预习是成就高效语文课堂的第一步
2017-01-16王夏理
王夏理
叶圣陶先生说:“上课以前,学生要切实预习。”他还强调,要“养成学生阅读书籍的习惯”,就“非教他们预习不可”,因为“不教学生预习,他们经历不到学习上很有价值的几种心理过程”。由此可见预习对于学生学习的重要性。作为教师,我们都有这样的经验:如果课前深入钻研教材内容、研究教法,充分了解学生的学习情况、能力水平,那么这节课基本是收放自如、得心应手的。学生的预习就好比教师的备课,体现的是学生预备学习的态度、预先学习的过程,只有进行了充分的预习准备,才能促成课堂教学水到渠成。那么如何指导学生预习,才能充分发挥出预习对于提升课堂教学成效的作用呢?
首先是读。这里的“读”,主要是读单元内容说明、读课文、读文下注释、读《探究·练习》。根据《语文课程标准》的要求,学习之前应通读教材,了解教材的结构和知识的内在联系。在进行具体的单元学习前,要了解本单元读写训练的要求,通读单元各篇课文,在这过程中初步看出几篇课文的共性与各自不同的个性来。当具体到预习某篇课文时,文中的注释及课后的《探究·练习》都是帮助我们理解课文内容的很好的资料。因此在教学中,注重指导学生好好阅读《探究-练习》中的问题,因为问题中会透露给我们很多信息,很多时候问题传达的不仅仅是疑问,还会给我们很多启发,有利于学生在具体课文学习时对课文内容进行纵深的阅读理解。
第二是查。所谓“查”,首先是查工具书,扫清阅读障碍,弄清字音和词义。一篇文章或多或少都会有学生不认识或难于理解的字词,这时就要求学生在预习时脑、眼、手并用,在书上把问题标示出来。如果这些问题在书中有注释的,就要求学生结合文下注释自己理解;如果文中没有注释,应要求学生通过查阅工具书主动解决疑难;对于工具书无法解释的,则应在书中标注记号,随后细细探究。另外,一些文章时代性很强,了解写作背景会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文章的内涵,但是很多课文在注解中没有对写作背景进行介绍,这时教师就要指导学生查找有关资料,了解写作背景,这样有助于学生更好地理解课文。
第三要想。所谓“想”,就是要求学生对所预习的课文内容进行回顾:想一想读完后“我”了解了什么?首先,要求学生能用简洁的语言概括文章的主要内容;其次,对于阅读中学生不能通过工具书获得直接解释的问题,以及在阅读《探究·练习》时接触到的问题,都应当鼓励学生主动去思考,反复品味探究,得出自己的理解。预习不应该是单一浅显的形式,而应当是学生掌握学习方法、培养学习兴趣的自主学习的过程,要让学生通过预习,感到学有所得,享受到学习的成就感,才能激发学习的动力,并且只有对具体问题动脑思考后,才能对文本有更深入的理解。
第四是写。预习中的“写”,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写”,而是渗透于预习的整个环节中:要求学生写下字音词义、标注重难点记号、记下相关文学常识;要求学生写下初步的阅读感受、写出自己阅读的片段认识或评价(类似于作简单的评注)、摘抄文中的好词佳句并能作简单的欣赏(加强积累);还应当要求学生把所有思考的成果都记录下来,同时写下自己阅读的疑难或疑惑(可以质疑阅读)等。所有写下的内容呈现的就是具体直观的预习成果。
以上四个方面只是笼统而谈,在具体的教学中,语文学习涉及的文体不一、内容多样,预习内容也应在基本步骤的基础上有所不同,各有侧重,教师可以采用导学案的形式使预习目标明确,内容具体化。下面通过两个案例试做说明。
案例一:《宇宙里有些什么》
这是七年级的一篇科普说明文。在设计导学案时,先让学生了解学习目标:
1.了解文中说明的有关宇宙的知识,把握说明对象的特征。
2.掌握文章所用的说明方法及其作用。
3.品味说明文语言的准确严谨。
因为这是学生进入初中接触的第一篇典型的说明文,在预习的基本步骤外,导学案中还设记了这样几个问题让学生思考:
1.读了课文,你知道宇宙里有些什么了吗?把它们都圈画出来。(明确说明对象及说明文类型)
2.你能抓住特征尽可能详尽地介绍宇宙中的这些构成吗?(为教学说明方法服务)
3.品读下列句子,比较下画线词语去掉后表达效果有没有变化,你能说出加点词在句中的表达作用吗?(为品析说明文语言的准确性服务)
(1)它们的热度非常高,表面温度至少有三千摄氏度。
(2)尽管恒星都非常大,差不多每一颗都能装下几百万个地球。
(3)大约一千万万颗以上的恒星组成一个铁饼形状的东西,我们把它叫做银河系。
经过这样具体细化而有针对性的预习过程后,课堂教授说明文的说明对象、说明方法,让学生体会说明文语言准确严谨的特色时,学生的表现自然不可能是被动滞后的,课堂真正成了学生展示、发挥的舞台。几次下来,学生对预习的兴趣、对学习语文的兴趣明显上升。
案例二:《背影》
《背影》是八年级上册的重点篇目,作者用朴素的文字,回忆了当年在特定场合下父亲令自己极为感动的一个背影,通过平凡的事件把父亲对儿女的爱,表达得深刻细腻,真挚感人。这篇文章“表面看起来简单朴素”,平和冲淡的语言却是品不尽其中蕴涵深义的“极大的感动力”。所以笔者布置学生用圈点批注法读课文,并完成导学案中的预习任务:
1.找出本文的文眼,并品析这句话的作用。(把握文章主题思想)
2.文中一共写了父亲的几次背影?每次背影各是在什么情况下出现的?在文中标注出来,比较下作者主要写哪次的背影。(明确行文线索、理清层次、抓住主体)
3.“男儿有泪不轻弹”,课文中作者却数度落泪,圈画出来,想想他为什么会落泪。(引导学生结合情境,深入体会作者在文中流露的情感)
4.本文语言平淡朴实却耐人寻味,你能圈出下面两句话中的关键词,并理解其中蕴藏的情感吗?试着在文中再找几处。(先扶后放,指导学生赏读课文、品析文句)
(1)唉,我现在想想,那时真是太聪明了!
(2)他触目伤怀,自然情不能自已。情郁于中,自然要发之于外。
5.在自己的人生经历中,有过类似的让自己感动的瞬间吗?用简洁的语言概述。(调动已有的情感体验,以写促悟)
当然,在预习过程中,一些学生可能并不能自如地运用预习方法、或者独立完成导学案中的任务,那么我们应当鼓励学生间的互助与交流,不能把预习片面地理解为学生个人的单独行为。预习,与课堂教学一样,可以体现学生之间的合作、讨论与交流的关系。
预习方法的掌握、预习效果的体现都不是一蹴而就的。在此基础上,需要根据学生预习中存在的问题,对既定的教案进行二次备课,这样预习才能落到实处,才能让学生学得主动,学得有成效,才能让精彩的教学活动从预习开始,促进教学效果的提高,促进学生语文综合素养的提高。