程玉杨的《神·人》《永恒》和《返》
2017-01-17
第一眼看到这些作品的时候,有种说不出的惊愕与震撼的感受。这种感受不止于画面彩色的视觉冲击了,更源于拍摄内容的角度与素材,先是眼前一亮,然后深深的吸引,最后爱上。
我们时常思索,当从件艺术作品回溯到观者的眼睛,再由眼睛回溯到凝視背后的态度时,要解读或者仅是出于审美意图来看件作品并给出断点似的评价是否可能。评价来自于史观、眼观、心观:牵涉到作品的构图、色彩、技艺、意图……的确,有些观念我们可以随意地构成或者放弃,在这方面,我们的心灵是主动的,有驾驭自己思想的能力,但我们无法控制自己的感觉。这就是为什么人们不会在平淡无奇的作品面前作片刻停留,却在有些作品前屏气凝神。
《神·人》系列创作中,有个对关系的思考,即对人与神、神与自然。佛像曾经作为人们多年信念的输出者及精神的支持者存在,而今多尊佛像倒塌于狼藉的瓦砾之上,那一刻作为物质的存在的佛像已脱离了原本的完整,并同遭受灾难的人类一样在自然的造化面前显得如此无力。透过有些佛像幸存的头部或面部,可感受气度、威仪与微笑在身体支离破碎之后的不动声色,这是另一种不对抗的力量。这样一种画面构成看似只是一个不掺杂个人观点的直接拍摄,一方面做到了不将所要传达的基本信息生硬阻隔,另一方面又极大拉伸了画面张力,思考在其间自然形成。该系列的呈现的确完成了他从纪实到创作的首次转身,当由日后的作品中看到其对自己精神世界作出的积极探索,以及对“多重关系”这一思考作出更加多元的表达时,应当确认《神·人》成为程玉杨艺术创作道路起点的这一事实。
有些时候我们不得不承认单张照片确实无法替人作思想辨证上的举例,这取决于影像的局限性,其中就包括单张照片所呈现的事物那一目了然的意义。《返》系列使用8x10寸多点聚焦、相纸直接拍摄负相拼接完成,由多帧各自独立、构图严谨的原始图像组合成一件完整作品,于每帧小图之间使用四周的未曝光白边来阻隔观者的视线,营造出梦幻与现实相互交替的独特氛围。这为创作者对事物多重意义的思考创造了充分的表述空间,同时巧妙解决了局部与整体的空间关系,单张照片的局限性随之被打破。那些所有暗部都在发光的画面呈现了个阴阳颠倒的世界,给观者从色彩或影像的反方向观看世界提供了可能。这样的组合在彻底颠覆对传统摄影作品视觉模式的同时,负相所带来的陌生感也不可避免地将作品与观者之间的审美距离拉开了。这种反传统作业方式可以视为程在专注探索其精神世界和对事物的思考方式时,借由摄影的光学和化学特性而开辟出来的一条路径,使其话语空间在影像领域内得到了尽可能扩充。
在我个人看来,自由与否并非来自于我们的观念,而是来自于“观念存在的地方”。《永恒》之所以具备获得这种自由所要求的一些基本要素,不可忽略的重要一点是他所使用的摄影器材及包含一连串未知的创作过程。《永恒》的表现方式沿袭了《返》的负片直接成相,全部作品为1/1孤版。这个摄影领域的新鲜模式对创作过程提出了更为苛刻的要求,除了创作前期缜密的思考,并为之找到最接近镜头语言的自然场景之外,当那架自制的2米×2米超大相机架上拍摄地时,至关重要的环节才刚刚开始,对于构图的把握与有几十年的绘画功底的程玉杨来说并非最大障碍,只有魔术般随时变幻的自然光线才是最不可控的神秘之物。光影的游戏从来没有公式可循,其神奇之处就在于你的大脑中不可能为它过去的任何一分钟储备精准记忆。而后拍摄过的底片等待进入暗房,并在那里历经30余道工序的二次创作……在这一连串未知之后、每帧图像理想呈现之前的阶段,皆可视为创作者“观念存在的地方”。
美学作品更高的境界则是给观者以思考的空间,而不是第一眼看过就过。程的作品便是想象空间充足的代表,幅作品让观者有停留、端详、研究、思考的过程,更有甚者会读懂拍者的思想活动和内心世界。留些空间给观者自己,体会这些引人深思的美学世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