立足校本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与实施
2017-01-17杨春芳孙喜琴
杨春芳+孙喜琴
自2001年秋季进入实验探索阶段,为了进一步推进全市区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常态实施,2016年苏州召开两次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实施推进会。但由于师生的课程认知、活动资源开发、活动方法运用、课程保障机制、课程主体参与度六个维度上存在不同程度的差异,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开发与实施效果仍不理想。
一、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从课程体系看,国家课程、地方课程、校本课程形成一个三级管理体系,校本课程开发的目的是实现对国家、地方课程的补充和延伸,使课程形成一个纵向结构,让课程内容充满活力。其中校本课程是学校基于办学理念和学校特色独自开发设计的课程,目标是满足学生实际发展的多样性和个性化发展需要,形成和体现学校的办学特色。
可见,校本课程与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属于不同分类,是相对独立的。然而,独立并非对立,两者之间恰恰是相互交叉、相互包含的关系。因此,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的过程中,可以基于校本课程,结合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理念、技术和形式,开发出具有综合性、实践性、活动性的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
二、立足校本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开发
(一)基于自然情境,设计“韵味水乡芡实文化”长线活动。
文萃小学位于大运河畔群力村,这里素来以“鸡头米专业村”闻名,在自然情境中,学生能够看到爸爸妈妈、爷爷奶奶为这个小东西付出难以想象的辛劳,也世代受着这土地的滋养,但从未真正了解过它的生长过程,它的营养价值,它所蕴含的更丰富的文化积淀……
自然环境为学生开展综合实践活动创造了充分的条件,这些自然课程资源大大丰富了学校综合实践活动的课程内容。
(二)基于社会情境,设计“里约奥运与校园”中长线活动。
溯源运河古今,行知圆融精神,当今世界形势瞬息万变,信息高速发展,学生的生活空间大大扩展。综合实践活动问题源于生活的需要,在二十一世纪的今天,更需要与时俱进,与国际接轨。国际热点问题,也是蕴藏着的极为丰富的课程资源。
三、创新教学模式,实施探究学习
校本课程的实施从学生的兴趣、需要,情感和个性特长出发,为学生设计丰富多彩的教育内容。学生通过亲自体验、实践活动、自主学习,合作交流,自我调适,会大大提高他们的个性化学习能力,促进他们创新品格的形成。
在综合实践活动中,为了真正实现探究式学习方式,我们把活动的整个研究过程大致分为:选题指导、方案制订、实施阶段、汇报交流和成果分享五个阶段。
(一)选题指导。
问题即课题。综合实践活动实施探究式学习的主要途径是,解决孩子们现实面临的问题及喜欢而且能实施的小课题进行研究。在选题过程中,主要运用思维导图、六顶思维帽、5W提问法等方法,将学生思维可视化,帮助学生觉察自己的思维方式,并掌握解决问题的常态思维模式。例如在生活中体验观察到的身边事物,发现存在问题,那么哪些可以改进,哪些需要重置。这些问题是学生最好的研究课题。在制作运河文化展板时,形成清晰的板块成了最大的问题,学生在老师的引导下,开始搜集精美的板报,学习布局知识,最后开展“运河板报制作小达人”的活动。
(二)方案制订。
良好的开端是成功的一半。无论是长线活动还是短信活动,确定了主题,紧接着就是制订计划,形成方案,才能进一步对主题进行研究和跟进。研究的前提是进行自己的构思、设计,并根据实际知识、能力设计可行性较高的活动实施计划。
(三)实施过程。
综合实践活动的开展,较多情况均以小组形式体现,活动的有效开展就对小组分工与合作有一定的要求,用集体的智慧是活动顺利开展的关键。例如常见的采访、调查、实验等综合实践活动,就更需要集体的力量来实现。
在实施过程中,建议教师和学生能走出教室、走出校门,走向自然,去探索,去发现,去探究运河周边的生活资源。山塘街的小吃、丝绸、手工艺等,都成了孩子们探究的对象;在与大自然的亲密接触中,孩子们接受大自然的洗礼,领略大自然的魅力,感悟人与自然的和谐。学校还与“运河博物馆”“昆曲、评弹博物馆”等校外综合实践活动基地携手,为学生校外实践教育创造有效的载体,其活动的深度和广度都得到适度的延伸。
(四)汇报交流及成果展示。
综合实践活动的实施过程最特别也是最重要的环节是汇报交流及成果展示,每次活动进行一个阶段,各个小组根据自己的研究实际情况,分享过程中的成长与不足。通过交流和评价,沉淀经验,分享收获;也在过程中发现新的问题,再由集体的智慧进行修改完善。
(五)评价体系
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集中体现了新的课程管理和发展制度,具有综合性、实践性、开放性、生成性、自主性等特点。它按照小课题研究的流程实施,解决生活中的实际问题,并以“生生评价”、“师生评价”、“教师评价”、“家长评价”等多角度及过程性评价、形成性评价、档案袋评价、七色花三好学生评价等多元评价体系,始终致力发展学生的探究能力、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