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舌尖上的语文

2017-01-16申明霞

语文天地·初中版 2016年1期
关键词:三鲜小石柳宗元

申明霞

两千多年前,老子在《道德经》中说道:“治大国,若烹小鲜。”治大国如此,组织语文教学亦如此。问答式教学是语文课堂运用最广泛的教学方法,就是教师根据教学内容提出问题,启发学生在已有的经验和知识基础上积极思考,从而获得新的知识的教学方法。笔者认为,组织语文教学时运用问答式教学法也具有舌尖上的三个境界。

一、清炒白菜

家常的语文课提问方法如同烹制清炒白菜,教师不停地提出问题,就像铲子不停地在油锅中翻炒,学生不停地思考,思绪也翻腾,就像在铲子下、油锅中不断翻身的白菜。翻炒到一定的程度,原本的生脆变成软嫩,如是你来我往,师问生答,也不乏热火朝天的场面。家常菜养胃,家常课养脑。学生也在原有的水平上得到提升,于是功德圆满,课堂成功收官。

但是,这样的课堂提问也存在着弊端。一如家常的清炒白菜容易吃腻,天天在饭桌上看见同样的一道“清炒白菜”,时间长了,心中必然会想:“又是这道菜,真没劲,哎,真不想吃了!”天天这样机械地一问一答,在一堂课上前仆后继,像发球机一样朝学生不停地发射问题:“你能用一句话概括本文的内容吗?”“本文主要运用了怎样的写作手法?”“这个句子妙在何处,你能谈一谈吗?”“本文表现了作者怎样的思想和情感?”诸如此类,明日复明日地周而复始,学生自然也会觉得机械。长此以往,学生会产生倦怠心理。

这样像炒白菜一样提问,这样的语文课堂,不就等于进行了一场口头的集体的阅读理解考试吗?现代教育理念对老师提出了更高的要求,不仅要使学生脱离原来的被灌输的状态,而且还要进一步解放学生头脑,让他们从被追问、被学习的状态中解放出来。所以,我们必然要去探究更有趣、更能激发学生主动学习和思考的兴趣的教学手段。

二、蒸三鲜

“蒸三鲜”的做法,正如现在风行的一些公开课一样。教师上公开课如同妙龄少女出席晚宴,谁也不会穿着家居服就跑过去的,当然要精心设计一下。也就是给白菜加料,给问题来个改头换面,使学生感到新鲜有趣,于是激发其主动思考的热情,课堂自然精彩纷呈。

例如,同样是上朱自清的《春》,清炒白菜时就这样提问:“作者描写春天时用了哪些方法?有哪些句子特别能表现春天的特点?作者借描写春天表现了自己怎样的情感?”做“蒸三鲜”时就不同了,笔者曾经这样提问:“是什么带来了春天?”“东风为什么能带来春天呢?这东风藏在课文中什么地方呢?”这样的提问实际上解决了两个问题:东风具有怎样的特点?作者通过什么手法描写了东风的特点?如果笔者直接这样问,课堂就显得呆板,而且学生顶多找了第五自然段就休息了。但是,笔者让学生到文章中寻找藏起来的东风,初一的孩子就有了浓厚的兴趣,投入到捉迷藏的游戏中去,在快乐的过程中去体会了文字的魅力,自然地发现原来作者用了侧面描写来描绘东风,而且在找的过程中,更深切地体会到春风的温暖、柔和的特点。

教学实践也证明学生找得非常起劲,角角落落全找出来了,像野花的眨呀眨,春雨的斜织都分析得特别到位,成功达到了让学生精读细品文章的目的。但是,如果一味追求课堂的漂亮,也将显露“蒸三鲜”的一个弊端。那就是如同“蒸三鲜”忽视了白菜的地位一样,追求表面热闹的语文课也会变了味儿,让人忘记了这是一堂语文课。

我们常常会听到这样的提问:上《国宝——大熊猫》时,就问“熊猫濒临灭绝,我们应该怎样保护熊猫?请你简单制作一张手抄报,来阐述你的观点”。上《我的母亲》时就问“母亲那么伟大,你想对母亲说些什么?你能用三行情书的方式表达出来吗?”形式是非常新颖,似乎也锻炼了学生的某些能力,学生也非常积极。但是,常常让我们疑惑:这是班会课,还是语文课?衡量一节语文课的成功不是看表面上的动口、动手,而是要看学生是否真正参与语文思维活动的过程。保持语文的本真,还语文课堂以生命的最真诚、最自然、最本质的状态,这是当下语文人义不容辞的责任。所以,我们必须探求一种更能保持语文本色的提问艺术。

三、开水白菜

这样,长时间的熬制将种种滋味融于一体,却又去杂存清,最后以“开水白菜”的姿态呈现。一堂保持本真的语文课不正是如此吗?教者吸收大语文的智慧,融会贯通,取其精华,让其成为语文这棵白菜的滋养,却不改变语文本身的最自然的清香。看似平淡,实则淡而有味,以最朴素的面目出现,却包含丰富而厚重的内涵,简约而又真醇。

笔者在上柳宗元的《小石潭记》时,整堂课就只提了一个问题:“《诗》三百,一言以蔽之,思无邪。小石潭记,凡一百九十三字,一字以蔽之,曰:________”。以此问引导学生发现小石潭清澈、清幽、凄清的特点,在探究的过程中自然赏析了作者的写作手法。而且正因为笔者这样提问,常常被人忽视的第三和第五小节也得到了学生的精读细赏。我们发现这里恰恰隐藏了作者的情感密码。

如“斗折蛇行”正体现了作者贬谪他乡的相思之苦,作者在《登柳州城楼寄漳汀封连四州刺史》中写道:“岭树重遮千里目,江流曲似九回肠。共来百越文身地,犹自音书滞一乡!”仰观则重岭密林、遮断千里之目;俯察则江流曲折,有似九回之肠。写相望之勤,相思之苦,融情入景。此诗与“斗折蛇行”正有同样的切肤之痛。“其岸势犬牙差互”则一如《与浩初上人同看山寄京华亲故》中所言:“海畔尖山似剑芒,秋来处处割愁肠。若为化得身千亿,散上峰头望故乡”。似剑鋩的尖山,在萧瑟的秋季里,对“一身去国三千里,万死投荒十二年”的逐客来说,确是觉得有如锋利的宝剑在割自己的愁肠似的。柳宗元的愤郁绞痛由此可见一斑。

通过这样一个看似简单的问题,学生在探究中走人了柳宗元的内心世界,从文字中触摸到作者的情感温度,深切地理解了作者借《小石潭记》来抒发被贬谪后内心的痛苦,甚至还发现了结尾的两个小生的名字还隐藏了我们常常忽视的柳宗元的“守清”的高洁。恕己:宽恕自己。既然无力拯救世界,那就寄情山水,排解心中的郁闷,宽恕自己吧,给痛苦的灵魂一条生路。“奉壹”:信奉天道。“壹”是太极,是道之根本,是永恒的。而柳宗元的“道”就是辅时及物(辅助时政、惠及万物)。

此时,学生对《小石潭记》的理解升华到新的高度。此时,再让学生重温小学里背得滚瓜烂熟的《江雪》,学生就有了直击内心的理解,明白了这个渔翁的形象显然是诗人自身的写照,诗歌曲折地表现出诗人在政治改革失败后虽处境孤独,但顽强不屈、凛然无畏、傲岸清高的精神面貌。

这样的提问看似简单,如同那一盘看似清汤寡水的开水白菜,但是品尝起来却滋味无穷,白菜还是白菜,语文也还是语文,我们没有离开文本,没有离开作者,但是,我们看到了不一般的语文,我们品尝到了文本不一般的滋味,我们真正走进了作者的内心,通过他的文字,跨越千年,与他进行灵魂与灵魂的拥抱,这就是语文,这就是生态的本色的语文,不哗众取宠,看似平淡,却是绚烂之后的淡远。

通过三种境界的比较,我们可以发现,这三种提问最理想的境界就是像烹制开水白菜一样提问,这就需要语文老师必须对文本有自己的深刻理解,这就需要我们对课堂要进行更精心的设计,我们要把根深扎于生命和文化的大地,吸取大语文的营养,然后在课堂上用提问发动学生,让他们的精彩成为蓬勃生长的枝叶,这样,我们的语文课堂才能拥有属于自己的真正的精彩。

猜你喜欢

三鲜小石柳宗元
陕菜中的“三鲜”
江雪
初夏养生吃三鲜,忌三满,多出汗
师与书·庄小石
吴都碧螺春 一嫩三鲜回甘浓
小石鸻与大犀牛
彭黎明 书法作品欣赏
淫羊藿治好柳宗元的腿
《小石潭记》课堂实录
“三鲜豆腐”醉康熙