技术观念的培训
——工程基础与设计专业课程互渗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2017-01-17王智勇
李 洋,李 琦,王智勇
(1.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2.四川理工学院 美术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博士论坛】
技术观念的培训
——工程基础与设计专业课程互渗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
李 洋1,李 琦1,王智勇2
(1.重庆工商大学 艺术学院,重庆 400067; 2.四川理工学院 美术学院,四川 自贡 643000)
设计观念的培养是现代设计教育的重要组成部分,观念的建立或转变会在很大程度上影响到设计实践及设计理论的建构。在现代设计产生与发展的背景下对设计教育的观念形成及其实践特征进行阐释,特别是以其中的技术运用观念为关注的中心,可以认清现代设计教育与科学、技术以及社会之间的互动关系及其深刻含义,同时也是以工程基础与设计专业课程互渗为基础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的基本要求。
现代设计;设计教育;技术观念
2011年,国务院学位委员会、教育部颁布了新的学科目录,艺术学成为与文学并列的一个学科门类;而原来的设计艺术学则称为设计学,专指实践类的设计学科(含工科),与艺术学理论并列成为一级学科,设计学的发展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机遇。与此同时,我国设计产业发展迅速,企业与政府层面对其都非常重视,设计已成为品牌竞争力的核心要素。特别是,《十八大报告》明确提出“实施创新驱动发展战略”,“设计也是第一生产力”,提高原始创新、集成创新和引进消化吸收再创新能力,高层次设计学人才成为我国产业升级和经济结构全面转型所急需的中坚力量,这就对当前的设计教育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设计教育界对于设计学科的认识也逐渐从争论走向达成共识。传统工科类院校对工业设计专业的认识主要持一种工程学的取向,对产品设计主要考虑功能、材料以及技术的可实现性等;而传统的艺术类院校则对工业设计专业主要持一种美学的取向,对产品设计主要考虑审美、文化以及消费者的体验等。经历了各种学术会议上的争论及学术刊物上观点的争鸣后,学界与业界逐渐达成了共识:工程技术是设计得以实现的基础,而艺术美学则是其灵魂,即“体”与“用”的关系。在实际的教学中,设计专业的课程安排逐步形成工程基础课程与设计专业课程互渗的构架体系,其基本目标之一就是培养学生在设计中合理应用技术的观念。
一、现代设计的形成
现代设计的发展与设计教育之间存在一种积极的互动关系:现代设计运动的每一次变迁和发展都有可能成为设计教育相应进展的根源,包括与设计相关的综合技能与设计观念的培养和训练。因此,要理解现代设计教育,可以首先对现代设计的发展进行考察,因为两者在历史维度中构成了一种明显的因果关系,特别是现代设计在技术观念的培养上对设计教育的影响。
从广义上说,作为工业革命的结果之一,现代设计于19世纪末20世纪初在欧洲兴起,与此同时欧洲的社会形态与时代精神也在经历着一个剧烈变迁——现代性[1]。这个“现代”的变革过程涉及到社会生活的许多方面,其中工业技术、社会制度、经济系统以及生活方式成为关注的焦点。在现代设计的发展初期,英国工艺美术运动抵制了社会工业化(技术的进步)对设计的影响,并在设计形式上固守着与“传统”的千丝万缕的联系。而现代主义设计却在欧洲其他国家得到了快速发展,欧洲大陆的设计思想家和设计师逐渐接受了工业技术的影响与机械化的生产方式,其结果是诸如德国工业同盟、荷兰风格派及俄国构成主义的陆续出现,这些运动和组织显示出现代设计的重要特征:工业化、功能主义和民主性,以及科学、技术与乌托邦精神。
二、现代设计教育的历史进程
现代设计由于在发展过程中受到技术革新、经济运行模式变革的影响,因此不可避免地表现出工业技术对设计逐渐强化的影响,并最终呈现了将技术运用到设计的新可能性——工业化的设计模式。这正是现代设计区别于传统手工艺术的显著特征。与此同时,形成了一种新的审美形式——机械美学,传统的“装饰”样式逐渐衰退。如果将“装饰”的含义理解为传统的“应用艺术”,那么至少从视觉形式上看,现代设计有一种去除传统艺术装饰的倾向,相反地又创造出一种全新的造型形式。在《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中,作者明确指出“用于公众的建筑和设计必须是功能性的”,“一把坐上去会不舒服却可以当作艺术品的椅子,只有应景的鉴赏家才会取其审美性而舍其实用性”[1]。设计标准与审美观念的转变迫切需要新的设计教育理念。
作为现代意义上的第一所设计教育学校,包豪斯学院在建立之初就承载着创建者的乌托邦幻想,从其名称的确立*包豪斯的德语名称Bauhaus与另一德语单词Bauhütten在构词法上有着密切的联系,而后者正是中世纪的“行会”一词,对此的阐释请参阅Jeannine Fiedler和Peter Feierabend主编的《Bauhaus》的序言。就可以看出格罗佩斯(Walter Gropius)所期望的中世纪行会反个人主义的工作方式与合作精神,这恰恰为大工业生产形式下的现代设计团队协作模式提供了教育准备[2]。为了避免艺术教育中过于浪漫化的倾向,包豪斯的教师们做出了取舍:取而代之的是标准化、科学技术和理性观念。在教学实践中对工业技术与设计的实用性的强调是包豪斯作为现代设计教育机构区别于以往的美术学校的主要特征之一,技术观念、标准化和功能主义最终代替了浪漫化教学。
将技术因素纳入设计教育与培训中是不可避免的,而且工业技术本身就是人精神上的合理化与行为上的规范化的体现。在新的设计教育模式中,单纯的艺术技艺培训被弱化,而设计与大工业生产的关系却得到强化。它们在包豪斯教员的教学理念与实践中展现出来:“纳吉在他的课程中改革原来的教学内容,消除依靠直觉的、冥思苦想的、神秘的东西。他教学生了解基本的技术与材料,要学生接受新技术与新手段,并理性地运用它们……设计形状简洁而实用的电灯和茶具。他不赞成用白银等贵重材料,要学生使用钢板。他要教育出一代新型设计师,让他们有能力为机器生产方式设计新的产品。”[3]
王受之先生对包豪斯在其改革中所呈现的设计教育特点给予了中肯的总结,在其中最为突出的几点包括合理应用科学技术、强调集体工作与设计的标准化、主张科学合理的工作方法以及用设计解决现代社会的实际问题[4]。正是包豪斯将设计教育建立在技术与理性的坚实基础之上,为工程基础与设计专业课程的互渗打下了最初的基石。
三、技术观念的培养
通过分析现代设计与设计教育发展的进程可以发现,现代设计教育不只是某项专门技艺的训练,更为关键的是设计观念的培训,因为它是引导设计者正确运用特定技术去解决特定问题的首要条件。
技术对工业设计的影响是显而易见的:一种特定的生产技术在特定时期决定着设计的形态及其审美形式,如“风格”或“样式”。同样,工业社会中的设计形态及其审美鉴赏也强烈地显示出现代科学与工业技术的反作用。因此,在工业设计专业的教学中,技术的因素而非传统的艺术技能将首先占有重要的位置,因为正是依靠现代科学和技术的帮助(而不是传统的艺术技艺),工业设计才成功地发挥了其在现代社会中的作用和功能。比如,对于安全和舒适的校车设计而言,它一定首先是有赖于在工业生产技术条件下可靠的车体结构安排、恰当的人体工程考虑以及材料的选择,而并非是艺术风格和造型样式的选择。
需要注意的是,作为一种观念,这里所说的“技术”是广义的,它不仅仅(像在现代设计发展过程中所代表的那样)指工业化技术或机械加工方式,而是更广泛地包含了所有合理化的方法手段,是一种将包括工业加工技术、计算机与互联网技术、心理学、经济学、管理学、统计学等社会科学的方法手段在内的新技术有效地应用于设计的观念,这正是合理化的表现之一。目前,合理化的方法更多地指与用户研究及体验设计有关的心理学和社会学技术手段,就像祝帅最近所指出的那样:“在设计产业的浪潮面前,设计学科的理论基础应该从美术学这种人文学科的根基转向由经济学、管理学等学科所构成的社会科学根基。”他还强调“实证”性的社会科学研究方法及实验研究的重要性[5]。而在设计实践方面,为了打破传统现代主义设计“冷冰冰”的局面,语义学、传播学、心理学、行为科学等新技术新方法也得到了应用,情感化设计、趣味性设计等方法都强调对用户的情感关怀,营造更为“合理的”产品环境。
同时,还应教育学生在设计过程中评估和考虑社会公共利益,比如社会经济成本、公共安全、能源节约或者环境保护等因素,合理化也意味着社会责任意识。只有这样,设计才有可能脱离景观社会和消费文化的陷阱,同时也避免技术至上主义。比如,包括鸟巢、水立方在内的那些奥运场馆建筑设计就应充分考虑其在2008年之后的功能和使用问题,它们是否能够得到再利用、是否只能成为一道城市景观就成为对其进行道德判断的标准。
表1总结了现代设计教育的指导原则,目的是阐明工业设计的决定因素不只是审美形式,更重要的是依据当前的新技术和责任意识而承载的社会功能。
表1 现代设计教育指导原则范畴
只有进行成功的技术观念培训,设计师才能合理运用新技术,也才能拥有足够设计能力去解决社会生活中的问题。同时,还应该意识到由多学科交叉性为现代设计教育所带来的开放性:它使得现代设计获得了应付新出现的技术影响和道德问题的可能。比如,基因技术以及互联网运用的发展将再一次对设计教育的发展提出挑战,而这一切又都依赖于新的设计观念的建立与培训。
四、结束语
工业设计绝不是指炫目的造型样式或者吸引眼球的视觉风格,它代表的首先应该是满足现代社会和生活的合理的、功能良好的解决手段或方式(产品),而不是单纯的个人艺术情感表达。这一点再次强调了技术观念对于现代设计的重要性,如果将它遗忘,那么设计师最终也只会沦为造型样式的美化者。
[1] 尼古拉斯·佩夫斯纳.现代建筑与设计的源泉[M].殷凌云,译.北京:三联书店,2001:1-2.
[2] 雷纳·班纳姆.第一机械时代的理论与设计[M].丁亚雷,张筱膺,译.南京:江苏美术出版社,2009:355.
[3] 吴焕加.现代西方建筑的故事[M].天津:百花文艺出版社,2005:97.
[4] 王受之.世界现代设计史[M].北京:中国青年出版社,2002:33.
[5] 祝帅.当代设计研究的范式转换——理论、实务与方法[J].美术研究,2013(2):47-51.
(责任编辑周江川)
重庆市教育委员会教改重点项目(1202109)
李洋(1982—),副教授,博士,研究方向:交通工具设计与交互设计。
10.13769/j.cnki.cn50-1011/d.2016.12.004
李洋,李琦,王智勇.技术观念的培训——工程基础与设计专业课程互渗的工业设计专业教学[J].重庆与世界,2016(12):13-14.
G642;TB47
A
1007-7111(2016)12-0013-02