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2017-01-16张雪侠

东方教育 2016年18期
关键词:概论实事求是中国化

张雪侠

摘要:讲授“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这一中国化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要改变过去“满堂灌”、说教的陈旧教学理念,要敢于解放思想,直面现实问题,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现实问题,与时俱进,关注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大众化。

关键词: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以下简称“概论”课)是2005年中宣部和教育部出台的关于进一步加强和改进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意见和实施方案中四门课程中的核心课程,主要讲授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和理论成果。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一直坚持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的具体实际结合,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一切从实际出发,这也是党的思想路线。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这门课的逻辑起点①,而与时俱进则是这门课的应有之义。因此,讲授这门课也要坚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一、《概论》课当前的教与学的现状

《概论》课时当前国内高校学生必修的一门课,和其它三门政治理论课相比,“概论”课的难度不大,政治性更强,缺乏趣味性,这给教师的教和学生的学都带来了难度。当前,在很多高校里,由于“60后”“70后”教师依然是思想政治理论课的中坚力量,“概论”课教学依然采取传统的教的模式,以教师讲授为主,内容围绕教材,适当进行补充,主要是对理论进行阐释。许多老师尤其是上了年纪的老师,缘于这门课很强的政治性,不敢涉及当前社会出现的诸如分配不公、腐败问题、发展不平衡问题等没有解决好的话题,一味歌功颂德。再加上这门课内容偏多,学校安排的课时又少,经常是老师在讲台上滔滔不绝,而台下的学生自顾自地做着和课堂无关的事情。这种情况让很多老师感觉头疼、无奈。就学生方面,作为一门必修课,部分学生的学习属于应付。一方面,这门课不是专业课,学生受就业压力大的影响,让学生认为学好专业课才是王道,才能找到好饭碗,而政治理论课就是为了修学分,拿毕业证,尤其是“概论”课,学生认为不听也能看懂,思想上轻视,所以迟到、早退、逃课者屡见不鲜。另一方面,由于受当前社会思潮多元化的影响,大学生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差异较大,不少大学生深受不良社会风气的侵蚀,再加上一些宣传部门的片面宣传,使本来好没有形成牢固的正确的价值观判断的大学生,面对理论与现实的反差、信仰与利益的碰撞、历史与现实的剧变,产生迷茫,怀疑理论和信仰,认为“概论”课就是在讲假话、空话、大话、套话,继而动摇信仰,对这门课敷衍,甚至鄙视。鉴于这种现状,教师必须改变过去的陈旧教学理念,要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

二、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上好《概论》课

(一)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是上好概论课的前提(动力之源)

所谓解放思想,就是指在马克思主义指导下打破习惯势力和主观偏见的束缚,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理论性很强,虽然“史论”结合,但重点在“论”。在实际教学中,我们面对的学生大都是 90 后的学生,90后的学生是强调自我的一代,是最现实的一代,他们没有一心只读圣贤书,他们关注着社会,并积极融入这个社会,感受着这个社会的真善美,经历着这个社会的假恶丑,也看到了当今这个社会的知行的脱节。所以,对于“论”的内容,这些90后的大学生是不感兴趣的,甚至部分学生对概论课的内容产生怀疑。邓小平说:“解放思想,就是使思想和实际相符合,使主观和客观相符合,就是实事求是。”②时代和社会的变化,大学生思想的变化,要求讲授《概论》课的教师面对现实,解放思想,实事求是,研究新情况,解决新问题,不能一味地维护马克思主义理论的权威而成为空洞的说教者。

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首先必须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素养。马克思主义是中国共产党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事业的指导思想,我们传播马克思主义,就需要有扎实的马克思主义理论的知识。作为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是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成果,中国共产党及其领导人掌握了深厚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才有了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我们讲授这样的理论,并不是一个将教材内容加以简单传递的过程,而要用马克思主义的基本的观点去阐释这些理论的形成、发展及精神实质,我们需要把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贯穿其中,教会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方法论去指导自己认识世界和改造世界。因此,教师首先要努力提高自身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水平,用马克思主义理论改造自己的主观世界和客观世界,自己首先成为一个真正的马克思主义者。③

其次,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教师要主动研究新情况,不回避问题。社会是不断的发展变化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程是与社会现实联系最紧密的。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以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我们在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成果的指导下,取得了丰硕的成果,人民生活条件得到极大地改善,社会有了很大进步,综合国力显著增强,这是大家有目共睹的。《概论》课教师要充分肯定这些成绩,教育大学生要热爱党,热爱祖国,热爱社会主义,让他们深刻认识到马克思主义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魅力,自觉主动的学习这个理论,并把它化为行动的指南。但同时,应该看到,成绩的背后,存在着很多问题,诸如生态环境的破坏,贫富差距的扩大,社会道德水准的下降,官员的腐败变质等等,这些是掩盖不了的。所以,我们上《概论》课,不能无视这些实际存在的问题,一味地歌功颂德,唱赞美诗,这样学生就会产生怀疑,不相信这个理论,甚至产生厌恶之感。因此,教师要解放思想,研究新情况,把它们和理论结合起来,不回避问题,要敢于揭短,更要善于揭短,要主动谈及这些问题,和学生一起探讨产生这些问题背后的原因,并引导学生用马克思主义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去认识它们,同时应该告诉学生,党和政府对此采取了哪些措施,取得了哪些效果,还有什么地方做的不到位,我们应该怎么做。这样,让学生明白出现这样那样的问题,是社会发展进程中必然,在摸索中前进的必然,而不把这些问题归咎为社会主义制度的问题,同时增强学生的主人翁意识。

最后,要做到解放思想,实事求是,还要在教学形式上改革。“概论”课的内容十分丰富,从历史到现实,从理论到实践,涉及了整个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的内容。教材的内容又比较全面,并且部分内容大学生已在中学学过,因此教学过程中,应突出重点,突破难点,抓住大学生迷茫的、纠结的的问题,详细讲解,可以进行专题讲座,主要解决学生的疑惑,引导学生正确认识我们党的过去和现在,坚持我们走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有学者认为高校的思想政治教育“是一项事业,是党和国家整体事业的一部分。它是一种活动,是培养人的思想、政治、道德素质的教育实践。”④作为党和国家的一项事业,需要继承,需要发扬光大,而完成这一任务的主体是大学生。因此,对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不能仅仅限于课堂上的理论灌输,要解放思想,拓展教育途径。《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是与现实联系最为密切的,最能体现理论指导现实的强大理论,要充分调动以课堂为主的活动,比如时事讨论与辩论,读书心得交流,网络课堂等,以引导学生关注时事,学会从纷繁复杂的现象中看到本质,提高判断是非的能力。但是仅有这些还是不够的,与现实的紧密关系,使这门课有着较强的实践性,教师要组织学生进行实践活动。在实践活动的组织实施上,教师要实事求是,解放思想,不能为实践而实践,不一定亲自带领学生去实践,可以结合现实给学生布置实践作业,让学生在课余生活中有意识地去做,去观察,去思考,比如提供志愿服务,放假回家进行社会调查,利用专业课实习的机会了解党的方针政策的利弊等,让学生把结果以书面报告、视频、辩论等形式展示,这样既能让学生深刻理解课堂上的理论知识,又锻炼了学生的实际工作能力,避免现在的大学生走上工作岗位后不能很快适应的尴尬。

(二)与时俱进,是上好“概论”课的基本要求

“概论”课是与现实联系最为紧密的一门课,现实是不断发展变化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也是不断发展完善的,所以,紧跟时代步伐,与时俱进,是上好“概论”的基本要求。

首先,“概论”课教学要反映最前沿的理论成果。教学中应反映最前沿的理论研究成果,这一点在“概论”课中表现尤为突出。这种最前沿的理论成果包括三类:第一,不断发展的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成果。“马克思主义具有与时俱进的理论品质,如果不顾历史条件和现实情况的变化,拘泥于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特定历史条件下,正对具体情况做出的某些个别论断和具体行动纲领,我们就会因为思想脱离实际而不能顺利前进,甚至发生失误。”⑤时代在变化,社会在进步,马克思主义理论也在随着时代和社会的发展而不断丰富和发展,“概论”课的教学内容是关于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但是教材的更新往往滞后于发展的理论,最新的理论不能及时反映在教材里。因此,教学过程中要把马克思主义新的理论及时补充到课堂中去,比如党的比较重大的会议精神、党和国家新的大政方针等,这样既能及时让学生了解党的理论主张,体现出“概论”课与现实紧密联系的特性,又能引导学生关注现实,引起学生的兴趣。第二,不断发展和出现的生活热点。现实生活中每天都有新闻,国内的和国外的,有与大学生利益密切相关的,也有很多大学生所关心的话题,这些话题或是他们欢喜雀跃的,或是他们义愤填膺的,或是他们不解困惑的,如果教学中把这些内容纳入课堂中,用相关的马克思主义理论起阐释他们,那么就会有效地对大学生进行思想上的引导,克服他们思想上的片面性,让他们学会辩证地看问题,帮助他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和价值观,实现思想政治理论课的教学目的。第三,不断发展的学术界的新理论。“概论”虽然不是专业课,但它给大学生的是世界观、方法论的指导。学术界的一些新的观点,比如对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理论的新解读、国外对马克思主义研究的新成果等,对于大学生了解马克思主义的生命力、真理性都有很大帮助,它们可以让大学生了解党和国家的理论政策背后的故事,学者之间不同的观点的碰撞和交流,现实问题的不同解决方案等。这些都可以拓展大学生的视野,给他们一些研究问题的方法,激起学生的研究兴趣,关注生活中深层次的问题,甚至可以让大学生参与进来,调动起他们解决现实问题的积极性。

其次,要密切关注学生思想动向。“概论”课的与时俱进,不仅要求教师对教学内容、教学方式及时更新,与时俱进,同时对教育的对象——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也要密切关注,与时俱进。一代一代的大学生随着时代的变迁、社会的发展、生存环境的变化,会呈现出不同于上一代的特点。今天的大学生更注重自我,更有自己的主见,他们获得知识的途径更多,知识更丰富广博,视野更开阔,个性更张扬,自我意识、民主意识、竞争意识更强,但是他们经受的磨难少,他们更容易偏激,更容易颓废,抗挫能力也更弱。而“概论”课教学较强的政治性,也容易被学生误以为就是党的政策的传声筒,理论与现实的偏差往往使大学生对这门课有一定程度的抵触情绪。所以教师应当密切关注当代大学生的思想动向,了解当代年轻人的特点,与时俱进的,及时转变自己的教育理念,放下居高临下的说教姿态,和学生做朋友,深入到学生中去,了解他们的需求,关注的问题,生活中的困惑,用朋友般的诚意去打动他们,赢得学生的信任,真正成为学生的良师益友。

在今天新的时代背景下,“概论”课的教学难度增加,一定要改变过去“满堂灌”、说教的陈旧教学理念,要敢于解放思想,直面现实问题,实事求是,用马克思主义理论阐释现实问题,与时俱进,关注教学主体和客体的变化,把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大众化,让学生接受它,理解它,并运用它。这关系着大学生的全面发展,更关系我们党的事业的成败、民族的兴衰、社会的稳定。因此,“概论”课教学一定要深化教学理念的改革,增强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参考文献:

[1]贾孟喜、罗海滢,“毛泽东思想和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概论”课教材体系逻辑结构和教学体系的建立[J],思想教育理论,2011,(1):65.

[2]《邓小平文选》第2卷[M],北京:人民出版社,1994:364.

[3]高璐;05 方案"以来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改革研究综述[J].思想政治教育研究,2008,24(5):63.

[4]平章起等.论思想政治教育的学科定位及其现实意义[J].思想理论教育,2007(6):42-48.

[5]江泽民.在庆祝中国共产党成立八十周年大会上的讲话[N].光明日报,2001-7-2.

猜你喜欢

概论实事求是中国化
坚持实事求是与党性原则的统一
李剑农和他的《政治学概论》
青铜器辨伪概论
实事求是
山西省2018年专升本选拔考试 艺术概论
2018年成人高等学校专升本招生全国统一考试 艺术概论
HIP –HOP AGANDA?
关于深化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深入思考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主体”问题
推进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专家笔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