让名著引领学生的生活
2017-01-16訾庆国
訾庆国
重视读书已成为不争的事实。可读什么书呢?看看我们的学生,流行小说、卡通漫画、幽默笑话之类的“闲书”已成为他们的最爱,孩子的读书兴趣更让家长津津乐道。尽管教材中编选了名著篇章及导读,在新课程标准中也推荐了大量阅读篇目,并明确提出:学生九年课外阅读总量达到400万字以上,但在考试中涉及题目较少,加之语文教学负担较重,所以,名著的阅读和系统指导根本得不到很好的落实。缺失了经典名作的熏陶,学生的语文素养得不到协调发展,这是语文教学的一大损失,更甚者,是对传统文化继承的一种缺憾。让学生爱上名著,语文教师责无旁贷,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上不妨做到以下几个方面。
一、提供展示机会。激发阅读兴趣
读了名著就要给学生展示的机会。在教学中,有些教师往往忽略这一点,学生便失去了阅读名著后的展示交流机会,体会不到阅读的成就感和幸福感。长此以往,学生就失去了阅读兴趣。如何做好展示呢?先从了解作家、作品人手,课前给学生三分钟自由发言时间,让他们说说收集到的有关名家名作、名言警句、名家故事、名家生活和作品的梗概等。在阅读课上,听听朗诵片断,看看改编的影视剧片断,使原本抽象的东西具体化,谈谈对自己影响较深的情节。教材中很多课文节选自名著,故事性强,人物个性鲜明,通俗易懂,实为激发学生阅读兴趣的有力抓手。上好名著阅读展示汇报课。就名著的心得体会和阅读方法交流,采取鼓励的方式,引导学生阅读,一个学期至少要进行2~3次名著专题综合性学习。同时,在课上,教师要指导阅读方法,释疑解难,让学生更自如地表达自己的看法。
借助语文实践活动,巧妙运用多种媒介。学生接触过大量的原著改编作品,教师不能回避这一现象,而要巧妙地“为我所用”,可以引导学生就某一章节与影视作品加以比较,找出学生阅读初感与改编作品的异同,适当加以分析,体会原著的精妙之处。可以开展关于名著的讲座、竞赛、故事会、手抄报、墙报、小剧本、改编等多种多样的活动,考查学生的积累厚重,展示学生的才华,在浓郁的氛围中提高学生对名著的关注度。
二、指导阅读方法,提高阅读效率
名著阅读对初中生而言,存在语言难懂,文字障碍多,阅读注意力持久性差等问题,基于此,一方面,教师要指导学生选择合适的书目,另一方面要指导学生阅读的方法。
第一,泛读与精读结合。阅读时,鼓励学生自主泛读,先把握作品主要内容,能复述故事梗概,弄懂主旨、人物、内涵,精读自己感兴趣的细节。细节往往会使学生的心灵荡起层层涟漪,与作家智慧火花产生碰撞。不动笔墨不读书。在阅读过程中随时进行圈点批注,记录自己的所思所感所悟,摘抄优美的词句、语段,并写出点评或心得。
第二,采取片段联缀全篇的阅读方法。以《三国演义》为例,桃园三结义、草船借箭、火烧赤壁、七擒孟获……这样的小片段最能吸引学生,教师不妨投其所好,让学生跳读这些章节。然后,结合展示活动,让学生讲述这些精彩的故事,多加鼓励。之后,教师再引导学生去关注这些片段产生的前因后果,这样无形中一部名著就读完了。过一段时间后,教师指导学生二次复读,看看有没有新的发现。通过这样点面结合的阅读指导,学生不会感觉到“大部头”的压力。
第三,任务驱动,从问题探究入手。如研究一下人物在作品中的表现,研究一下古代的风俗民情,哪些是需要剔除的糟粕……从学生实际出发,提出一些激发学生兴趣的问题,引导学生去书中查证或寻找问题,但是切忌问题不可过于专业化,同时对学生探究的答案不可过于死板,要采取“姑且存疑”的方式,鼓励学生探索、发现。经过反复阅读,学生的认知水平会得到提高。
三、养成积累习惯,促进内化吸收
读书若不能吸收,则只能“蜻蜓点水”不求甚解,教师要认真指导学生积累的方法。做好积累,不妨从以下三点入手。
第一,抓“常识点”。积累的目的之一是准确再现素材,但往往是读了以后,常识性的东西遗忘了,致使再现“常识点”时模糊,影响到运用的效果,如人物、朝代、国别、季节、地点、经典话语和事情的起因、经过、结果等要弄清楚。虽然不一定面面俱到,但是影响到准确再现的因素要下工夫记牢。训练这一积累的途径:一是复述,二是概括。如此操作,一些该记的东西才能保证再现运用的效果。
第二,抓“共鸣点”。读书进入书中境界,必定有些语句、情节或人物触动学生心灵,能够激起学生的共鸣,教师在指导学生阅读名著时,可以让学生把这些地方或摘抄或批注,把瞬间的思考落实下来,也许一开始学生的感悟较为稚嫩,但经常做这项工作,学生的阅读水平就会得到提高。
第三,抓“欣赏点”。如果能从一定的高度去欣赏书中的精彩之处,进而深入探究,这是读书的极妙境界。经典值得我们用欣赏的眼光去审视,指导学生尝试分析人物,揣测人物的命运,或者对经典语句有感而发,写一些心得体会,从理性的角度去体悟作者、作品,或者写一点赏析的文字等等。书读到此,方能做到真正的内化吸收。
阅读名著,需要培养良好的阅读习惯,要持之以恒,要循序渐进,真正让学生爱上名著,让学生徜徉在经典的殿堂,汲取营养,陶冶性情,提高语文素养,语文教师任重而道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