激发学生兴趣 提高生物教学质量
2017-01-16李友发
李友发
摘要:兴趣是学生学习的推动力,在生物教学中,教师可从学生身边的实际问题、课首激趣,巧设情景,课中生趣,循循善诱课中练习有趣,体验成功课尾存趣,再激热情等方面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从而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增强生物教学效果。
关键词:生物教学;学习兴趣;教学质量
教学过程是学生在教师的指导下的认识过程。教师根据学生的认识规律,心理特点,创造愉快活跃的课堂气氛,激发学生兴趣,能促进学生思维积极、反应灵敏、主动探求知识,变“厌学”为“乐学”,对促进课堂教学效率的提高有着极其重要的意义。下面我就在生物教学中如何激发学生兴趣,提高教学质量,促进提高学生的生物科学素养,谈谈我的做法:
一、课首激趣,巧设情景,让学生想学。
学生对教师的第一节课尤为重要,第一节课上成功了,学生就有兴趣学,否则,很难使学生产生学习兴趣,那就谈不上提高教学质量。因此,新课开始应该让学生处于浓烈的学习氛围中,以唤起学生学习的情感,促进学生兴趣盎然的投入新知的学习。讲课开始要尽量做到引人入胜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因此在课首,我就从不同方面、不同角度,使学生认识到生物对人生、对社会都有重大意义,促使学生对生物产生极大的兴趣。其次,第一节课应减少容量,降低要求,只有这样,学生才能产生兴趣,努力学好生物学。如在介绍《致同学们》新课时,我就以生物在我们身边引人,家里饲养的鸡、鸭、狗、猫等动物;茂密的森林和花草;以及我们每天餐桌上食品等都是生物;人类的衣、食、住、行都离不开生物,也离不开生物学。以及提出大量为什么?为什么一粒小小的种子就可以萌发长成参天的大树?为什么许多动物可以快速奔跑报,而大多数植物却“原地不动”? 为什么到了冬天一些动物要进行冬眠?为什么到了秋天一些植物的叶子会变红?为什么有的男同学长胡须。而女同学却不长?为什么种豆得豆、种瓜得瓜,而不能种瓜得豆、种豆得瓜?提出这些有趣问题,激发学生学习兴趣,使学生进入学习状态,积极投入学习新知识之中。
二、课中生趣,循循善诱,让学生易学。
生物教学要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因此教学过程中教师的责任不仅仅在于把现成的知识和结论教给学生,还应该有目的、有计划地指导,使学生在教师的引导下,在探索知识的过程中,有一定思维过程。因此教师要创造条件,创设情境,在课堂上让学生自己动手操作,动眼观察,动脑思考,动口表达,引导学生经历取得知识的思维过程,让学生主动、积极的去学习,消除恐惧心理,让学生感到学习是一件愉快的事。例如:介绍《我国动物资源保护》这节时,我提出这样问题“我国赠送给台湾是什么动物?;我国动物资源面临着严重威胁,我们应该如何保护这些动物资源?;为什么要保护这些动物资源?保护这些动物资源措施是什么?利用这些问题让学生去思考,最大限度地调动积极性和主动性,抓住学生的心理特点,进行点拨和引导,就能将学生未知转化成已知,轻松愉快地学习。
三、课中练习有趣,体验成功,让学生乐学。
学生主动学习,不仅表现在积极参与引进新知识,讨论新知识的过程,更表现在巩固新知识时的主动参与,也就是对整个学习过程的参与。针对学生的好学、好动、好胜的心理特点,可以采用各种各样练习方式来活跃课堂气氛,充分调动学生的手、脑、口等多种感官,参与练习,达到巩固知识,开展思思想维、保持兴趣的目的。这也是减轻学生学习负担,提高教学质量,行之有效的方法。例如在介绍《预防传染病》和《免疫》在两节在之后,我就布置几题练习,1、预防传染病的一般措施有三个方面,当医生诊断某人得了传染病后,立即给病人打针吃药是为了--------------;对病人房间、用具进行消毒是为了--------------;对接近病人的人进行预防注射是为了--------------。2、非典型性肺炎是一种呼吸道传染病,就传染病流行的基本环节而言。“非典”患者属于-------------。“非典”病毒危害人体的主要器官是-------------。某“非典”患者,注射了非典病痊愈者的血清,该患者也痊愈了,从免疫学角度,在属于-------------免疫。3李小明是七年级学生,他的父亲是个公交司机,明天都和不同的乘客打交道。一天,他父亲患了感冒,第二天小明也感冒了。对于小明父子来讲,传染源是------------。感冒这种传染病具有------------和------------的特点。针对流感流行的三个环节,提出在学校中预防流感的具体措施------------------------------------------------。通过思考学生在练习中不但巩固了新知识,而且以智慧取胜,饱尝了成功的喜悦,因而学得主动开心。
四、课尾存趣,再激热情,让学生要学
一堂好课仅有良好的开头还不够,还应该有个画龙点睛,耐人寻味的课尾。一节课即将结束时,也是学生最没精神的时候。好的课尾会再激学生的学习兴趣,把气氛引入高潮。例如在介绍《血液循环》课尾:提出这样问题让学生回答1、体循环和肺循环的起点和终点各是什么?2、体循环和肺循环通过什么结构取得联系的?3、在体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在哪里?4、在肺循环中血液成分发生什么变化,发生变化的部位在哪里?好课尾能起到承上启下,发人深思,诱发学生再学习的作用。
总之,兴趣是学习动力,成功的教学方法和教学效果,应该是如何培养学生的兴趣。我们老师要引领学生对学习兴趣的那点火花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的趋势”,就应该为学生的学习创造良好条件,要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贯穿于教学的始终,充分利用各种有益学生学习生物的机会。教师只有平时注意努力创设激趣的情景,才能最大限度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让学生感到学习充满乐趣,感到学习是一种需要而不是负担,这样才能提高教学效果,产生“1+1”的主体效应。
参考文献:
[1]《生物学课程标准》 2011年
[2]曹日昌 《普通心理学 》 人民教育出版社 1987年
[3]孙喜亭 《教育原理》 北京师范大学 2002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