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2017-01-17李维超

中国畜牧兽医文摘 2017年10期
关键词:嗜血病猪杆菌

李维超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223200)

副猪嗜血杆菌病及其综合防控措施

李维超

(江苏省淮安市淮安区动物卫生监督所,江苏淮安223200)

副猪嗜血杆菌病是由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猪的一种接触性细菌性传染病,又称猪多发性纤维素性浆膜炎和关节炎、格拉泽氏病。本病在临床上主要以发热、关节肿胀、疼痛跛行、呼吸困难以及胸膜、心包、腹膜、脑膜和四肢关节浆膜的纤维素性炎症为特征。近年来,该病的发病率及危害程度呈逐年上升的趋势,并成为一些病毒性疾病(如猪繁殖与呼吸综合征、猪断奶后多系统衰竭综合征)的继发病,给养猪业造成了较严重的经济损失。本文介绍副猪嗜血杆菌病的流行病学、临床症状、病理变化和诊断及其防治技术,供养殖户参考。

猪 副猪嗜血杆菌病 流行病学 诊断 治疗

1 病原体

本病的病原体为副猪嗜血杆菌,是巴斯德菌科中的一种没有运动性的小型多形态杆菌,属于嗜血杆菌属成员,为革兰氏染色阴性的小杆状,美兰染色呈两极着色特性。也可呈丛球杆状、长丝状的多形性。无鞭毛和芽孢,通常有荚膜,但体外培养时会受到影响。本菌为需氧或兼性厌氧,最适生长温度为37℃,pH值7.6~7.8。副猪嗜血杆菌对外界环境的抵抗力不强。干燥环境中容易死亡,60℃5~20min可被杀死,4℃可存活7~10d。对消毒药较敏感,常用的消毒药即可将其杀死。

2 流行特点

(1)易感动物:副猪嗜血杆菌只感染猪,其他家畜不发病。

(2)发病年龄:2周龄~4月龄的青年猪比较容易感染,尤其是哺乳仔猪、断奶后10d左右的猪更易发生,病死率可达50%。

(3)传染源:病猪和带菌猪为主要传染源,尤其是无症状的带菌猪是最危险的传染源,本菌主要存在于猪的上呼吸道内,构成其正常菌群。

(4)传播途径:本病主要通过空气、猪与猪之间的直接接触或污染排泄物传播,也可通过消化道传播。

(5)发病方式:本病一般呈散发,也可呈地方流行性。

(6)发病季节:无明显季节性,但常于恶劣环境条件下多发。

(7)发病因素:本病菌广泛存在于环境中,健猪鼻腔、咽喉等上呼吸道黏膜上也常有本病菌存在。属于一种条件性常在菌。当猪体健康良好、抵抗力强时,病原不呈致病作用,而一旦饲养管理不当、环境应激和发生原发性疾病,导致猪体健康水平下降、抵抗力弱时,病原就会大量繁殖而出现临床症状。

(8)发病率和死亡率:本病的发病率与机体的免疫状况和感染剂量有关,发病率一般在10%~15%,严重时病死率可达到50%,当混合感染严重时则死亡率会更高。

3 临床症状

副猪嗜血杆菌病的临床症状可分为两种,即急性感染和慢性感染,但一般猪场是以慢性感染为主,而且本病多继发于猪繁殖和呼吸综合征病毒、猪流感病毒、猪呼吸道冠状病毒、猪肺支原体、猪圆环病毒2型等病原体感染,或与这些病原体混合感染。人工接种试验的潜伏期为2~5d,一般几天内发病。2~8周龄仔猪感染发病后呈现典型症状,育肥猪感染多呈慢性经过,哺乳母猪也可感染发病。急性的病猪体温升高达40℃~41℃,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或厌食,眼睑水肿,气喘咳嗽,呼吸困难,鼻孔周围附有黏液性及浆液性分泌物,关节肿胀,跛行,斜卧,步态僵硬,反应迟钝,同时出现身体颤抖,共济失调,可视黏膜发绀,3d左右死亡。急性感染病例存活后可留下后遗症,即母猪流产,公猪慢性跛行,仔猪和育肥猪可遗留呼吸道症状和神经症状。慢性病猪消瘦虚弱,被毛粗乱,皮肤发白,咳嗽,呈腹式呼吸,生长不良,关节肿大,严重时皮肤发红,耳朵发绀,少数病猪耳根发凉,继而因窒息和心衰死亡。

4 病理变化

副猪嗜血杆菌病病猪尸体剖检可见胸腔内有大量的淡红色液体及纤维素性渗出物凝块,肺表面覆盖有大量的纤维素性渗出物,并与胸壁粘连,多数为间质性肺炎,部分有对称性肉样变化,肺水肿;腹膜炎,常表现为化脓性或纤维性腹膜炎,腹腔积液或内脏器官粘连;心包炎,心包积液,心包内常有干酪样甚至豆腐渣样渗出物,使外膜与心脏粘连在一起,形成“绒毛心”,心肌有出血点;全身淋巴结肿大,呈暗红色,切面呈灰白色大理石样花纹;脾脏肿大,有出血性梗死;关节肿大,关节腔有浆液性渗出性炎症。腕关节和跗关节出现病变频率高,脑膜病变较少见。有些病例出现脑水肿(脑脊液增多)。

5 诊断

5.1 实验室诊断

(1)涂片镜检:无菌采集病死猪的心血、肝、肾、淋巴结进行涂片或触片,革兰氏染色,镜检,可见到革兰氏阴性的细小杆菌,且以纤细杆菌居多,个别呈两极染色的球杆状,间有长而弯细状菌体。

(2)细菌的分离鉴定:采集未做治疗的急性发病期病猪的鼻腔、肺脏、胸膜、胸腹腔积液、心包积液、心血、关节液和脑组织等病料,首先在胰蛋白胨大豆琼脂培养基上划线接种,37℃培养48h后挑取单个菌落进行培养。将可疑菌的单菌落与金黄色葡萄球菌垂直划线与无N A D的血液平板上37℃培养24~48h,如果看到可疑菌落在葡萄球菌周围生长呈“卫星生长现象”,且无溶血现象,即可判断感染副猪嗜血杆菌。

(3)生化试验:将上述经过分离的培养物进行生化试验,结果M.R、V-P、醋酸铅、脲酶和氧化酶等试验均呈阴性反应,接触酶试验和硝酸盐还原试验呈阳性,并能发酵葡萄糖、蔗糖、果糖、半乳糖、D-核糖和麦芽糖。

5.2 鉴别诊断

(1)与链球菌病的区别: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关节炎、跗、腕关节肿大、剧痛、瘸腿,用手一捏,疼得尖叫,剖检关节腔内有浆液性纤维蛋白渗出物,心包积液,浆液纤维素性胸膜炎及心包炎,肺表面被覆一层淡黄色浆液纤维素性膜,切面可见局灶性暗红色瘀血区;而链球菌引起的关节炎、关节肿大,初期坚硬、温度升高,后期变软,触之有波动感,针刺流脓,少数变硬、皮肤变厚,剖检时滑液混浊,有黄白色奶酪样块状物,关节周围皮下胶样水肿,有化脓性坏死灶,严重者关节软骨坏死。

(2)与传染性胸膜肺炎的区别:副猪嗜血杆菌引起的病变多数为脑膜炎、关节炎和四肢跛行等,而传染性胸膜性肺炎较少见。

6 综合防控措施

6.1 治疗措施

6.1.1 隔离病猪,无害化处理病死猪

一旦发生,应立即对发病猪进行隔离饲养,以防交叉感染,同时对病死猪及其粪便和受污染的废弃物进行无害化处理。

6.1.2 消毒灭源,以防病情扩散蔓延

定期对猪舍走道、猪圈地面、墙壁、食槽等用具先用3%烧碱水喷洒,干燥后再进行冲洗,然后再用3%烧碱水喷洒消毒,消毒药要定期进行更换。对猪粪进行堆积发酵。

6.1.3 药物治疗,及时控制病情发展

猪群发病后应立即选用抗生素拌料的方式对整个猪群进行治疗,对重症发病猪采用抗生素肌注。需要注意的是副猪嗜血杆菌很多菌株对抗生素都存在耐药性,因此在治疗时应开展药敏试验,避免盲目用药而延误病情。大多数血清型的猪副嗜血杆菌对头孢菌素、氟甲砜、庆大、壮观霉素、磺胺及喹诺酮类等药物敏感,用药时剂量要足,同时,对全群猪用电解质加维生素C粉饮水5~7d,以增强机体抵抗力,减少应激反应。

6.2 预防措施

6.2.1 积极开展药物预防

定期选用敏感药物对猪群进行药物预防,且预防药物应有计划地定期轮换使用,以防产生耐药性。具体是在产前一周、产后一周的母猪料、乳猪料、保育猪料中添加预防量药物,如每吨饲料中添加泰妙菌素50~100g、氟甲砜霉素50~100g、林可霉素200g、环丙沙星150g,通过药物预防能降低副猪嗜血杆菌病的发生。

6.2.2 认真实施免疫接种

免疫接种是有效控制副猪嗜血杆菌病的重要措施之一。采用副猪嗜血杆菌疫苗进行免疫,首次免疫的母猪分别在产前40d和20d进行两次免疫,免疫过的母猪在分娩前4周免疫1次;仔猪在15日龄实施首免,间隔15d再加强免疫1次,种公猪每6个月免疫1次。

6.2.3 切实加强饲养管理

要加强生物安全,推行全进全出饲养方式;要重视消毒工作,并定期轮换选用两种以上的消毒药;保证供给营养全价、优质新鲜的饲料和清洁充足的饮水,并增加营养,以满足猪群在各个生长阶段的营养需求;要根据季节的变化,积极做好防暑降温、防寒保暖工作,合理安排饲养密度,避免过于拥挤;要加强猪舍通风换气,减少舍内有害气体浓度,保证圈舍空气新鲜;要消除各种诱因,尽量减少在疾病高发阶段注射各种疫苗,减少应激,在仔猪断奶、转栏的3~5d内,饮水中添加营养型抗应激添加剂;及时打扫和清理圈舍粪便,保持圈舍环境清洁卫生、地面干燥。

[1]张仁标.一例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福建畜牧兽医,2011,33(4):65.

[2]许建康.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治报告[J].中国畜禽种业,2011,27(6):124.

[3]刘艳梅.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与治疗[J].中国畜牧兽医文摘,2011,27(3):146.

[4]张苏强.仔猪副猪嗜血杆菌病的诊断和防治[J].福建畜牧兽医,2010,32(1):54-55.

[5]马树芳,赵小勇,程志伟.副猪嗜血杆菌实验室诊断方法研究进展[J].山东畜牧兽医,2017,38(5):60-62.

猜你喜欢

嗜血病猪杆菌
中兽医辨证治疗猪湿热黄疸
氟苯尼考对猪传染性萎缩性鼻炎的治疗效果观察
病猪喂药有办法
住口
乳杆菌属分类学地位变迁后菌种名称英解汉译检索表(二)
解淀粉芽孢杆菌Lx-11
解淀粉芽孢杆菌的作用及其产品开发
侧孢短芽孢杆菌A60
副猪嗜血杆菌耐药性调查和耐药机制
猪链球菌感染分析诊断和治疗方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