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东北国有林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2017-01-17谢仲军

中国林业经济 2017年4期
关键词:林区城市化东北

谢仲军

(国家林业局 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

东北国有林区城市化发展模式的思考

谢仲军

(国家林业局 林产工业规划设计院,北京 100714)

东北国有林区社会发展存在许多问题需要解决,针对东北国有林区基础设施差,劳动力转岗任务艰巨,林区角色定位混乱的发展现状,分析林区城市化模式的可行性,对推进城市化进行林区社会重构的模式,提出了实施对策建议。

国有林区;森工企业;资源优化;社会重构

Abstract:There are many problems needs to be solved in the social development of northeast state-owned forest area,this paper starts fromanalysis ofthe existingpattern offorest communityreconstruction,and then puts forward the pattern of urbanization through forest community reconstruction,and the implementation strategywill be discussed.

Keywords:state-owned forest;forest industry;resource optimization;social reconstruction

1 东北国有林区发展的现状

东北国有林区由于种种原因,在长期发展中逐渐落后于社会进步的步伐。如,位置偏远,山区封闭,自然条件差,山大沟深,地理条件相对比较复杂;同时,在历史发展中也产生了诸多社会和经济方面的矛盾点,急需解决。

1.1 历史原因导致基础设施差

在东北国有林区开发建设之始,就存在着先天不足。只有个别的林业局能够严格执行国家林业总体布局规划,科学设计建设。其他的基本都属于单向建设、单向投产,一旦形成专项生产能力,就立即停止了继续投资建设,导致国有林区生产建设投资出现大量欠帐,林区的基础设施建设不到位,阻碍了林区的建设与发展。

1.2 劳动力转岗任务艰巨

随着国家天然林保护工程的实施,东北国有林区的劳动力结构发生了重要变化,如何科学、合理的转移林区内的劳动力,成为当前面临的重要课题。

1.3 国有林区角色定位混乱

国有林区在长期的发展历程中,形成了相对完整的生产、生活、教育、社会等组织架构,且完全由森工企业负责全部运营。这样就增加了森工企业的工作量和各项负担,阻碍了企业的生产能力的发展,降低了企业的市场竞争能力。同时,地方政府在国有林区中的参与度较弱,根本无力承担林区管理的社会职能。这就造成了由企业代替政府行使社会管理职能,而企业为了追求自身小团体的利益,往往会忽略林区的长远规划与发展,最终自尝短视带来的苦果,严重迟滞了林区社区的发展[1]。

2 东北国有林区城市化模式的可行性分析

城市化发展模式是对国有传统林区的一次高效、合理的社会重构,通过在林区推进城市化进程,实现林区社会的全面发展与变迁。将国有林区打造成一个充满地域特色、地域文化的社会生态环境,明确林区的社会定位,提升林区的社会竞争力,促进林区的可持续化发展。

2.1 发挥城市集聚效应,促进国有林区加工业发展

城市集聚效应可彻底重构林区企业的无序发展,充分调动和集中林区的工业生产效能,并可使林区社会充分分享城市集聚所带来的效益。如,共用公共设施,减少企业生产成本;集中林区的资金、人力资源、技术优势、管理资源、交通优势等,打造林区中心社区,促进林区发展;有效促进林区规模化经营,扩大市场规模;加速林区技术、信息、人力等资源的流通,提升林区工业的市场竞争力;有利于企业的集中管理,节省管理成本;便于企业集中综合治理环境污染,保证林区生态的健康发展[2]。

2.2 利用城市的巨大吸纳功能,解决林区过剩劳动力的转移

随着生产力的提高,社会发展步伐的加快。国有林区产生了过剩劳动力,这主要是因为林区不合理的劳动结构造成的。所以,在林区的劳动力转移时要注重转岗,其中采伐生产的劳动力向其它产业岗位的转移更是难点。而林区城市化进程可促进加工业、第三产业的发展,这样可吸纳过剩的林区劳动力,实现林区的稳定、和谐发展。

2.3 城市化进程有利于集中林区的有限资源,形成局部竞争优势

国有林区的资金、人才、技术、产业种类等都比较匮乏,要想在将来的发展立于不败之地,唯有集中林区的有限资源,形成局部的资源优势,以撬动社会经济向有利于林区的方向发展。

3 推进国有林区城市化进程的实践

3.1 积极创造林区发展极

国有林区依据省行政区重新规划,构建核心城市、重点城镇、小城镇三个层次的经济发展极,逐渐打造成林区的商业、信息、技术、服务等综合发展中心,带动整个林区的发展。林区发展极的形成是现代经济发展的必然产物,也是促进林区经济发展的重要途径。

3.1.1 集中力量开发城镇体系

加快林区骨干城镇经济的发展,制定重点城镇森林资源的管理规划。鼓励林区个体经济发展,吸引外资和贸易交流,加快林区技术建设,发挥城镇发展的辐射和带动作用,以点带面,促进林区经济发展。

3.1.2 加快林场、村屯等的撤并工作

将林区进行重新统畴规划,将分散、条件差、闭塞、资源贫乏的林场、村屯合理撤并,引导劳动力合理向城镇转移。以减少行政资源的消耗和社会经济负担。以突破交通、通讯、热电供应、教育、卫生等社会资源的因人口少而无法引入的制约;也可以更加集中管理和规划森林资源,利于实施封山育林,保护天然森林资源,减少人类活动对生态的破坏。

3.1.3 产业的整合和集聚

在经济发展中,以龙头项目建设为主导,引导林区的主要经济产业和加工业集中到城镇中,实现林区经济集约化经营,进一步优化林区加工业的结构,发挥林区经济的集聚效应,形成有特色的、成规模的林区经济模式[3]。

3.2 优化配置林区劳动力资源

工作重点是将林区产业转型以及合理转移劳动力。其中主要转移的林区产业有:与木材生产相关的过剩劳动力;与环境生态产业相关的过剩劳动力;优化林业产品加工及相关从业人员;增加第三产业劳动力;在林区城市化进程及林场撤并时需要转移的劳动力等。在林区城市建设和林区城镇建设时可以解决部分劳动力的就业,从而使林区的劳动力构成更加合理、多元化。在人员转移过程的同时,也实现了林区社会主体角色的转变。由原来以国有林业职工为主要构成向多角色,多阶层转变。实现了林区人员构成的优化与立体化,由原来相对单一的主体角色分化、演变成更丰富、更合理的社会从业构成。

3.3 合理优化、改革林区社会、经济管理模式

林区经济发展应彻底实现政企分开,发挥政府的导向作用,激发企业的创新能力,提高林区经济的持续发展和竞争力。将原本由森工企业承担的社会管理和行政管理等政府职能转移至政府部门,使政府、企业的责权利更加分明,职责明确。使政府和森工企业各自发挥专长,以政府指导方向,规划设计林区发展蓝图,由企业全权负责产生、开发、经营,实现政企的完美配合、统畴,为东北国有林区的未来发展贡献力量。

总之,在东北林区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应立足林区的实际情况,以创新思维和前瞻眼光重新审视林区的发展方向。以国家林区产业规划为总指导,科学设计、优化林区产业构成,合理分配、转移林区劳动力,创新林区经济发展途径,实现我国东北林区经济的再次腾飞。

[1]王家谊.东北部地区城市发展模式选择与对策[J].中国林业产业,2015(5):95-99.

[2]张林伟.大兴安岭林区发展模式的优化探析[J].林业经济,2016(11):17-19.

[3]赵建文.东北林区城镇化发展战略研究[J].中国经济研究,2014(11):39-41.

[责任编辑:路 实]

Thoughts of the Development Mode of State-owned Forest Industry Transformation in Northeast Areas

XIE Zhong-jun
(The State ForestryBureau offorest industryplanningand Design Institute,Beijing100010,China)

F326.2

A

1673-5919(2017)04-0039-02

10.13691/j.cnki.cn23-1539/f.2017.04.010

2017-07-10

谢仲军(1982-),男,湖南人,工程师,硕士。研究方向:林业产业、林业经济发展模式。

猜你喜欢

林区城市化东北
学思践悟 | 隋洪波代表:作好“林区三问”新答卷
祁连山青海云杉林分布对土壤交换性盐基组成及比例的影响
MADE IN CHINA
Make ’Em Laugh
每到冬天,东北就变成了“冻”北
黑龙江省林区与非林区居民碘营养水平及甲状腺超声表现
大东北的春节
城市化对经济增长推动作用的经济学研究
张学勤:我为林区建设“鼓与呼”
中国早期城市化的动力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