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古文字看先民的原始思维
2017-01-17陈汝敏
秦 琴,陈汝敏
从古文字看先民的原始思维
秦 琴,陈汝敏
从中国古文字的产生和发展来分析先民的原始思维,能够反映出当时人们的认识水平。这些日常思维习惯具有经验性、形象性、民族性的特征。通过对造字思维、象形思维、易学思维的研究能够更好的理解中国传统文化的博大精深,能够更好的指导书法实践,也有利于更好的进行书法创作,推动中国书法文化不断向前发展。
古文字;造字思维;象形思维;易学思维
古文字是中国传统文化的主要组成部分,它有着历史价值、考古价值、文化价值,也是研究原始思维的主要依据。我国成熟的文字最早见于商代甲骨刻辞和青铜器题铭上。但是中国的古文字具体产生于何时,目前还不能确认。早在新石器时代母系社会先民们发明的简单的记事刻画符号就可以认作是古文字的滥觞。从古文字我们可以推测出原始人的一些造字思维。本文从“远取诸物,进取诸身”古文字入手来看先民的原始思维。
一、造字思维
原始社会生产力水平比较低下,人类的生活也比较简单,与外界接触的也比较少,神话传说和原始崇拜就成了他们精神生活的主要组成部分之一。中国文字的出现与它们也是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神话传说
神话传说多是与他们息息相关的一些事包括宇宙的形成、人的由来、文明的创造以及鬼神的产生等。在全球有个共同的神话传说那便是“洪水神话”,这在我国古代的许多文献中都有记载,《尚书·尧典》载:帝曰:“咨!四岳:汤汤洪水方割,汤汤怀山蘘陵,浩浩滔天。下民其咨,有能裨义?”金曰:“于,鯤哉!”九载绩用弗成。[1]319东方的希腊、犹太、伊朗、印度、叙利亚、巴比伦等等各民族,以及西方的印第安人,也均有关于洪水的传说。而这些洪水传说与古文字的产生也是有渊源的。有学者认为:“文字的产生,即文明史的开端,正逢神话思维向哲学思维过度之际,所以在汉字的形体结构中保存了大量的神话思维的表象及分类编码规则。”[2]3从《说文解字》中,可以查到“洪”字:“水也,从水,共声。”我们看到洪水神话与“洪”字取向心理是相同的。“共”字不仅表声还表意义。大体可以归纳为四种:有大的意思,所以称大水为“洪”;据记载“共地”曾经发生水患,原始人有以部分代替全体的思维方法;有“同”之义,是历史的认同;洪水已经不是一隅一国的问题,“共”已经概括了世界性的集体的心理。我们由“洪”字可以推而广之。
由于洪水灾难的到来给先民们的心理造成一些影响,或“恨”、或“忧”、或“惧”、或“痛”、或“乱”、或“烦”,因此也是这些字出现的客观条件之一。“灾”字,在甲骨文中像洪水横流泛滥之形。《说文解字》中也做“害”来解释。加之先民们多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在日常生活中对水的观察就会很细致,心理变化也就会十分丰富。在古文字与神话思维之间,姚淦铭曾经归纳出这些联系:“一个字往往是一个原始表象;在字的结构中往往潜透着原始思维;在字的字义指伪中往往潜存着字的原型;在字义的引申中往往存在着原逻辑;在字义的转移中往往存在着原逻辑;一个字的原始表象又处在某一个系统的编码中;在整个汉字的系统与神话思维有着复杂而密切的联系。[2]3
由此可见神话传说在原始社会对先民的造字产生的影响之深。
(二)原始崇拜
原始人的生活中不仅仅有着神话传说,而且随着思维的发展,逐渐对人类和自己的来源产生疑问和强烈的好奇心,在探寻本氏族源流时,与某动物或诸物发生各种各样的机缘巧合,认为本氏族“一切成员都起源于某种动物或其他物体或现象,并把他们当作自己的祖先而加以崇拜,由此便产生了自然崇拜,图腾崇拜,或鬼神崇拜等等。[1]190在这些原始的崇拜中也会创造出自己所崇拜的字。
早在新石器时代先民就产生了太阳神的观念和太阳崇拜。一些遗址出土的彩陶中出现太阳图案的纹饰正反映了这种自然崇拜。如“太阳纹陶片”。因为太阳不仅能使农作物长势良好,果实累累,给他们带来快乐和粮食,而且还能把农作物晒死,颗粒无收,给他们带来悲伤和饥饿。先民认为太阳神能主宰一切因此对其加以崇拜,祈求它给人们带来丰收和温暖。并在古文字中也留有关于太阳崇拜的构字。如“皇”字,从日,有光。像日光放射之形。中国的至尊的称号也称“皇”,其实与皇的本义是一样的。是先民对这种崇拜的引申。 再如“晋”字,从“矢”,“矢”表示进,双“矢”可以看出万物不仅“进”,而且表示“进”的速度。它的构字也与“太阳崇拜”有关。
先民们对自然崇拜的领域内容是很丰富的,花鸟鱼虫、日月星辰、风神雷电等等。单就甲骨文中“风”字的写法就有四种,对东西南北风的崇拜有了四方之风的神名,字也各异。殷人的风神形象即为“凤鸟”,根据大鸟的形象创出“凤”字。何星亮在《中国图腾文化》中说:“在原始时代,中国辽阔的大地上居住着众多的氏族部落,每个氏族部落都信奉一个或两个以上的图腾,为了相互区别,他们分别在宗教的所有地或所有物上描绘或雕刻自己的图腾形象。这样,他们便创造了自己图腾和氏族的最早的象形文字。[3]123于是出现了羊、熊、虎、鱼、鸟、龙等字。这些图腾的象形字是文字萌芽时期最基本、最古老的文字。后来在这些字的基础上又滋生大量的同根字或同类字。郭沫若也说:凡图形文字之作鸟兽虫鱼之形者,必系古代氏族之图腾或其孑遗。其非鸟兽虫鱼之形者,乃图腾之转变,盖已经有相当之文化而脱去原畛域者之族徽也。[3]123
我们中华民族共同崇拜的图腾便是龙,它是我们民族精神的象征,龙文化对中国社会产生了深远的影响。在甲骨文和金文中“龙”字的写法就特别的繁多。据有关学者统计,“龙”字的形体在金文中多达70多种。造字如此之多就说明了我国祖先对“龙”的崇拜。在古文字中对其他图腾动物的写法比较统一,但“龙”表现出差异性与不确定性。这种现象的出现也与先民的原始思维有着密切的关系。
二、象形思维
中国文字的本源是“象形”,先民们最初多居住在依山傍水的地方,他们的视觉,听觉,知觉所得到的也大多是日月星辰、山川河流、花鸟虫鱼等,故他们所造的文字多是取法于这些动态与静态之物。象形的基础是“观物取象”。
(一)近取诸身
许慎云: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也,仰则观象于天,俯则观法于地,观鸟兽之文,与天地之宜,近取诸身,远取诸物,于是始作八卦,以通神明之德,以类万物之情。[4]2从而揭示了汉字是对“近取诸身,远取诸物”的象形。先民们的“近取诸身”主要是通过自己的身体器官,视觉,听觉,知觉而创出的字和记录的事。
我们从原始的彩陶纹饰上和青铜饕餮上兽面狰狞的眼睛,就已经看出先民们对眼睛的刻画。如下图所示的鱼的眼睛,人的眼睛,鸟的眼睛都是不同的,但又各具特色,这对后来演化成最古老的文字具有重要的影响。再如甲骨文中的“目”“见”对眼睛的刻画是非常的深刻与传神。“瞪”字的书写更是双目的构型。
原始的“手”“足”字的描写也是象形思维中“近取诸身”的见证。古人用三只手表示五指。下图的“友”字是以一只手加上对方的一只手,用“双手”表示相互帮助。“斗”字像两个人用手格斗的样子。“受”字,字形中有两只手分别置一物的两旁,表示一个人执盘子授予他人,故有另一只手承受之。“丞”字,则像用双手通过其“拉”、“拖”、“提”等动作将一人从洞穴、陷阱等险境中解救出来。下图的“足”字更像我们的脚的形状。“走”字,上半部分作两手上下摆动的样子,下半部分作止,表示动作。两相比较则手的动作更加复杂与多样,脚的动作不如手的动作灵活。
原始人在“近取诸身”造字时也关心自身的生殖和繁衍,如“孕”字《甲骨文编》解:“像怀妊之形。”——大腹便便,腹中怀有胎儿之形。“育”字从女,像产字之形。我们在下图中也可以清晰的看出其中的特点。
(二)远取诸物
大自然是人们赖以生存的客观条件,我国的先民很早就注意到了对自然界的观察,用“观物取向”的思维来创造了古文字。《易传·系辞上》云:在天成象,在地成形。[5]40因此,对自然的观物取向可以分两大类:天象和地物。
就天象而论,先民对日月星辰的观察比较多。在古汉字的构形中大多与日月有关。金文中的“月”之具象概括了对太阳,星辰,山川的各式各样的望。如下图所示的“望”字像人举目之形,下或从土,像人立于高处远望,仰望,许慎注:“望,祭日月,星辰,山川也。”再如“夙”字,甲骨文中像人跪地捧月的意象。
我国的先民们也已经熟练的用透视法来造字。如“闲”字,《说文》中:“隙也,从门从月”。从其写法中可以看出月在门上,既可以看成是从门缝向外望见高悬的月亮,也可以看成是月亮透漏过门隙。“暮”字从草,木中作出深度透视,而太阳并没有遮没还是圆形日轮。“星”字也从草,从草木中透视满天繁星。“闲”字也是一样,都能给人一种诗情画意的意象。在殷墟甲骨文的记载中我们能看到许多古人对天象的真切记录,还涉及日月食等异常的现象记录。
就地物而言,山川水木等都是先民赖以生存的环境,通过象形思维也造出了古文字。如上图所示的“水”字,像流水的形状,像人在高于水平面的地方看流水。“永”字也是一样的道理。《说文》:“永,长也”。也像先民俯视所得。再如“田”字,《说文》:“田,陈也。树谷曰田,象四口,十,阡陌之制也。”“疆”字也是远取诸物所得。“周”字像田间阡陌经纬,且有种植之禾稼,散点密布。
三、易学思维
《周易》是我国传统文化中最主要、最古老的典籍之一。汉字与《周易》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
(一)古文字沟通易之象
许慎在《说文解字·序》的一开篇就直接说出了汉字与《周易》是相通的,从“古者庖牺氏之王天下”至“始作《易》八卦”就是最好的见证。
我们在对汉字的分析上与对卦爻的分析是相似的。在《易纬·乾坤凿度》中把天、地、火、水、风、雷、山、泽用卦象来表现。杨诚斋《易传》中云:“卦者,其名。画着非卦,乃伏羲初制文字。”[6]5近现代,刘师培认为:“乾坤坎离之卦形,即天地水火之字形。”[7]72早在西周时期就有了震卦符号。
《周易》以“象”为本,《系辞下》云:“《易》者象也,象也者,像也。”其象有四种:实象、假象、义象、用象。我们的汉字也是以象为根本的。“象”的哲学思维深渗在“六书”中,班固就曾经提出“象形”、“象事”、“象声”、“象意”来用来为六书取名,用“象”来表示汉字的性质。这与中国的古文字的象形思维也是分不开的。
(二)古文字沟通易之审美
古文字不仅在字形的现象上与易有关,在其审美上也具有易学思维。《周易》的易精神有三种:变易、不易、简易。我国的古文字也处处体现了这易的精神。古文字从最初彩陶上的图画文字到象形文字再到完整的甲骨文,金文,大篆,小篆等等是变易。在发展的过程中也是在不断的简化,追求一种古朴,简洁之美,这就是简易。索靖在《草书势》 中也说:“圣皇御世,随时之宜,仓颉既生,书契是为。科斗鸟篆,类物象形,睿哲变通,意巧滋生。损之隶草,以崇简易,百官毕修,事业并丽。”[8]19它在简化的过程中也没有像其他的古文字那样拼音化谓之不易。
《周易》又讲究阴阳互动的审美。古文字也一样,它讲究虚实相间,动静有致的和谐之美。对于线条的要求,讲究骨肉丰满。苏轼曾经说:书必有神、气、骨、肉、血。五者缺一不能成书也。[8]313这也可以看出其审美思想与《周易》也有关。如果将“骨”、“肉”看做《周易》中的“阴”,“阳”,那么阳为古为主,阴为肉为辅。这便是阴阳相合的表现。在结体的表现上,也讲究阴阳、虚实的和谐之美。那些古文字在造字时也讲究变化之美,也就是阴与阳,柔与刚,虚与实之间的组合,其中包含着变的审美。
四、结语
古文字作为最古老的文化之一,它没有像其他国家的文字那样拼音化,或者像古埃及的圣书体或者两河流域的楔形文字那样消失,而是作为我国灿烂的文化一直被保留至今,它凝聚着我国先民的思维,它体现出的造字思维,象形思维,以及意象思维都对我们产生深远的影响。今天的我们在进行书法临摹时如果立足于古人的思维,就能体会出古文字之美,也更能写出接近原貌的作品。
[1]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起源[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文献出版社,2007:190-319.
[2] 姚淦铭.汉字心理学[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2001:3.
[3] 刘志基.汉字体态论[M].桂林:广西教育出版社,1999:123.
[4] 许慎.说文解字·序[A].历代书法论文选续编[C].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2007:2.
[5] 岳山岳.六书与中国传统文化[M].上海:上海三联书店出版社,2008:40.
[6] 胡怀琛.八卦为上古数目字说[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5.
[7] 陈道生.重论八卦的起源[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1987:72.
[8] 黄简.历代书法论文选[M].上海:上海书画出版社,1997:19-313.
责任编辑:李应青
H123;K892.1
A
1673-1794(2016)06-0059-04
秦琴,宿州学院美术与设计学院教师,硕士,研究方向:书法艺术(安徽 宿州 234000);陈汝敏,潍坊工程职业学院(山东 潍坊 262500)。
安徽省高校人文社科后期重点项目(SK2015A572)
2016-07-11