语文课堂提问方法举例
2017-01-16黄富成
黄富成
语文教学是科学与艺术的结合。一位想取得良好教学效果的老师,应该像一位优秀的节目主持人一样,注意研究提问的策略。教师设计课堂提问要有明确的出发点和准确的针对性。教师不应该离开教学目的,节外生枝地提一些又偏又怪的问题,把教材内容分解得支离破碎。在实际的语文教学过程中,下面几种方法值得一试。
一、钻研文本,选准问点
每堂课都会有一个教学重难点,它是教学的核心部分,也是完成教学目标的关键。教师设计问题必须有的放矢,围绕文章中心,针对教材的重难点,根据训练的需求来设计。高鲁布科夫说:“教师对学生提问的时候,应该明确决定要把学生引导哪里去。最终的目标决定着谈话的进程、提问的方法。”那么,如何选准问题呢?对文本的熟悉和理解程度是提出问题的基础。所以,要提出准确且有质量的问题,钻研文本是大前提。
二、找准时机。设疑解难
学生对每篇课文的学习,不是一开始就感兴趣的,要使学生对课文产生兴趣,就应当在开始学习课文时就紧紧吊住学生的胃口不放。因此,要总览全文,提出具有“诱惑性”的问题。
如于漪老师教《孔乙己》一文时,一开篇就问学生“孔乙己姓甚名谁?”这样一个看似简单却又难以一下子回答的问题,很自然迫使学生认真地研读课文。于老师在此基础上,接着顺势引导学生认识孔乙己没有名字的深刻性,从而解决了本文的教学难点。
再如,特级教师丁卫军教《台阶》一文最后一个教学环节时,让学生给课文结尾一句“怎么了呢,父亲老了”换标点?为什么这样点?有学生认为在“怎么了呢”后面加省略号,觉得“怎么了呢”是一个过程,是父亲辛苦了大半辈子的过程,而“父亲老了”后面加感叹号,是对父亲辛苦大半辈子的感叹。也有学生认为前面应加问号,这一问可以是问自己、父亲、作者,而后面应加省略号(通过教师引导),学生明白了父亲老的不仅是身体,还有心、人生的目标等等。丁老师抓住结尾换标点这一契机,组织学生反复体会文本的感情色彩,从而达到对父亲的进一步认识,对中国农民的进一步了解,进而解决了教学难点。
由此可见,教师善于抓住契机,富于艺术技巧的提问,会让学生学得积极、主动。
三、分层设问。化难为易
在实际教学中,教师可以根据教材特点,结合学生的实际水平,把难问题分解成更有趣、易理解的小问题,或者把大问题分解成一组小问题,层层深入,逐步引导学生向思维的纵深发展,这样的提问处理,学生肯定会乐于接受。
例如,特级教师赵群筠教《春酒》一文,在“抓细节品味传神语言”这一环节时,其中引导学生体会“肚子吃得鼓鼓的跟蜜蜂似的”这一句中比喻句表达效果时,赵老师是这么逐步引导学生思考的:这个琦君是不是有点问题,把如花似玉的小姑娘比喻成蜜蜂似的,蜜蜂好看吗?(好看)蜜蜂与蝴蝶哪个好看?(蝴蝶)那为什么不写像只小蝴蝶而说像小蜜蜂?(因为蜜蜂肚子是鼓鼓的)从形状上像,还有其他原因吗?(因为蜜蜂吃的是蜜很甜的,“我”吃的是春酒,“我”很爱春酒,就像蜜蜂吃的甜蜜)老师接着问,形状上像,味道上像,还有什么地方像?(她后面说“捧一大包回家”,蜜蜂很勤劳,经常采很多的蜜回来,把自己比成蜜蜂捧很多回来)她这种行为能理解为勤劳吗?(活泼)更准确一点,想一想是什么,不要对琦君这么客气。(贪吃)教师最后总结:讲得多好,这么贪吃的小姑娘像小蜜蜂一样,还有“家家户户轮流着喝”,这像不像小蜜蜂?不仅形状像,味道像,行为还像。这个比喻太好了。从而学生真正理解了此处比喻的妙用。
四、变直为曲,问法灵活
提问要做到形式新、问法新,能拓展学生的思维空间,让提问点燃学生智慧的火花。假如我们变换一种问法,变“直”为“曲”,绕道迂回,可以驱使学生开动脑筋。例如教《愚公移山》,讲到“邻人京城氏之孀妻有遗男,始龀,跳往助之”时,钱梦龙老师在让学生理解“龀”、“孀”两字含义时,是这么教的。师:那么,那个遗男有几岁?(曲问)(生:七八岁)师:你又怎么知道的呢?(生:从“龀”字知道)师:那么,这个年纪小小的孩子跟老愚公一起移山,他爸爸肯让他去吗?(曲问)(生:他没有爸爸)师:你们怎么知道?(生:他是寡妇的儿子。孀妻就是寡妇)这样的问法,极大地提高了学生的探究兴趣。
五、节外生枝,拓展提问
“节”就是课内知识,“枝”就是联系课内知识基础上拓展开来的其他知识和问题。我们可以从比较主题、续写情节、评说思想、联系生活等角度设计拓展性的问题,这样做可以促成课堂教学知识与课外生活知识的链接,既能拓宽思维的空间,又能培养发散思维能力。如课文《行道树》,赞扬了行道树默默无闻,无私奉献的精神。在理解这一点的基础上,可以引导学生思考“我们的现实生活中还有哪些人具有‘行道树的这种优秀品质?又有多少人是背道而驰的?”这样一来,不仅培养了学生联系实际的能力,而且也对他们进行了科学的人生观教育。
古人云:“小疑则小进,大疑则大进。疑者,觉悟之机也。一番觉悟,一番长进。”教师必须科学地掌握语文课堂教学中的提问策略,掌握好课堂提问技巧,精心设计好各种类型的课堂提问,不断撞击学生的思维火花,让学生在教师的问题策略之下感受到思维的提升,感受到语文学科的真正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