行,多位企业家、领军人物应邀参会,分享产业发展趋势、行业人才需求和产学合作育人经验,畅谈创新创业大势,给青年学子指点人生发展方向。

针对近几年来全国各地掀起的创新创业热潮,中国工程院院士、华中科技大学原校长李培根在题为《还需要一种力量——谈创新创业》的报告中指出,“创新创业轰轰烈烈的影响很大,但我们还需要一种力量——静的力量。需要静下来,想想我们为什么出发。”

报告伊始,李培根首先对我国当前大众创业、万众创新的热潮进行概述。

据他介绍,为进一步激发高校学生创新创业热情,国务院办公厅于今年5月印发《关于深化高等学校创新创业教育改革的实施意见》, 20余个省份出台鼓励大学生创业的改革方案,“一系列政策的出台对于创新创业教育的开展起了很大作用,其推进力量不容否认”。

李培根同时对这些轰轰烈烈背后的一些“怪相”表示出些许的担忧:在一些地方政府的推动下,众多学校一窝蜂地成立创新创业学院,并推出学分、保留学籍等计划或措施;不少学生的创新创业活动似乎还是在老师的框架中,老师围着学生转,学生被老师牵着走;一些学生把创新创业的视线聚焦在自己的“成功”目标上,如保研、出国、创业做老板……

“从热闹现象的背后,人们不难看到官员在意的政绩、教师应景的作为、学生功利的追求……这样一幅图景会不会把双创更多地变成了热闹,而无法带来中国创新创业质的变化?”李培根心中的疑问油然而生。

李培根坚信,在双创活动蓬勃开展之时,创新创业也好,创新创业教育也好,其实还需要一种力量——静的力量。

他同时强调,“这里讲的‘静是运动中的‘静,是在对人类社会重大问题的关切中,在风风火火的寻求中,在日以继夜的辛劳中,保持一份对于功利的‘静。”

“在山中,寂静涌起,以探测山岳自己的高度;在湖里,运动静止,以静观湖水自己的深度。”“不欲以静,天下将自定。” “技术为他在自然中开出的‘闲适,是他的‘超自然存在栖身的小屋……技术的最初使命就在于让人‘有空去‘成为他自己。”

李培根引经据典,阐释出“静”的内涵——不欲之欲、植根于存在的意义、“超自然存在”的“闲适”。他同时强调,社会责任、信仰、善其实都是一种静的力量。

“创新或创业活动需要某种来自人的动力,即人的欲望。”李培根表示,“很多人的创新创业更多地出于功利的目的,这也无可非议,而且得承认,基于功利欲望有时也能做出一些创新的事情,社会当然不应、也不会排斥那些创新。”

很多伟大的、超前的、颠覆性的、对人类社会有重大影响的创新活动主要靠什么样的欲望去支撑呢?

或者说,什么样的欲望更能导致伟大的创新?

李培根一连抛出两个问题。

“这恰恰是创新创业教育需要关心的问题。”他同时给出自己对上述问题的关切。

他举例说,埃隆·马斯克创办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SpaceX),从事火箭回收工作。期间,马斯克历经多次失败,终于在2015年12月21日这一天发射“猎鹰9”火箭并成功回收。

“连美国国家航空航天局(NASA)都未能做到的事情,他做到了。在众人看来,他的举动是疯狂的。如果出于功利目的,他不会做那样的事。他创办美国太空探索技术公司,绝非因为投资回报率高,而是认为那件事对于人类的未来深有裨益。”李培根对马斯克的行为惊叹不已。

“马斯克干事风风火火、轰轰烈烈,但支撑他有如此气魄的,恐怕还有内心中静的力量,也就是一种特别的欲望——不欲之欲。”李培根认为,“不欲之欲是需要信仰支撑的。不基于信仰,人很容易成为事业的工具。正是这种欲望使他将世界甩在身后。”

“能给人以尊严的只有这样的职业,在从事这种职业时我们不是作为奴隶般的工具,而是在自己的领域内独立地进行创造……”李培根借用马克思在《青年在选择职业时的考虑》中的话语,不禁发问:中国的双创教育难道不应该引导学生把创新创业活动升华到我们所推崇的信仰的层次?

李培根还以谷歌公司执着于善的事迹为例,揭示“不欲之欲其实是一种善”的真谛。

据他所述,谷歌公司的创始人2004年曾有过一段所谓“不作恶宣言”的言论,其中提到“不要作恶。我们坚信,作为一个为世界做好事的公司,从长远来看,我们会得到更好的回馈——即使我们要放弃一些短期收益”。

“在创新创业过程中,时而静下来,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关注人的生存质量的改善,那种创新创业一定有更高的境界。”李培根分享了他对创新创业应达到怎样一种境界的思考。

正如西班牙学者敖德嘉·加塞特所述,“与其他‘被造物相比,人得在生存中创造他的存在。”李培根认为,生存对人而言就是“使那些尚未存在的东西(即‘他自己)存在”的努力。

几年前,哥伦比亚大学建筑系的两名女生安德烈娅·斯雷什塔和安娜·斯托克参与了海地7级大地震救灾工作。她们看到,一旦供电系统瘫痪,天一黑救援工作就要被迫停止。于是,她们利用太阳能和发光二极管设计出了一款充气式太阳能户外应急灯,目前这一灯具已被广地泛应用于联合国及70多个国家的公益项目及灾难救援行动。

“她们的创新源于她们对人类某种生存困境的关注,这样的创新显然深深地植根于存在的意义。” 李培根以此为例,进一步阐明“植根于存在”的丰富内涵。

“在那种境况下生命的脆弱、救援的艰难给她们极大的震撼,于是她们觉得该为社会做点什么。”李培根表示,类似于这种境界的创新,相比而言,在中国学生中还是少了一些。

“我们是否应该引导教师、学生在创新创业教育过程中更多地追问人的存在的意义?”李培根再次发问。

“我国的创新创业教育少了一点‘闲适的氛围。让思想放飞,才会有奔涌迸发的创新。”李培根表示,“闲适”需要自由的空气,那是思想不受禁锢的、未被圈养的环境;自由的空气不会表现出对权威、权力的盲从;自由的空气也容易滋生批判性思维。

他同时强调,这里所说的“闲适”是一种“超自然存在”的“闲适”。正是因为有一份“闲适”,人才能抵达思考“超自然存在”“超世界”存在的境界,才能做出伟大的创新。

李培根认为,伟大的创意往往就诞生在无拘无束的“闲适”里。“闲适”使人有可能去想象居前的、虚拟的需求,使人的思维不至于囿于常规的模式,使一些人有可能敢于做大事。

据他介绍,“闲适”使无拘无束的克里斯·安德森提出有悖常识的、被认为是对传统“二八定律”彻底叛逆的“长尾理论”。通常,厂商关注的是少数VIP客户,“无暇”顾及大多数普通消费者。而安德森告诉人们,网络时代使关注成本大大降低——“尾部”的普通消费者一样值得关注。

美国莫哈韦小镇上聚集着一帮太空迷,为火星移民做准备,小镇就逐渐形成了太空飞船的产业链条。对于那些太空迷而言,“能不能做成还不知道,但不做,成功的机会是零,他们就去做了。”

“这就是美国式创新的一个重要特点——‘百无禁忌地想,并且踏踏实实地干。”李培根认为,“一些人7年、10年时间就‘撂在一件事情里,甚至根本挣不到钱。没有对名和利的淡泊,他们不会有那份“闲适”去做在很多人看起来那么不靠谱的事情。”

“‘闲适使乔布斯在没有市场需求的情况下决定做智能手机,使马斯克在人类还没意识到有必要去火星生存的情况下决策他的太空计划,使中村修二把喜欢的事当作工作来做……”

李培根为“闲适”这一创新创业氛围“鼓与呼”。

“当然,绝不是要求众多的搞创新创业者都能像那些创新创业奇才那样,毕竟,那样的人是少数。”这时他突然话锋一转,大声说道:“这绝不能成为把创新创业教育置于功利环境与氛围中的理由。”

“处于高境界和层次的教育,虽然培养出的理想人才永远是少数,但至少形成一个向上看的氛围,那是社会的希望。”李培根表示,如果创新创业教育处于低下的境界和层次,不仅难以培养出敢做大事的、能做出原始颠覆和引领性创新的人才,而且形成向下看的氛围,导致技术精英层世风日下。

“我们的学校是不是有责任去营造某种教育的氛围,使得在我们的土壤上也能滋生那样的创新奇才?”

“在当前的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中,高校的管理者和教师们是否也需要多一份静,想想我们为什么而出发?”

李培根的发问再次引发参会人员深思。

“我们需要审视,该怎样引导大学生们的创新创业欲望,高校的管理者们又是从什么样的欲望出发(但愿不是政绩的欲望)推进创新创业教育活动。”李培根一语道出自己心中关于未来创新创业教育的困惑。

他同时希望,创新创业要解决实际问题,创新创业教育活动不要陷入实用主义、工具主义。

“教育者真正具有静的力量,一定很容易传递给学生,一定能产生良好的创新创业教育的氛围。”李培根最后表示,“在创新创业过程中,学生们如果拥有静的力量,一定更容易探测自己事业的高度,更容易静观自己人生的深度。”

猜你喜欢

培根功利马斯克
马斯克打脸简史
蔬果们的七七八八
梅耶·马斯克的“育儿经”
新高考改革选科制下功利取向分析
从古典到功利:“公民美德”的立法化拯救
马斯克预计“猎鹰”9可在12月复飞
只因他是马斯克
开封后的培根该如何保存?
百货们的囧事
高校频繁改名既浮躁又功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