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课程改革下初中数学教师角色的转变
2017-01-16刘利芳
刘利芳
一、课程改革的背景和基本理念
大家都知道,中国的基础教育正在进行一场史无前例的,那就是新课程改革。
新课程改革不是空穴来风,有其深刻的国内国际的背景。环顾世界,各国普遍把基础教育课程改革作为增强综合国力的战略措施。改变人才培养模式,实现学生学习方式的根本变革,使现在的学生成为未来社会具有国际竞争力的公民。课程内容进一步关注学生经验,反映社会、科技最新进展,满足学生多样化发展的需要。发挥评价在促进学生潜能、个性、创造性等方面发展的作用,使每一个学生具有自信心和持续发展的能力。
那么,新课程将会给我们的学校、老师、学生带来什么呢?这就要首先来看看新课程倡导什么理念。
从课程功能上看:基础教育新课程改革强调使学生获得基础知识与基本技能的过程同时成为学会学习和形成正确价值观的过程。要求广大教师进一步更新课程观、知识观、学生观,改变过于注重知识传授的倾向,强调形成积极主动的学习态度。
从课程结构上看:改变过于强调学科本位,科目过多和缺乏整合的现状,更多体现均衡性、综合性和选择性。这就对教师的知识结构、能力结构、学科素养提出了要求。
从课程内容上看:强调课程内容与学生生活以及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联系,关注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经验,精选终身学习必备的基础知识和技能。这就要求教师要有广博的知识背景,了解现代社会和科技发展的最新成果,并具备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和终身学习的意识和能力。
从课程的实施看:新课程倡导学生主动参与、乐于探究、勤于动手,培养学生收集和处理信息的能力、获取新知识的能力、分析和解决问题的能力,以及交流与合作的能力。这就要求教师调整改变教学行为和策略,并转变角色,不再是知识占有者、传递者,应成为学生发展的指导者和促进者。
可以说新课程将对广大教师带来教育观念、教学策略、教学方式、教学方法和教学手段等的一场根本性的革命。这场革命可以用“脱胎换骨”来形容。它将对中国的教育产生深远的影响。
新的义务教育阶段的数学课程,其基本出发点是促进学生全面、持续、和谐地发展。突出体现了基础性、普及性和发展性,使数学教育面向全体学生,要求实现:人人学有价值的数学;人人都能获得必需的数学;不同的人在数学上得到不同的发展。因此、新世纪的数学教师必须及时转变角色、科学定位,深化课程改革。
二.教师角色的科学定位
1.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
以前教师是作为拥有知识的权威者进行教学,传统的学校教育,以“教师为中心”,教师作为知识的化身,而进行单向的知识灌输。在新课改中,教师转变自身的形象,成为学生学习的组织者,为学生的自主学习创造条件,充分发挥学生的自主性,能力性和创造性。
在讲授《日历中的方程》这一节知识时,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日历,从方正图、十字形、H字形、斜对角线等、动脑思考探索,发现日历中有很多种规律,到下课时,还不断有学生问我他们的发现是否正确,学生的积极性被充分调动起来,学生觉得数学生动活泼与生活密切联系,培养了学生的积极性,创造性。
2.教师作为学生学习的引导者
新课改的主要任务,就是转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这是针对传统被动接受学习方式的弊端而提出来的.倡导学生主动参与,勤于动手的学习方式,并在课程形态上提供了转变学习方式的课程载体。
讲授《探索规律》这一节知识时,先让学生利用事先准备的火柴棒分组搭图,根据火柴棒的搭法和桌子的摆放方法,学生独立寻找表达规律的式子,再采取分组讨论,积极发言,老师点评的方式,在这一过程中,学生动脑,动口,动手结合起来,变被动学习为主学习,成为学习的主人。
3.教师作为反思性实践者
传统的课程理论与实践分离出来,而新课程的教学中,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教师在实践中不断反思,发现自身的不足,对提高教学水平有积极的作用。
每课、每节、每章、教学之后,我根据学生掌握知识的情况,总结自己的教学成败得失,在反思——提高——反思——提高中,教师的教学素养得到提高。
在讲解边角边证明三角形全等的过程中我直接告诉学生边边角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条件,但是在当天的作业中,很多学生任然利用边边角作为三角形全等的依据,我反思我头天的教学,在第二天上课时,我先在黑板上画图让学生观察,学生明白了边边角不能作为三角形全等的依据.
4.老师作为新课程的开发者
教师不再仅仅作为课程的消极接受者,而是要作为积极的课程开发者,这是新课程倡导的新理念,也是对教师提出的新要求。
讲授《视图》这一部分的知识时,以前的旧教材没有这节内容,平时学生见得也少,学生理解起来很困难,我收集了十几个正方体的小盒子,上课时,采取6人一组,分组让学生从正面,侧面,上面,三个角度来观察这些小正方体的立体实物图,然后画三视图,下来同学之间互动摆立体图,学生直观形象的理解掌握了“三视图”的知识。通过教师的开发,顺利完成了任务。
5.教师作为研究者
以前旧课程中教师作为“教书匠”的形象传道授业,而新课程要求教师以研究者的形象出现,这样便于教师更加关注具体的教学情境,把教育理论应用于教学实践,提高教学的质量和水平。教师作为研究者可以促进教师对教学过程和课堂行为进行必要的反思和研究,把一些成功的教学经验上升为教学理论,为教育理论的发展作出贡献
比如我在讲解八年级上册,第一章《勾股定理》时,我先让学生欣赏2002年教学家在中国举行的数学大会的会标“弦图”,并介绍我国早在三千多年前,《周髀算经》中就有“勾三、股四、弦五”的记载,让学生体会数学的发展过程。学生利用自制的四块全等的直角三角形,自制的“五巧板”,让学生分小组拼图,拼成不同的图形,并证明,让学生充分实践,探索、讨论验证勾股定理,达到形到数的转换过程,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培养了学生合作,交流,探索,想象,创新的精神,同时,学生的情感得到升华,能力进一步提高,培养了学生发现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使学生能感受数学的美。
我们应该多方面去展示数学美,我们能从中使学生对数学有了更进一步理解,更能享受数学的美,对数学更有兴趣,更加有激情,觉得学习数学不是件难事,而且充满了快乐,更有自信学好数学.
刚拿到教材时,我感到无从下手,通过10多年的教学,我觉得教材采用螺旋式发展,有助于逐步培养学生发现问题,探索问题,解决问题的能力,并且教材采用从我们身边的数学开始,有助于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新教材注重知识的发展和形成过程,培养了学生探索创新精神,而以前的旧课程更加关注学生的解题过程,老师和学生都成了解题的机器,现在我觉得数学教学更具有趣味和挑战性,这就要求作为新课程的组织者,引导者,实践者,研究者,不断地用新课程的精神指导自己,在新课程中不断探索,学习完善自己的教育教学素养。让学生喜欢数学,会学数学,学会数学,用数学的思维方法思考问题,解决问题,让数学真正为社会服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