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鸭病毒性肝炎及综合防控技术

2017-01-17施朝辉刘永恒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10期
关键词:雏鸭鸭群周龄

施朝辉 刘永恒

(1.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淮安223229;2.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223200)

鸭病毒性肝炎及综合防控技术

施朝辉1刘永恒2

(1.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施河镇畜牧兽医服务站,江苏淮安223229;2.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223200)

鸭病毒性肝炎是雏鸭常见的一种高度致死和传播迅速的病毒性传染病。其临诊表现角弓反张,病理变化为肝炎和出血,并以发病急、传播快、死亡率高为特征,对养鸭业的危害性很大,已成为严重危害养鸭业发展的一个重要传染病,应引起养殖户和动物防疫部门的高度重视。本文介绍鸭病毒性肝炎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及其防控措施,供业内人员参考。

鸭病毒性肝炎 流行病学 诊断 防控

鸭病毒性肝炎最先于1949年春在美国纽约长岛养鸭场发生,随后在英国、加拿大、德国等许多养鸭国家陆续发现本病,现已分布遍及全世界。近年来,我国部分地区也有本病的发生并呈上升态势,其危害性很大,给养鸭户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

1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为鸭肝炎病毒,属于小核糖核酸病毒科肠道病毒属,病毒与鸭瘟病毒、鸭乙型肝炎病毒之间无血清学关系。病毒能够在发育的9日龄鸡胚的尿囊内复制。鸡胚适应毒能在鸭胚成纤维细胞和鸡胚肾细胞上复制并产生细胞病毒。病毒不能凝集鸡、鸭、绵羊、马、豚鼠、小白鼠、蛇、猪、兔的红细胞。病毒对氯仿、乙醚、胰蛋白酶和pH3.0均有抵抗力。对外界的环境抵抗力也较强,在56℃加热60min仍可存活,但加热至62℃30min即被灭活,可在污染的孵化器或育雏室内至少存活10周,在阴湿的粪便中能存活37d以上,在2~4℃的冰箱中病毒在胚液中可存活近2年,在-20℃则可长达9年。病毒在37℃来苏儿溶液中1h,在37℃的0.1%甲醛溶液中8h,均不能被灭活。在15%煤酚皂溶液、二甲苯萘酚的70~80℃热溶液中24h,或在20%无水碳酸钠的热溶液中12h,病毒均不受破坏。而在1%甲醛,或2%苛性钠溶液(15~20℃)2h,或在2%漂白粉溶液中(15~20℃)3h,或在0.2%福尔马林或在0.25%β-丙内酯37℃30min,病毒均能被灭活。感染细胞在电镜下观察,病毒在胞浆中呈晶格排列。

2 流行病学

(1)易感动物:本病主要感染鸭,在自然条件下不感染鸡、火鸡和鹅。

(2)发病年龄:本病主要发生于3周龄以内的雏鸭,其中多发生于5~10日龄的雏鸭。

(3)发病季节:本病一年四季均可发生,但主要在孵化季节,我国南方多在2~5月和9~10月间,然而在一些养肉鸭的舍饲条件下,可常年发生,无明显季节性。

(4)传染源:病鸭和潜伏期的感染鸭,以及病愈不久的带毒鸭是本病的主要传染源。被病鸭和带毒鸭的排泄物污染的饲料、饮水、场地、用具和运输工具等,也是造成鸭病毒性肝炎传播的重要因素。野生水禽也可能成为带毒者,成年鸭感染不发病,但可成为传染来源。

(5)传播途径:本病的传播主要通过与病鸭接触,经呼吸道也可感染。在野外和舍饲条件下,本病可迅速传播给鸭群中的全部易感的小鸭,表明它具有极强的传染性。传播途径多由于从发病场或有发病史的鸭场购入带病毒的雏鸭引起。通过人员的参观,饲养人员的串舍以及污染的用具、垫料和车辆等的传播也属可能,鸭舍内的鼠类在传播病毒的可能性也不能排除。

(6)发病因素:饲养管理不当、鸭舍内湿度过高,密度过大,卫生条件差,缺乏维生素和矿物质等都能促使本病发生。

(7)发病率和死亡率:雏鸭的发病率与病死率均较高,1周龄内的雏鸭病死率可达95%,1~3周龄的雏鸭病死率为50%或更低,4~5周龄的小鸭发病率与病死率较低。

3 临床症状

本病的发生较急,传播极快,雏鸭感染后潜伏期为2~3d。雏鸭常突然发病,发病后雏鸭精神委顿,不爱活动或停止活动,行动呆滞、迟缓或跟不上群,离群独处,独处时常蹲下,厌食甚至食欲废绝,眼半闭,缩颈,翅膀下垂,间或有腹泻,继而雏鸭侧卧,发生全身抽搐,两腿痉挛划动,呈游泳状,有时在地上旋转,喙端和爪尖瘀血呈暗紫色,头向后仰,呈角弓反张状,故称为“背脖病”。一般在出现抽搐神经症状后数h内死亡,且死亡多发生在3~4d内。少数病鸭死前排黄白色和绿色稀粪。有的患病雏鸭常在疾病严重暴发时无任何症状突然倒毙。

4 病理变化

主要病理病变在肝脏,肝脏肿大,质地脆、易碎,色暗或发黄,肝表面有大小不等的出血点或出血斑,表面还常有淡红色的变色区,胆囊肿大,呈长卵圆形,充满胆汁,胆汁呈褐色、淡茶色或淡绿色。脾脏肿大,呈斑驳状。肾脏肿胀、充血。其他器官无明显变化。组织学变化的特征是肝组织的炎性变化,急性病例肝细胞的变性和坏死,部分肝细胞脂肪变性。幸存鸭则有许多慢性病变,表现为肝脏的广泛性胆管增生,不同程度的炎性细胞反应和出血。脾组织呈退行性变性和坏死。

5 诊断

5.1 实验室诊断

(1)染色镜检: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脾、心血、肺等病料,涂片后革兰氏和瑞氏染色,镜检,未见致病性细菌。

(2)细菌培养: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脾、心血、肺接种于普通肉汤和鲜血琼脂平板,置于37℃培养24~48h,未见菌落生长。

(3)鸭胚接种:无菌采集病死鸭的肝脏制作肝乳剂,加抗生素处理后,在12~14日龄鸭胚尿囊腔内接种0.2ml肝乳剂上清液,接种后继续孵育,24~72h死亡,胚体皮下出血、水肿,肝脏稍肿,灰绿色,有坏死灶。

(4)病毒分离鉴定:收集上述鸭胚接种试验中死亡胚的尿囊液作为鉴定病毒分离物,用5日龄易感雏鸭,每只皮下注射10m L阳性血清。3d后用0.2ml病毒分离物肌注,接种D V H阳性血清的雏鸭保护率达80%以上,而对照组死亡率在60%以上,这表明该病毒为鸭肝炎病毒。

(5)聚合酶链反应(PCR)试验:取病死鸭的肝脏通过R TPCR方法检测证实鸭病毒性肝炎阳性。

5.2 鉴别诊断

(1)与鸭瘟的区别:鸭瘟主要发生于成年鸭,病变表现与本病不同,主要为食道和泄殖腔黏膜发生纤维素性、坏死性炎症。

(2)与鸭浆膜炎的区别:此病常见于2~6周龄的雏鸭,分辨症状为眼、鼻分泌物增多,眼周边羽毛湿润,全身颤抖,排泄稀粪,特征性病变为纤维素性心包炎、腹膜炎、肝周炎。

(3)与鸭副伤寒的区别:此病常见于2周龄内雏鸭,鉴别症状为剧烈腹泻,脓性结膜炎,特征性病变为心外膜炎、心包膜炎,肝脏肿大,表面出现大小不等的坏死灶,十二指肠有溃疡症状。

(4)与曲霉菌病的区别:此病多见于阴雨季节,鉴别症状为呼吸困难,病理变化为肺脏、气囊等处,有米粒大小的结节。同时,剖检胸腔内,明显可见有霉菌菌落。

(5)与黄曲霉中毒症的区别:此中毒症也可出现共济失调、抽搐和角弓反张以及胆管增生的显微病变,与病毒性肝炎相似,但不引起肝脏的出血。

6 综合防控措施

(1)立即隔离病鸭,无害化处理病死鸭。对发病鸭立即进行隔离,对病死鸭进行无害化处理,并用消毒药对养殖环境和用具以及受污染的场地进行彻底消毒,同时进行全群带鸭消毒,以防病情扩散和蔓延,消毒2次/d。待病情控制稳定后,改为1周消毒1次。

(2)紧急注射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增强抵抗力。对发病鸭或受威胁的雏鸭群,用鸭病毒性肝炎高免血清或康复鸭血清或免疫母鸭蛋黄匀浆对发病鸭进行早期治疗,每只鸭颈背皮下注射1~2ml,以降低死亡率,防止病情蔓延。对未发病的鸭群紧急注射鸭病毒性弱毒苗,并适当投喂氟苯尼考、黏杆菌素、阿莫西林等抗菌药物,以防继发感染。

(3)加强饲养管理,减少应激。保证提供适宜鸭群生长发育的温度、湿度、饲养密度和良好的通风;饲喂新鲜、营养全价的饲料,提供清洁的饮水,并在饮水中添加电解多维、黄芪多糖,增强鸭群的体质;注意鸭舍的环境卫生,每日清扫圈舍粪便,保持圈舍地面的干燥和清洁;严禁将鸭群带到疫病流行区域放牧,要减少应激,消除诱因。

(4)坚持自繁自养,严把引种关。坚持自繁自养和全进全出的饲养模式,确需引进种蛋或苗鸭时,一定要到证照齐全、管理规范的大型种鸭场或孵化场采购种蛋、苗鸭,对入孵的种蛋应严格进行药液冲洗和福尔马林熏蒸消毒,以防止病毒经种蛋传播,对新购进的雏鸭,要经严格地检疫检验和隔离饲养,确认无疫病感染后,方可引入场内。严禁从疫区购进种蛋和苗鸭。

(5)强化消毒,严防病源传入。鸭场要健全必要的消毒设施,并制定严格的制度,加强对人员、车辆、鸭舍、运动场地、饲养器具及周围环境的消毒,严防病源传入,确保鸭群安全。

(6)强化免疫,增强保护力。免疫接种是预防和控制鸭病毒性肝炎发生的最有效的手段。要因地制宜地制定科学合理的免疫程序,并强化鸭瘟病毒性肝炎疫苗免疫注射工作,按时足量注射。雏鸭1~3日龄首免,间隔2周再注射1次,开产前4周再加强1次。

[1]宋敏训.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控[J].中国家禽,2011,33(14):42-43.

[2]李耿森.鸭病毒性肝炎的综合防治[J].水禽世界,2012,7(2):28-29.

[3]孙志学.鸭病毒性肝炎及其防治[J].养殖技术顾问,2012,40(3):91.

[4]韦友兵,广君.肉鸭病毒性肝炎[J].山东畜牧兽医,2016,37(6):72.

[5]王雁领.鸭病毒性肝炎的防治[J].山东畜牧兽医,2016,37(6):42.

猜你喜欢

雏鸭鸭群周龄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和肌内脂肪含量的测定及其相关性分析
雏鸭的饮水与开食
申鸿七彩雉血液生化指标的正常参考值研究
鸭感染鸭瘟病毒的症状与防治
咋用信号调教鸭群
浅谈雏鸭饲养管理的关键技术要点
冬季“噪鸭”可以提高产蛋率
宁都黄公鸡睾丸质量与不同周龄第二性征的回归与主成分分析
鸭群中的鸵鸟
雏鸭运输中应注意的问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