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三种木本植物果肉类植物油的开发与利用

2017-01-17肖正春袁昌齐束成杰张广伦张卫明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南京004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南京004

中国野生植物资源 2017年3期
关键词:油棕鳄梨油橄榄

肖正春,袁昌齐,束成杰,张广伦,张卫明*(.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 南京 004;.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 004)

三种木本植物果肉类植物油的开发与利用

肖正春1,袁昌齐2,束成杰1,张广伦1,张卫明1*
(1.南京野生植物综合利用研究院,江苏 南京 210042;2.江苏省中国科学院植物研究所,江苏 南京 210014)

木本油料植物种类繁多,其油脂主要来源于种子,即种仁。以果肉为主提取脂肪油的植物种类主要集中在樟科、木犀科、棕榈科,已经广泛开发利用的主要有3种,即产于美洲的鳄梨、产于地中海地区的油橄榄和产于非洲的油棕。本文主要报道这3种植物的开发历史及应用。

果肉类植物油;鳄梨;油橄榄;油棕;保健食品

植物油脂大多存在于植物的种子中,有些植物的果肉部分含有植物油脂,如樟科、木犀科、棕榈科的一些植物,除种子含有植物油外,果肉也含有大量植物油脂。如在樟科植物中,樟[Cinnamomumcamphora(L.) Presl.]、银木(C.septentrionaleHand.-Mazz.)、香面叶[Linderacaudate(Nees) Hook.f.]、香叶树(L.communisHemsl.)、绿叶甘橿(L.fruticosaHemsl.)、山胡椒[L.glauca(Sieb.et Zucc.) Bl.]、团香果(L.latifoliaHook.f.)、黑壳楠(L.megaphyllaHemsl.)、鳄梨(PerseaamericanaMill.);木犀科的女贞(LigustrumlucidumAit.)、小叶女贞(L.quihouiCarr.)、小蜡树(L.sinensisLour.)、油橄榄(OleaeuropaeaL.);山矾科的黄牛奶树[Symplocoslaurina(Retz.) Wall.]、白檀[Symplocospaniculata(Thunb.) Miq.];棕榈科的椰子(CocosnuciferaL.)、油棕(ElaeisguineensisJacq.)、毛瑞榈(MauritiaflexuosaL.f.)等的果肉中均含有一定数量的植物油脂,其中许多植物的果肉中所含油脂的比例超过或相当于它们种子中所含油脂的比例。但在这些植物中,已经广泛开发利用的主要有3种。

1 油橄榄

油橄榄(OleaeuropaeaL.)为木犀科植物,别名:齐墩果、洋橄榄、木犀榄、棕榄树,英文名:Olive,常绿小乔木,一般高5~7 m;枝近于圆柱形,无刺。单叶对生,椭圆形、长椭圆形或披针形,长2~5 cm,全缘,革质,表面灰绿色,背面密被银白色鳞片。圆锥花序,腋生,较叶为短;萼短小,4齿裂;花冠短,4裂几达中部;雄蕊2枚;子房2室,每室有胚珠2颗。花小,白色,芳香。核果近形或长椭圆形,长2~4 cm,形如橄榄。内果皮硬,成熟时黑色有光泽;种子1颗,胚乳肉质,含有油分,胚直。花期4~6月,果期8~9月。

油橄榄可能原产于小亚细亚,后广泛栽植于地中海地区,为南欧和地中海地区的重要经济植物之一。油橄榄为世界著名的木本油料兼果用树种。中国长江流域以南地区有栽培。《酉阳杂俎·木篇》载:“齐暾树,出波斯国,亦出拂林国,拂林呼为齐虚。树长二三丈,皮青白,花似柚,极芳香。子似杨桃,五月熟,西域人压为油,以煮饼果,如中国之用巨胜(芝麻)也。”据考古学家们发掘的古代遗物分析,在地中海沿岸地区,油橄榄己有多年的栽培历史。

油橄榄大约在18世纪初期,由伊比利亚半岛的移民将它引种到秘鲁、智利和南美洲的其他国家。19世纪初期,相继引种到北美洲、大洋洲和亚洲东部,迄今油橄榄己扩展到世界6大洲的30多个国家,遍布北纬45°到南纬37°的广大地区。中国引种栽培油橄榄较晚,1950年前,仅在福建、台湾及云南的蒙自和重庆等地少量栽植。1956—1962年被列入国家引种计划。自1973年起,在南京、武汉、广西柳州、重庆、四川、陕西汉中、云南昆明、甘肃陇南等地进行引种栽培试验,在我国经过实验和近30多年的观察检验,沿长江中上游及金沙江、嘉陵江、汉江等长江支流为中国的最佳适生区,适生总面积约为30万公顷。特别是在四川(广元)、陕西(汉中)、甘肃(陇南)交界地区油橄榄生长较好。

橄榄油中含有65.8%~84.9%的单不饱和脂肪酸。除了供给人体大量的热能外,还能调整人体血浆中高、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的比例,食用橄榄油后可以增加人体内的高密度脂蛋白的平衡浓度,以保证人体对胆固醇的要求。而且还会降低血浆中低密度脂蛋白的浓度,以防止人体内胆固醇过量。橄榄油中含有3.5%~22%左右的多不饱和脂肪酸,其中ω-3脂肪酸(主要为亚麻酸)和ω-6脂肪酸(主要为亚油酸)。这些是人体所必需的,且人体又不能自身合成的必需脂肪酸,据世界医学界数十年对人体的必需脂肪酸的研究证明:当人体的必需脂肪酸含量ω-3脂肪酸和ω-6脂肪酸的比率为1∶4时,各种疾病很难入侵人体。而橄榄油中所含的必需脂肪酸的比例正好是1∶4,同人乳相似。橄榄油中含有丰富的微量元素、角鲨烯、黄酮类物质和多酚化合物,能增强人体的免疫力,延缓衰老。它还含有0.03~0.36 mg/100 g的胡萝卜素,1.2~43 mg/100 g的维生素E,以及维生素A、D、F、K等多种脂溶性维生素,是人体器官必须的营养物质。因此当今医学界把橄榄油公认为最益于健康的食用油之一。美国、德国等西方国家早已把橄榄油载入药典[1~3]。

2 鳄梨

鳄梨(PerseaamericanaMill.[=P.gratissimaC.F.Gaertn.]),樟科,别名:牛油果、油梨、樟梨、酪梨,英文名:Avocado,常绿乔木,高约10 m,树皮灰绿色。叶互生,长椭圆形、椭圆形、卵形或倒卵形,长8~20 cm,宽5~12 cm,先端急尖,基部楔形、近圆形,革质,上面绿色,下面带苍白色,具疏毛;叶柄长2~5 cm。聚伞状圆锥花序长8~14 cm,多生于小枝下部,具梗,总梗长4.5~7 cm,与各级序轴被黄褐色短柔毛;苞片及小苞片线形。花两性或单性,淡绿色,长5~6 mm。花被两面密被黄褐短毛,花被筒倒锥形,花被裂片6,长圆形,长4~5 mm,外轮3枚略小。能育雄蕊9,花药长圆形;退化雄蕊3。子房卵球形,长约1.5 mm,花柱长2.5 mm。果大,通常梨形,有时卵形或球形,长8~18 cm,黄绿色或红棕色,外果皮木栓质,中果皮肉质,可食。花期2~3月,果期8~9月。

鳄梨原产中美及墨西哥湿润地区,属热带、亚热带名贵果树。目前,全世界热带和亚热带地区均有种植,但以美国南部、危地马拉、墨西哥及古巴栽培最多,特别是位于米却肯州中部的乌鲁阿潘更被誉为“鳄梨之都”。此外,南非种植也很多,智利、巴西、夏威夷、澳大利亚、某些太平洋岛屿亦有种植,年产量也很高。以色列的鳄梨生产也已商业化,其他地中海沿岸国家也多有种植。中国从20世纪20年代起开始引种栽培油梨,目前海南、台湾、广东、广西、福建等省(区)都有栽培和分布。广西已建成全国重要的鳄梨生产基地。

鳄梨果肉为淡绿色或淡黄色,似黄油一样黏稠,具浓烈坚果味。有些品种的果肉含油达25%。鳄梨果实是营养价值很高的水果,有“森林奶油”的美誉,可以生食,美洲民间常用做沙拉食材,如制作“鳄梨青柠鲜虾沙拉”,“鳄梨酱”等。鳄梨酱(Guacamole)是南美洲阿兹特克文化里的传统调料,以便用来蘸着主食(如墨西哥薄饼(tortilla))吃。除了用鳄梨外,还可以加入洋葱、辣椒、大蒜等等。Guacamole一词在西班牙文中发音近似“瓦卡莫莱”,而在美式英语中发音近似“瓜卡莫利”。“莫莱”或“莫利”(mole)在阿兹特克人说的纳瓦特尔语的意思,就是“酱料”,这个字亦随着他们的文化而进入了墨西哥的西班牙语中。

鳄梨富含油脂,每100 g果肉含脂肪23.49 g,糖分5.6 g,蛋白质1.25 g,纤维1.8 g,灰分0.7 g,维生素C 8 mg,是一种高热能水果,营养价值与奶油相当,并富含各类维生素、矿物质、健康脂肪和植物化学物质。我国海南产鳄梨果实油,碘值92.3,皂化值193.7,酸值1.6。其脂肪酸组成(%):肉豆蔻酸0.1,棕榈酸38.9,硬脂酸微量,油酸34.3,亚油酸26.6。此外,鳄梨油和果肉中还含多种维生素,如维生素A、维生素B2、维生素B6、维生素C、维生素D等,还有蛋白质、甾醇和卵磷脂、多糖等。

鳄梨果大,水分多,一般以手摘取。果实榨油。鳄梨果实用压榨法或打浆后离心方法提取油脂。而用压榨机压榨鲜果肉会产生乳浊液,难于出油。K.H.Southwell等人用肯尼亚的鳄梨果实,去核,切成4瓣,晒干(使含水量至5%)。一半切片带果实外皮,一半是去掉外皮。切片运至英国加工试验。压榨机为Mini-40型。经压榨、澄清、脱胶、中和、漂白,结果得到可食用的油。其脂肪酸组成与橄榄油相似。鳄梨果实还可以水或含水乙醇提取,得含果酸、维生素和其他生物活性物质的鳄梨提取物。

在美国,精制的鳄梨油有相当一部分作为营养食用油。但是,由于鳄梨油除主要成分与橄榄油相似外,并含有维生素A、B、C、D、E、K,以及甾醇和卵磷脂等,其对皮肤有很好的渗透性,很适合化妆品使用。美国在20世纪30年代起就已将鳄梨油用于化妆品。在化妆工业上用于制作洗发精、面脂、护肤膏、霜等。鳄梨油的不皂化部分对皮肤炎有很好的疗效,对湿疹、痉疮、鱼鳞癣等皮肤病都有好的效果,它能软化和营养成肤,使皮肤艳丽。

乌鲁阿潘鳄梨生产者协会会长萨莫拉说,由于美国对墨西哥鳄梨开放市场,加上欧洲、加拿大、日本对鳄梨需求增加,最近十多年,墨西哥鳄梨的种植和加工得以快速扩张。据墨西哥农业部官员介绍,截至2010年,全国鳄梨种植面积从10年前的9万多公顷扩大到12.3万公顷,年产量达110万吨。墨西哥是世界第一大鳄梨出口国,出口量占国际市场份额的39%,出口额从2000年的7300万美元增加到2010年的6.72亿美元[4-5]。

3 油 棕

油棕(ElaeisguineensisJacq.),棕榈科,别名:非洲油棕、马来西亚油棕、油椰子,英文名:Oilnalm,乔木状,叶簇生于茎顶,羽状全裂,裂片外向折叠,线状披针形,叶轴下部的羽片退化为针刺。花单性,雌雄同株;花序腋生,总花梗短,为疏松、覆瓦状排列的苞片状佛焰苞所承托;雄花序由几个呈指状排列的穗状花序组成,其上密生雄花,小穗轴突起呈尖头状;雄花萼片3片,长圆形或披针形,覆瓦状排列,花瓣3,长圆形,雄蕊6枚;雌花序近头状,雌花下着生2个急尖或具刺尖的小苞片,萼片和花瓣各3,卵形或卵状长圆形,覆瓦状排列,花后增大;子房卵形或近圆柱形,3室,花柱短,柱头3枚,线形。果实卵球形或倒卵球形,外果皮光滑,中果皮厚,肉质,具纤维,内果皮骨质,坚硬,顶端有3个萌发孔,种子1~3颗。

油棕起源于非洲西部,到19世纪末、20世纪初由欧洲人将它引种到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等地。由于它产油量高,油的营养价值高,经济效益高,在很短时间内,人们将它传播到世界各热带地区。目前,油棕榈树已种植于南纬10°~北纬15°,海拔150 m以下的热带潮湿森林边缘地区,主要产地分布在亚洲的马来西亚、印度尼西亚、非洲的西部和中部、南美洲的北部和中美洲。中国于1920年开始引种油棕。从1926年至1949年,海南岛和粤西地区的归国华侨先后携带种子回国播种、栽植。由于气候等方面的差异,保留下来的油棕数量很少。

果实由外果皮、中果皮、内果皮和核仁组成。成熟的油棕果实采摘下来后,加点糖或盐用水一煮就可以直接食用,果肉油而不腻,清香爽口,但果肉中有一些比较粗糙的纤维,容易塞牙。油棕成熟的中果皮又称果肉,鲜果肉含油率50%左右,棕榈油即由果肉榨取。内果皮(核壳),由坚硬致密的石细胞组成。核仁富含油脂和蛋白质,鲜核仁含油率约50%,棕仁油即从核仁榨取。油棕在榨油前要将果肉和种子分开。分别以压榨法榨油。粗棕油的提取,需经过杀酶、脱果、榨取粗棕油和油的澄清与净化等四步半连续加工程序。

在非洲的传统医学中,将油棕的不同部分被用作泻药、利尿剂、解毒药,治疗淋病、月经过多、支气管炎、头痛和风湿病,促进新鲜伤口愈合和治疗皮肤感染等。

果实富含油脂、胡萝卜素和生育三烯酚,还有蛋白质、碳水化合物、维生素、矿物质等。花含β-胡萝卜素、挥发油、花色素和黄酮类等。果肉含油81.9%。油的理化性质:皂化值198.6~208.3,碘值51.5~60.0,酸值9.6~18.7。油的脂肪酸组成为月桂酸微量,肉豆蔻酸1.1%~2.5%,棕榈酸40%~46%,硬脂酸3.6%~4.7%,油酸39%~45%,亚油酸7%~11%。油中富含β-胡萝卜素、维生素E等。

油棕种仁含油42.0%~53.9%。油的理化性质:皂化值223.9~246.2,碘值15.2~19.4,酸值2.2~2.7。油的脂肪酸组成为辛酸3%~4%,癸酸3%~7%,月桂酸46%~52%,肉豆蔻酸14%~17%,棕榈酸6.5%~9%,硬脂酸1%~2.5%,油酸13%~19%,亚油酸0.5%~2%。

油棕的主要产品是棕油和棕仁油。棕油精炼后是营养价值极高的食用油脂,但价格便宜。可制造人造奶油;棕油主要用来制造肥皂、润滑油、化妆品等,也是纺织业、制革业、铁皮镀锡的辅助剂等,由于含油量高,方便面面饼也是用油棕的油炸。棕仁油味美,除直接食用和制造人造奶油外,还用于制造高级肥皂、香皂和各种化妆品。棕榈油经加工后还可制成“生物柴油”。生物柴油是可再生的清洁能源,可代替石油。此外,棕仁粕是很好的饲料和肥料。果壳可制活性炭,用作脱色剂和吸毒剂。脱果后的空果穗可制牛皮纸,作肥料、燃料和培养草菇等。未成熟的花序割开后流出的汁液,可酿酒、制糖和做饮料[6-9]。

[1] 联合国开发计划署,联合国粮农组织. 现代油橄榄栽培[M]. 罗马:联合国粮农组织,1979.

[2] 黄挺. 世界油橄榄生产[J]. 世界农业,1998(3):29-30.

[3] 于长青. 橄榄油的化学组成及对人体的营养价值[J]. 食品科技,2000(2):59-60.

[4] 董美超,岳建强,凌鹏,等. 油梨栽培研究进展[J]. 中国农学通报,2016,32(16):61-65.

[5] 施宗强,郑德龙,喻时周. 油梨在中国的发展前景[J]. 福建热作科技,2007,32(4):37-38.

[6] 王忠田. 马来西亚油棕业发展概况[J]. 世界热带农业信息,2006(3):22-24.

[7] 谢龙莲,张慧坚. 世界油棕产销现状与发展趋势[J]. 中国热带农业,2009(6):35-37.

[8] 李瑞,夏秋瑜,赵松林,等. 棕榈油生物柴油加工技术研究进展[J]. 热带作物学报,2009,30(4):551-556.

[9] 李艳,王必尊,刘立云,等. 我国油棕研究现状与发展对策[J]. 现代农业科学,2007(23):211-217.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Fatty Oil from Three Kinds of Woody Plants’ Pulp

Xiao Zhengchun1,Yuan Changqi2,Shu Chengjie1,Zhang Guanglun1,Zhang Weiming1*
(1.Nanjing Institute for Comprehensive Utilization of Wild Plants,Nanjing 210042,China;2.Institute of Botany,Jiangsu Province and Chinese Academy of Sciences,Nanjing 210014,China)

There are variety of woody oil plants in the world,the main oil is derived from the oil plants’ seeds. Plant species that fatty oil from pulp extraction mainly in the Lauraceae,Oleaceae,Palmacea,have wide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such as avocado,olive and oil palm which come from America,Mediterranean region and Africa respectively. In this paper,we reported the history of development and utilization of avocado,olive and oil palm.

fatty oil from pulp extraction;avocado;olive;oil palm;health food

10.3969/j.issn.1006-9690.2017.03.002

2016-12-08

“十二五”国家科技支撑计划项目—区域特产资源生态高值利用共性技术研究(2012BAD36B01)。

肖正春,男,研究员,主要从事农林特产植物资源方面研究。

*通讯作者:张卫明(1957—),男,研究员,博导。E-mail:botanyzh@163.com

Q949.93

A

1006-9690(2017)03-0007-03

猜你喜欢

油棕鳄梨油橄榄
智利:2022/2023 产季鳄梨出口量降低30%
美国:袋装鳄梨销售增长
棕榈栽培管理初探
谁变成了“大肉包”
高速逆流色谱分离制备油橄榄叶中橄榄苦苷
金堂县开展油橄榄栽植管理技术培训
油橄榄的速生早实丰产栽培技术
泰国油棕果市价连跌2个月
今年生产40万t棕油指标
鳄梨油脂肪酸组成分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