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自主探究的点滴看法
2017-01-16王玉珍
王玉珍
摘 要:新课程理念倡导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这就需要我们教师在语文教学中注重体现学生的主体地位,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并对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进行培养,以使学生养成积极主动、乐学善学的良好习惯,敢于质疑,勇于探究,从而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关键词:小学语文;自主探究;兴趣;预习;问题
中图分类号:G6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3-9132(2017)04-0085-02
DOI:10.16657/j.cnki.issn1673-9132.2017.04.053
《语文课程标准》在“教学建议”中指出“学生是语文学习的主人”。那么,学生怎样才能成为语文学习的主人呢?从理论上说,当然是要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充分发挥学生的主体性,重视学生自主学习能力,从而激发学生的主动意识和探究精神。但是,受语文学科自身特点的影响,“听、说、读、写”永远还是语文课堂的主旋律。这就导致一线语文课堂改革“形”改“质”不改的现象。课堂上,教师的问题多了,学生的交流也多了,但观点却千篇一律,缺少了学生语文学习的“悟”与“疑”。如何真正实现《语文课程标准》所倡导的人文性与工具性的统一呢?下面,笔者就如何引导学生自主探究谈几点自己的做法。
一、从兴趣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一)运用媒体,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
课堂教学中,教师可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使整个教学过程图文并举、声情并茂、视听结合,真正使教学内容做到由浅入深。而且,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创设出良好的会话情境,从而能激发学生的兴趣,使课堂气氛活跃,培养了学生的观察能力和语言表达能力。例如,教学《富饶的西沙群岛》一课时,我是这样导入的:“同学们,老师知道你们都喜欢旅游。今天,老师满足你们的愿望,带你们欣赏美丽富饶的西沙群岛。”接着,我运用多媒体展示西沙群岛的画面。之后,我说:“同学们,西沙群岛到了,出现在你面前的是一辐什么样的画面呢?”学生观其景,想其画,述其景,说了一望无际的大海,瑰丽无比的海水,各种各样的鱼,不计其数的鸟……由此可见,利用多媒体进行教学可以激发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为学生阅读课文,感受西沙群岛画面,感悟西沙群岛特点做好了铺垫。
(二)方法多样,激发学生学习兴趣
小学生有意注意时间短,无意注意占优势。因此,要想学生在课堂中认真听讲,我们就不能以“教师讲,学生听”的单调枯燥教学形式进行,而应该根据学生的心理特点和年龄特点来设计形式多样的教学方法,以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如我们可在教学中适当穿插表演、分角色朗读等。多种形式的教学手段使相对单调的教学内容和思维负担较重的教学重点、难点显得绚丽多彩,能激发学生的兴趣和丰富的想象力,使学生对知识的理解、记忆和运用在兴趣盎然之中完成。例如,在《富饶的西沙群岛》教学中,我设计了说一说、演一演等的教学活动,让学生以导游或某种动物的身份来向同学介绍其特点。表演时,有个学生扮演了威武的大龙虾,并在大海中划来划去,逗得其他学生哈哈大笑。这种教学方法不仅激发了学生的学习兴趣,活跃了课堂气氛,还进一步巩固了课文内容,培养了学生的口头表达能力和表演能力。
二、从预习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预习的目的就在于初步理解课文内容,在理解课文内容的基础上发现问题,找出自己的疑点和难点,并通过预习中的置疑,使学生的思维得到激活,从而能提高阅读教学效率,从一上课就可以变主动听课为主动参与教学活动,真正实现学生的自主探究。于是,为了更好地培养学生的自主探究能力,教授新课前,我都会事先设计好问题,为学生准备好预习单,然后要求学生先自己预习课文,做到自己学习生字新词,读准字音,认清字形,借助字典给字组词,弄清字义,并将课文的重点内容和不理解的内容用铅笔做上记号,边读边思考。为了使预习落到实处,每次上新课前,我都及时检查学生课前预习的情况。对于完成好的学生,我就给予表扬和鼓励;对于完成不好的学生,我则督促他们及时改进。记得在教《李时珍》一课时,有位学生告诉我,他在预习时碰到生字“效”,不知道是什么意思。为了弄懂课文中“有效”这个词的意思,他查了字典,懂得“有效”的意思是“很有用,很有效果”。最后,他联系上下文弄清楚了课文中这句话的意思是“病人服了李时珍的药后,病很快就好了”。这样,他在课堂上正确回答出来了教师的提问,不仅得到教师的表扬和同学的掌声,更重要的是得到了预习给他带来的成功,使他今后的学习充满了动力。
三、从问题入手,引导学生自主探究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不仅要激起学生的好奇心,还要创设情趣,激发学生探究的兴致,让学生从小养成敢于创新、敢于求异的心理,从而使学生的创新意识得到培养。
(一)创设情境,让学生主动、创造性地发现问题、提出问题
德国教育学家第多斯惠曾说过:“教学的艺术不在于传授本领,而在于激励、唤醒、鼓舞。”而且,小学生兴趣广泛,好奇心强。因此,教师在教学中应结合课文内容,创设生动、有趣的问题情境,让学生产生疑问,激发探索问题的欲望,从而乐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例如,在上《称象》这一课时,一揭示课题,我就有意识地创设问题情境:“我们平时买东西用什么来称重量的?称重量极大的东西又用什么称呢?古代没有先进的技术,曹冲又用什么方法称象呢?”就这样,学生学习课文的兴趣和探究称象办法的欲望就被我激发了。学完课文后,我还让学生继续开动脑筋说一说曹冲是怎样想出称象办法的,与大臣们的办法有没有关系。经过我的引导,学生一致认为曹冲称象的办法与大臣们的办法有着一定的关系。曹冲是分析了大臣们的办法后想出来用石块代表大象,用船代替大秤,用水的浮力代替人。这样,通过我的引导,师生共同的分析,让学生讲出曹冲称象的过程,不仅有效调动了学生的学习兴趣,还培养学生的创新意识。在教学本课后,我让学生讨论“你有更好的称象办法吗”这个问题。学生根据自己的生活经验,纷纷发表自己的看法。这样不仅树立学生的自信心,还增强了他们的创新意识。
(二)交流合作,让学生自主、创造性地分析问题、解决问题
在教学实践中,“凡是学生能够自己解决的问题,教师绝不代替;学生能够自己思考的问题,教师决不暗示。”这就要求教师要让学生充分发挥主体地位,并加强教学方法的渗透,以真正提高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能力。
营造宽松活跃的民主氛围,这是学生自主解决问题的前提。因此,在课堂教学中,我们首先要确立一种新型的、平等的、和谐的师生关系。其次是采取小组合作的方法,促进学生间的交流合作。在采用小组合作学习方法前,教师应合理地将学生进行分类,并将优、中、差生按比例进行合理搭配,组成学习小组进行合作学习。这样就能让不同层次的学生相互质疑,交流个人思想,并给予不同层次的学生足够的思维活动空间。此外,教师应及时汇总学生的反馈,把小组不能解决的问题及时加以解答。例如,教学《四个太阳》一课时,我出示课题后,抓住低年级学生的强烈好奇心,引导学生质疑:“同学们读了这个课题,有什么想法?”有的学生说:“太搞笑了。”有的学生说:“天上明明只有一个太阳,怎么写四个太阳呢?课题有问题。”我紧追不舍,接着问:“是的,老师也觉得奇怪。怎么会有四个太阳呢?这就需要我们在学习时要善于发现问题,提出问题。下面,请组长带好小组组员积极地去解决这个问题。”这样,学生满心欢悦,围绕课题,在小组中互相质疑,你争我辩,交流个人设想。通过学习,学生知道了本文中的四个太阳指的是四个心愿。这样,学生不仅清楚地理解了课文内容,而且还锻炼了口语表达能力,学会了解决问题的方法。
综上所述,在自主探究能力培养的过程中,“自”是保障,“究”是目标。学生只有养成积极主动、乐学善学的良好习惯,才会敢于质疑,勇于探究,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
参考文献:
[1] 李长林.学生自主探究性阅读学习在小学语文教学中的重要性[J].学苑教育,2012(11):25.
[2] 周艳.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进行谈就像学习方法的探讨[J].读与写(教育教学刊),2012(6):217.
[3] 陈洪洲.在小学语文教学中引导学生开展探究性学习[J].现代教育管理,2008(6):125.
[4] 刘彩霞.小学语文教学中如何引导学生展开自主探究[J].学周刊,2015(16):104-10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