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火”中的里院,无法让人心静

2017-01-17

青岛画报·新青岛 2017年3期
关键词:平民历史

2007年,西镇启动涉及约5400户居民、209个单位,33.6万平方米房屋面积的折迁工程,观城路以南、汶上路以北、寿张路以西,嘉祥路以东的大片历史建筑退出城市舞台,这里面既包括了像四院、五院类的平民大院,也包涵了相当数量的里院建筑。

对5400户居民而言,即将改变的不仅仅是物理的居住环境,还有生活习惯、社交方式和情感样式。于风亮和张泉凭借多年的摄影判断,为四十多个家庭完成了极具纪念意义的拍摄。

为了显现拍摄对象时间性的情感链接,他们还特别约请被摄者“祭”出当时的心爱之物。于是,从一张照片、一条狗,到一件航模,乃至一辆轻便摩托车,均有了戏剧性的呈现,大家被定格在临近抹却的或生活或工作的现实“舞台”上。

此后,十年里的风雨寂静,各有所归。当于风亮和张泉决定要在东平路37号里院遗址中重温这些影像记忆时,就有了“十年·里院之光”这样一场展览。其作为“行为摄影展”的命名,一方面源于拍摄时所采取的“编导”式介入方法;另一面则源于展览本身的事件属性——展品陈列的历史现场化,相关联的音乐、散啤酒会、棋牌等活动都呈现出“行动”意味。弥散其间,更重要的还有当年被拍摄者“重返”的可能与效果。

被拍摄者的“重返”既会显现时间的容量和重量,又会勾连出记忆,唤醒习惯、情感和社交方式的知觉,由此可以实现共通的对内心和精神世界的探询。因之,摄影和展览本身,即可以驶向“关怀”意义的目的地。而这“关怀”的指向,则应是内心的变动。

粘连在老年居民日常感受上的情感与心理,曾发生过什么?对十年前时值青壮年的镇人而言,搬迁催化了怎样的改变?对那些曾经的芊芊少年,老里院里的生存仅仅是记忆,还是无法抹掉的人生胎记?这些“变动”的潜在,和展览对意义的刻意寻找,使得展览本身有了温度。

如果说现场展是历史、情感和记忆的温暖呈现,那么,以《火》为名的学术展,则试图开启另一份辨识和思考。它要辨识的是:西镇里院在城市历史文化进程中的特质。它要思考的是:历史街区的消失将有可能给西镇的民生带来怎样的指向?

历史的“深度”

与火车道东端的德国风情和花园洋房不同,台西镇从1901年作为第二个劳工居住区规划诞生,到1963年台西区区划消失,一直是青岛平民的汇集之地。源自在城市早期生发过程中繁杂的乡村移民聚居,台西镇曾滋生出许多个富有底层意味的传奇地名,比如“挪庄”“脏土沟”“菠菜地”“上下马虎窝”“西大森”“西广场”等等。

服务于工商业者、产业工人、公职人员的里院,在费县路两侧、西藏路以东、东平路以南渐次规模化,这些里院“房间较宽大、环境较整洁”被写在了1930年青岛市社会局的《调查杂院情形》中。应该看到,包含了大鲍岛、海关后、聊城路、小鲍岛、台西镇的里院片区在青岛核心城区渐次形成的层次。大鲍岛是华人商业社会的生发地;聊城路是日据时代日侨的商业中心,辐射出广阔的、卫生设施更好的和式里院群,

直延绵到小鲍岛;海关后,密集着贩夫走卒,生活环境相对恶劣。商业形态相对较弱、居住功能更为强大的台西镇,则看起来更像是一个平民社会的半岛。更少的迁居变动,使得它的市民活力和自足感极强。若无其事的街道生活,守土意识和以西镇人自居的情态,较之于其他里院街区更趋明显。

所以说,在2007年改造平民院落的同时,保留更广阔的以里院为形态的市民街区,本应是存留青岛市民社会生态的最好可能。无奈,历史容不得假设。

思考的角度

1936年,占地5290平方米的西镇公园在原“菠菜地”上兴建,是基于一份120人的联名提案。这种Square式的花园社区构想,本可以为台西镇的发展留下一个可以回味借鉴的注脚。可惜,它在二次日据中被强征,变成了宿舍和仓库。

2007年被彻底改变的西镇,也使得大鲍岛成为青岛里院最后的根据地。西镇所存留的东平路部分院落已成为难得的遗物。但十年前所做的“提升內涵,引进城市博物馆、酒吧、文化沙龙等项目,打造富有青岛城市特色的休闲旅游新景点”承诺,在十年后,也没有兑现。濒临后海的几个院子,已然“拆”字明悬。

民生改善,永远都是该做的好事。但科学地提升居民区域规划的价值,也是该深入思考的事。1930年代,平民院的改造,本质上是廉租房建设。随着时代的推进,对此做有效淘汰,是时代的进步。

有必要认清的是,尽管西镇改造后的社区面貌有了新的飞升,但必须看到,因为公共职能的抽空和社区的老龄化,充满高楼大厦的“新西镇”,也在缓慢驶向一个新的廉租房社区,如果不作及时的社区发展筹划与调整,这种现象会伴随着建筑和公共设施的老化,在多年以后进一步加剧。

因此,有效地保留和利用历史文化遗产,适时地完善整个区域的产业规划,或应成为一份新的迫切。仅存的里院街道,和有待深掘的市立中学、德华高等专科学堂、胶济铁路等历史资源和现实资源,都也是恢复区域社会公共职能、重现文化、教育、旅游活力的一些可能,而更加充分的花园街区布局建设和更为长远的民生改善,才是西镇人更宏大的福祉。以之为表达,微弱的“里院之光”或许才会更多几分光亮,更增几分“关怀”的深沉。

历史从来都是无可逆转。1932年,“脏土沟”的两场大火,使得它后来被改造为“第四平民住所”;而没有火焰的两场里院展览,也期待着,能以自己一点微末的《火》色,为未来的台西镇,吁请更多的希望和可能。

祝福西镇,祝福里院,也祝福曾在里院中生存、又搬出了里院的人们。

猜你喜欢

平民历史
乌克兰战火未息,平民在帮助平民
如何理解陶渊明的平民品格
非富即贵? 平民也很爽 10款5000元以内AV放大器简析
新历史
平民领袖
盯紧!这些将是5年内最赚钱的平民职业
历史上的6月
历史上的九月
历史上的八个月
历史上的5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