国际智库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2017-01-17黄振威
黄振威
(中共中央党校 政法教研部,北京 100091)
国际智库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黄振威
(中共中央党校 政法教研部,北京 100091)
智库是一国软实力的重要体现。当下我国正在推进中国特色新型智库建设,迫切需要吸收和借鉴国际学术界关于智库建设方面的思考和探索,同时,国内学术界也急需了解国际智库研究的重要领域和最新进展。为此,特对国际上“智库”的研究文献进行了系统梳理。在对文献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之后,可归纳出当前国际上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智库的本质及价值、智库的角色与功能、智库的影响力与评价、智库的发展趋势。
智库;文献计量分析;社会网络分析
一 引 言
纵观世界文明史,每一个大国的崛起,都伴随着该国智囊机构的大量涌现。现如今,智库现在已然成为大国竞争的无形利器,并成为衡量大国软实力的重要标志之一。十八大以来,中央高层多次公开强调要“发挥思想库作用”。一时间,智库建设在我国各个领域、各个行业蓬勃兴起。当然,我们必须清醒地认识到,现在全世界智库近60%仍然集中在北美和欧洲,其中,美国依旧是世界上智库数量最多的国家,达1835 家,全球十大智库也被这些欧美国家所垄断。[1]因此,中国的智库要达到全球一流智库标准还需要一定的成长周期。
所以,展现国际学术界在智库建设方面的思考和研究,不仅是深刻理解智库建设的内在机理,把握智库建设未来走向的迫切需要,也是帮助中国智库建设者和从业者们反观自照,思考中国特色智库建设路径的必然要求,是理论工作者义不容辞的光荣职责。为此,本文拟运用最新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对国际上关于“智库”的研究文献进行系统梳理,在对文献进行多维尺度分析及社会网络分析之后,可归纳出国际智库研究的理论议题。
二 数据来源和研究方法
本文研究的数据来源于ISI Web of Knowledge数据库,具体选择其中的SCI-E、SSCI和A&HCI三大数据库,通过选取全时段主题词*主题包括篇名、关键词、中文摘要,可检索出这三项中任一项或多项满足指定检索条件的文献。通过主题检索可保证文献来源的全面。为“think tank*”的词段进行检索。时间跨度: 所有年份。数据的最后更新时间为2016年3月20日。经检索,我们共收集到相关文献1241篇。这成为我们后续进行文献计量分析的原始样本来源。经过数据清洗后,我们最终将541篇论文纳入我们的考察范围,这样也能确保我们的数据分析和挖掘具有较好的可信度和参考价值。
学术论文的关键词是论文核心观点的浓缩,两个或更多关键词在同一篇文献中同时出现称为关键词共现(co-occurrence)。关键词共现分析是文献计量学常用的研究方法,简单来说,两组或两组以上的关键词如果出现在一篇文献中,即说明它们之间存在“共现”关联。任意两个关键词之间“共现”的次数越高,表明它们之间的联系越强,也越能清晰地勾画出一个独立的研究焦点。本文拟使用“关键词共现分析”,并借助sati、SPSS和ucinet等软件通过多维尺度分析(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MDS)和社会网络分析(social network analysis, SNA)等方式将智库研究的“共现”关系在二维图上得以“可视化”(visualized),并结合各类别中的文献内容更直观地将阐释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
三 智库研究的文献计量分析
本章的文献计量部分将遵循以下步骤:(1)收集文献并提取高频关键词;(2)建立共词、相似和相异矩阵;(3)运用相关的文献计量方法进行分析;(4)对数据进行分析并得出结论。
(一)词频统计分析和共现矩阵的建立
通过检索可以发现,1971年迪克逊( Dickson) 发表了第一本介绍美国思想库形成与发展的著作,该书出版以后的二十多年间,国际学术界关于思想库的重要研究论著一直不多。直到20 世纪90 年代初开始,对智库的研究开始逐渐呈现上升之势。进入21世纪以后,研究发表的数量日益增长, 之后一直保持在一个较高的水平,2012年突破百篇,达到106篇,2014年达到124篇,直到今日,研究智库的热潮仍未褪去。
我们将先前从ISI Web of Knowledge上下载的论文题录数据导入到SATI软件进行处理,在分别进行数据格式的转换,关键词字段抽取,词频统计分析之后[2],我们共统计得到关键词1379个,总频次为1568次,平均每个关键词出现频次为1.14次。因为高频关键词更能代表文献所在的研究主题,所以本文在对关键词的累积频次进行排序的基础上,抽取了累积频次大于3的关键词,在去除了无意义关键词和同义词之后,最终确定了44个高频关键词,其总频次为1823次,平均每个高频关键词出现的频次为5.31次。这些高频关键词基本代表了智库研究的主流领域。
这些高频词中除开智库本身之外,新自由主义、公共政策、治理、网络等等是目前学界探讨得比较多的话题,此外,公众意见、社会政策、利益集团、第三部门等高频关键词位列其上也在一定程度上反映在智库研究领域,学者们的研究大多是密切联系实际的,不仅是快速响应官方的权威表述,也注重从实践中吸取先进的理论以便充实理论。
当然,仅仅是高频关键词的罗列还不能有效解读四十多年来智库研究领域的研究主题和方向,还必须对高频关键词进行分类。本文利用SATI软件将这44个高频关键词两两配对生成一个44×44的共词矩阵。同时,为了适应不同多元统计方法对于数据的要求,也为了消除因频次高低对结果产生的影响,本文利用SPSS统计分析软件对共词矩阵进行了标准化处理,生成了相似矩阵和相异矩阵。在相似矩阵中,相关系数被用来衡量关键词之间的相似性,相关系数越接近1,两个关键词之间的联系越紧密(表1);相异矩阵则正好与此相反。
表1 高频关键词相似矩阵(部分)
(二)多维尺度分析
多维尺度分析是基于研究现象之间的相似性或距离将研究对象在一个低维(一般为二至三维)的空间形象地表示出来,进行聚类或维度内含分析的一种图示法。简单地说,就是从客体间的相似性或相异性数据出发,用低维空间中的点结构(configuration of points)来表示研究客体。[3]与聚类图相比,多维尺度分析可以更好的在低维空间里映射出原有的数据间结构,以便我们进行研读。本文中现将关键词相异矩阵导入SPSS采用ALSCAL进行分析,压力系数(Stress-I)偏高(Stress=0.40431,RSQ=0.14836),表明其构面解释能力不好,构面的配合度不好。随后采用ucinet中的“non-metric MDS”组件进行分析,压力系数降为0.048,结果一般。
(三)社会网络分析
社会网络分析是对社会关系结构及其属性加以分析的一套规范和方法,它主要分析的是不同社会单位(个体、群体或社会)所构成的关系的结构及其属性。[3]将社会网络分析法应用到文献计量分析中,可以有效的揭示出一个研究领域的研究结构。在社会网络分析中,关键词就是节点,节点位置越居中,则这个关键词在此研究领域中越核心。节点与节点间的线条代表的是共现关系,连线越粗则关系越强,节点大小则表示的是信息流入流出的度数,表征的是该关键词与网络中的其他关键词的总体关联度。通过将关键词相似矩阵导入ucinet计算出各节点的中心度(degree centrality),并结合netdraw组件的使用,通过不断调整相关系数值,我们最终得到图4所示的智库研究领域高频关键词共现的网络图。可以看出,国际上对于智库的研究可以分为5类,而这个结果也是与前面的多维尺度分析相吻合的。
(四)小结
通过上述的文献计量方法我们可以比较准确客观的将国际上智库研究的领域划分为以下5种类别。
类别Ⅰ:智库的本质及价值。除了“智库”本身之外,还包括了第三部门,社会政策、政策建议、社会网络等关键词。
类别Ⅱ:智库的形成与发展。最近这20~30年,随着全球化、冷战结束和跨国问题的出现,全球范围内迎来了前所未有的智库大发展。智库不断发展的过程,也是相应政治生态和经济社会环境不断演变的过程,所以学界很热衷于对于智库发展历史的考察。此部分包含的关键词有:利益团体、新自由主义、公共政策、影响、治理等等。
类别Ⅲ:智库的角色与功能。此部分包含的关键词有政治、公共意见、公共政策、民间团体等。
类别Ⅴ:智库的影响力与评价。智库如何发挥作用以及对它们影响力的评价是智库研究领域的前沿课题。一般认为,对智库的影响力进行评价能有效落实智库的咨询责任,提高其运行绩效,并成为改进政府公共部门与智库关系的有效机制。这一部分包含了评估、持续力、安全、管理、创新等关键词。
类别Ⅳ:智库的发展趋势:这一部分包含了专业知识、外交政策、全球治理等关键词。
图1 社会网络分析图
上面的文献共被引网络可视图大致反映了当前智库研究的现状,同时我们也注意到,各个类别之间并不是截然分开的,它们之间勾连紧密,这一方面说明这些文献都具有广泛的学术影响力,同时也说明智库研究中的交集比较多。
四 国际智库研究的理论议题
采用多维尺度分析和社会网络分析方法,并根据前44个高频关键词的研究内容,笔者概括出国际智库研究的几个理论议题,因为只是历史概述,本次分析将不包括“智库的形成与发展”的内容:
(一)智库的本质及价值
对于智库的任何研究都必须从智库的定义开始,目前关于智库的定义较多,学者们主要通过单独定义或者进行智库分类来阐述自己对于智库的理解。具有代表性的观点有这样几种:叶海卡·德洛尔认为智库是通过跨学科的研究专门致力于提高政策质量和充当知识和权力沟通媒介的机构。[5]斯通认为智库是致力于公共政策问题分析的,独立于政府、政党、利益集团的非营利组织。瑞西认为思想库是生产或依靠专业的知识、思想去影响政策过程或获得支持的非营利的、独立的组织。[6]
这其中最为广泛传播的定义之一是由肯特·韦弗(Kent Weaver)在20世纪80年代中后期设想出来并在90年代进一步证实的。[7]在其对智库初始定义的修订版本中智库被定义为“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并且相对于政府以及诸如企业、利益集团和政党等社会利益团体而言具有实质上组织自治的研究机构”。这里韦弗提出了智库的三大标准:非政府性、非营利性和组织自治。但是这几大标准受到学界的质疑,比如哈特维希·波伊茨(Hartwig Pautz)就认为这几个标准在实践中需要被重新审视,并将智库的定义调整为:智库是非政府性的机构;在智力、机构和财务上,具有区别于政府、政党以及有组织性利益集团的自治性;组建智库以影响政策为目的。[8]
目前,学者们倾向于从四种角度研究智库。第一,将智库看作是一种精英组织。一个国家的权力精英不仅包括了政治精英、经济精英、军事精英,同时也包括了媒体从业者、律师、基金会负责人、智库负责人等等。[9]第二,多元主义视角。这种观点看来,公共政策并不是政府职责的必然反映,而是团队竞争的结果,而智库被认为是这个越来越拥挤、竞争越来越激烈的思想市场的众多群体之一。第三,“国家主义范式”视角。这种观点认为,国家本身就是一个重要的政策参与者,思想库的努力并不一定能成为最终的政策产出。并没有证据表明国家采用了某项政策主张确实是某个思想库的努力的结果,而相反,国家的意志还能影响思想库以及其他政策参与者的行为。[10]第四,还有一些学者不重视智库的精英性质、多元性质和国家主义性质和他们的政策环境,更重视他们的机构结构和这些组织自己的信仰。这些学者尤其看重智库的权力和资源,以及影响他们在政策制定过程中进行战略选择的很多因素,比如决定在政策制定的哪些阶段进行参与。[11]
(二)智库的角色与功能
尽管主要目的都是为了影响政策,但是过去几十年,由于不同智库在自身定位、运营方式、与政府亲密程度等方面有所区别,分析智库所扮演的角色及其作用的发挥成为国际智库研究中的一个主流话题,总的概括来讲,学者们认为现代智库主要承担了以下几方面的功能。
(1)提供政策建议。知名智库研究学者,美国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项目主任詹姆斯·迈甘曾说:智库的主要目的就是服务于决策需求,如果智库的思想产品不能解决决策中遇到的问题,不能为决策所用,就不是成功的。[12]当今时代,充分发挥智库在专业领域的政策建议作用也成为各国政府争相追求的一种时尚。因而,从某种程度上说智库就是政府的外脑,替代政府进行思考,然后将思考的成果以政策建议的形式传递给政府、政党和社会,而这也是智库的生命力所在。
(2)生产创新知识。现代智库越来越强调招募高素质的研究人员。这些人员与大学教员一样,都受过良好的教育。对他们而言,独立进行政策研究的过程就是对知识和真理进行发现和追求的过程。这些研究人员通常都不需要从事教学,但是每年都会发表大量的研究成果来推动知识生产,学术界通常还将此种功能比较典型的智库称之为“没有学生的大学”[13]比如兰德公司,在政策研究过程中为博弈理论,为线性规划和动态规划技术,为数学建模及仿真的研究方法,为网络理论、成本分析等全新研究方法的发展都做出了突出贡献。[14]
(3)储备和管理人才。智库是人才的蓄水池,它为政府提供重要人才。[15]一方面,凭借其独特的优势,智库吸引了很多专门人才为其效力。另一方面,不少渴望成功竞选公职的候选人(或者是支持者)或卸任的政府官员也进入到各大智库等待时机,在此期间还能继续好好宣传他们的政治主张和政策理念,比如政党型智库就是这样。[16]整体来说,智库整合和政府外围的重要人力资源,支持新政府的人力需求,也客观上训练了合格的决策者。
(4)教育公众和宣传政策。有些智库为了不达目的不罢休的推销其政策主张,会花费相当的时间来处理与媒体之间的关系,甚至会发展出非常精细的分类来对新闻媒体界进行评估。[17]而这种发表自己的研究成果,经由媒体向社会发声,进而影响政策制定,抑或是对某项政策进行解释,提供专业的观点,帮助经营和广泛大众深入了解政策议题,客观上都发挥着教育公众和宣传政策的作用。[18]
从上述对智库功能的概括当中,我们可以较为容易的捕捉到这样一层意思,即智库是知识和权力、科研与政府之间的中介者或对话中间人。但是越来越多的智库研究者也开始认识到,这个形象基于科学和政治两种概念。科学和政治是两种本质上不同的人类活动领域。智库描绘成一个“桥梁”就是坚持这些区别,并将这些组织理解为中立的、介于科学世界与政治、政策世界之间的独立世界。但事实上,知识和政策是相互联系,相互构建的。智库不是单向地将研究输入政策。[19]
(三)智库的影响力与评价
影响力是行为者在社会(或国际)交往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主体行为与心理的能力。智库影响力显然就是智库在其社会交往或国际交往过程中影响和改变其他主体判断、决策与行动的能力。
学者们对于智库影响力的研究从这样一个问题开始,即在公共政策机构名目繁多的环境中,一些智库的共同利益是如何成功地影响了政策的制定过程,而另外一些却失败了?这首先可能与智库研究的形式和研究的范围密切相关。同时,分析还表明,那些能提出更为具体的政策咨询——不管是以提议还是评估的形式——的专家和智库在确保影响力肯定会更有优势。除了形式以外,还有四个特点和行为会影响专家和智库对政策制定者的影响力:(1)可信度;(2)接触政策制定者的机会;(3)时机的把握;(4)推销的力度。[20]
近年来,一些研究智库的专家认为,出版越来越多的报纸杂志、向国会和议会委员会陈述观点,以及被媒体报道次数的增加就是他们在政策制定共同体中重要性上升的证据。[21]为了验证公众知名度与政策相关性之间的关系,埃布尔森利用斯皮尔曼等级相关进行了检验。从分析结果看,虽然媒体知名度和向议会陈述观点次数之间存在密切关系,但是媒体知名度与和政府交流情况次数之间、向议会陈述观点的次数与应邀和政府部门交流情况的次数之间并没有关联性。这说明,智库被媒体援引或向议会提供观点陈述的频率根本不足以肯定哪一个智库最有影响力或最没有影响力。[22]
虽然在智库影响力评价上存在种种困难,但一些学者还是在智库影响力评测方面进行了一些尝试,其中最为著名的要数詹姆斯·迈甘主持的宾夕法尼亚大学智库研究项目(TTCSP)。2006 年他首次对全球领先智库进行了排名。迈甘这份报告的关键之处在于确定了一套评价指标,这套指标包括了资源指标、使用率指标、产出指标、影响力指标等[23]。依靠这套评价指标,迈甘的团队筛选出全球领先智库。
当然,评价排名是保持组织有效产出的必需工具,不过越来越多的学者认为,全球智库评价排名其本身存在一些偏见和异议,比如可能没有展示出注入非洲和亚洲某些区域的智库,其表面价值不应被高估。[24]
(四)智库的发展趋势
21世纪的全球新形势,无疑对作为思想生产者的智库提出了新要求,也催生或促进了智库的发展变化。当前,全球各地区智库的发展正方兴未艾,而国际化和网络化是其两大重要趋势。[25]
智库在全球或者区域层面表现突出往往反映了其在自己国家中的巩固程度。跨国机构仍然需要一个强大的国内选民和资源的支持。跨国活动需要财力、领导能力和远见,以及将专家人员组织到区域和全球论坛中去。此外,合作网络和各种合作形式在自由民主国家的成熟智库之间更为广泛,而中东和北非地区的类似机构只是建立在它们自己的区域里面。并非所有的机构控制足够的物质和观念的资源。进一步说,经常有一些拖后腿的因素使得很多的研究机构只是专注于国家政策问题和国内受众。当然,尽管在组织能力有差距,全球智库之间总的趋势是越来越多元化并深入到跨国活动。[26]
伴随国际组织和机构在当今全球范围内的快速发展,网络越发引起人们的关注,其在实现社会目标方面尤其引人注目。[27]现如今,政策问题跨界是当前国际形势的一个常见方面,冲突和问题已经不再限定在某个具体的边界内。恐怖威胁、自然灾害和流行病需要跨国的协调和快速的政策应对。金融和环境监管需要深思熟虑的规划设计,这要求不同职能的参与者通力合作。[28]而且,参与者除了最初的政府部门和智库,又增加了大学、国际组织、非营利性机构以及其他社会组织、政党、社会运动,甚至企业和私营部门。[29]通过发展,智库网络现今已经成为不可分割的实体,可以为智库提供形形色色的服务。通过仔细梳理各智库网络的使命、组织和资金结构、活动、出版物和附属机构,可以确定这些网络的作用是:①提高智库的财政稳定性;②提高智库传播研究成果和政策方案的能力;③提供组织和管理方面的咨询服务;④促进信息交换,并促进智库完成其目标。网络通过这四种普遍服务来加强其成员的能力。[29]
五 结 语
中国智库在新一届政府高度重视下,开始进入了一个大发展时代,转型发展中的中国需要更多高质量的智库来为国家建言献策。同时,我们国家的智库研究也刚刚起步,迫切需要了解国际智库研究的主流领域及最新动态。为此,本文在系统收集国际高影响力文献的基础上,运用最新的文献计量学方法,归纳总结出当前国际上智库研究的核心议题:智库的本质及价值、智库的角色与功能、智库的影响力与评价、智库的发展趋势。相信这将有助于我国智库研究与国际接轨,同时也让我们国家的智库实践能在结合自身角色定位和优势的基础上打造出自己的特色和专长,在保持为政府、社会团体多出谋划策的同时保持它们的活力。
[1] McGann, James G. "2015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 (2016).TTCSP Global Go to Think Tank Index Reports. Paper 10. http://repository.upenn.edu/think_tanks/10.
[2] 刘启元,叶鹰.文献题录信息挖掘方法及其软件SATI的实现[J].信息资源管理学报,2012,(1):50-58.
[3] 张文彤.SPSS统计分析高级教程[M].高等教育出版社,2004.
[4] 林聚任.社会网络分析:理论、方法与应用[M].北京: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9.
[5] YehezkeDror. Required Breakthroughs in Think Tanks[J].Policy Sciences,1984,(16):199-225.
[6] Zhu Xufeng, XueLan. Think Tanks In Transitional China[J].Public Administration and Development,2007,(27):452-464.
[7] K. R. Weaver. The Changing World of Think-tanks[J].Political Science and Politics,1989,(3):563-578.
[8] HartwigPautz. Revisiting the think-tank phenomenon[J].Public Policy & Administration,2011,(26):419-435.
[9] 托马斯·戴伊.谁掌管美国:里根时代[M].世界知识出版社,1985.
[10] 朱旭峰.“思想库”研究:西方研究综述[J].国外社会科学,2001,(1):63.
[11] Donald E. Abelson. Do Think Tanks Matte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Institutes[M].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9.
[12] 王海明,张鑫. 借鉴美国经验 建设有中国特色的新型智库[N].21世纪经济报道,2014-04-07(023).
[13] MAHMOOD AHMAD . US Think Tanks and the Politics of Expertise: Role, Value and Impact[J].The Political Quarterly,2008,(4):529-555.
[14] 王佩亨等. 海外智库:世界主要国家智库考察报告[M].北京:中国财政经济出版社,2013.
[15] James G. McGann,"Think Tanks and the Transnationalizalion of Foreign Policy ," in The Role of Think Tanks in U. S. Foreign Policy- U.S. Foreign Policy Agenda, an Electronic Journal of the U.S. Department of State, Vol. 7, No. 3, November 2002
[16] Donald E. Abelson (2000) Do Think Tanks Matter?Opportunities, Constraints and Incentives for Think Tanks in Canada and the United States, Global Society, 213-236.
[17] Thomas Medvetz. "Public Policy is Like Having a Vaudeville Act": Languages of Duty and Difference among Think Tank-Affiliated Policy Experts[J].Qualitative Sociology. 2010,(4):549-562.
[18] 任晓.“第五种权力”——决策背后的那些世界级智库[N].文汇报,2016-01-15.
[19] Diane Stone, "Recycling Bins, Garbage Cans or Think Tanks?Three Myths Regarding Policy Analysis Institutes", Public Administration, Vol. 85, No.2, June 2007, pp. 259-278.
[20] 安德鲁·里奇.智库、公共政策和专家治策的政治学[M].上海:上海社会科学院出版社,2010.
[21] Rich, Andrew and R. Kent Weaver. "Think Tanks, the Media and the Policy Process." Paper presented at the 1997 annual meetings of the American Political Science Association. Washingtion, DC, August 1997.
[22] Donald E. Abelson. Do Think Tanks Matter? Assessing the Impact of Public Policy Institutes. McGill-Queen's University Press,2009:49-74.
[23] James G. McGann. 2012 Global Go to Think Tanks Report and Policy Advice. 2013, January. http://repository.upenn.edu/cgi/viewcontent. Cicatricle=1006&context=think-tank's
[24] 帕瑞克·克勒纳.智库概念界定和评价排名:亟待探求的命题[J].中国行政管理,2014,(5):25-28.
[25] 任晓.第五种权力 论智库[M].北京:北京大学出版社,2015.
[26] Diane Stone.Think Tank Transnationalisation and Non-profit Analysis, Advice and Advocacy[J].Global Society,2000,(2):153-172.
[27] Charlotte Streck.Global Public Policy Network, International Organizations and International Environmental Governance[J].The Road to Earth Summit,2002,20,2001.1.
[28] 冯茹; 王续琨; 宋刚.社会工程研究的中国进程[J].西安交通大学学报(社 会科学版),2015,(3):79-86.
[29] 詹姆斯·麦甘恩,理查德·萨巴蒂尼.全球智库:政策网络与治理[M].上海:上海交通大学出版社,2015.
Bibliometric Analysis of International Research on Think Tanks
HUANG Zhen-wei
(Department of Politics and Law, Party School of the Central Committee of C.P.C, Beijing 100091,China)
“Think Tanks” is an important manifestation of a country's soft power. China is strengthening the construction of new types of Think Tanks with Chinese Characteristics, and trying to understand the hot topics and latest developments of international Think Tanks research, to absorb and learn from the international academic research on Think Tanks building is urgent. Based on Bibliometrics analysis, Cluster Analysis, Multidimensional Scaling Analysis and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this paper analyzes the international research literature on Think Tanks: its nature and value, the role and function, and their evaluation and the influence as well as its development trend.
Think Tanks; Bibliometric Analysis; Social Network Analysis
2016-02-25
国家社会科学基金青年项目(13CZZ033)
黄振威(1982—),男,湖南湘潭人,中共中央党校政法教研部讲师,博士.研究方向:公共政策、邻避治理、行政改革.
D523.36
A
1008—1763(2016)06—0113—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