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PP下载

《中国制造2025》对中欧关系的积极意义

2017-01-16孙蔚敏韩春清

中国工业评论 2016年12期
关键词:中国制造2025中欧欧洲

孙蔚敏+韩春清

任何一个国家发展外交关系,首先考虑的就是国家利益,这其中,经济是最核心也是最切实的国家利益,直接决定着国家的影响力和外交战略。经济利益既是外交活动的重要诉求,又在外交关系中扮演着稳定剂和助推器的重要角色。在国家、地区之间联系越来越紧密的今天,一个国家的经济政策和战略抉择,往往会在很大程度上对外交关系产生重大影响。我们不妨以《中国制造2025》为例,梳理分析一下其对中欧关系的积极意义。

中欧关系现状

随着综合国力的迅速提升,当今世界,中国越来越接近世界舞台中心。国际政治、经济、安全等各领域诸多问题的解决也越来越离不开中国的参与,而中国也一直在积极地推动世界机遇与中国机遇之间的相互转化,促使中国与世界各国良性互动、互利共赢。特别是党的十八大以来,党中央发扬我党理论联系实际的优良作风,在保持外交政策连续性和稳定性的同时,勇于探索,开拓创新,积极推动“被动面对内外挑战”的压力型外交向“主动进行布局谋势”的动力型外交转变,“新型大国关系”成果丰硕。体现在中欧关系上,2014年3月31日,《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的发表,夯实了共同打造中欧和平、增长、改革、文明四大伙伴关系的共识。经过近40年的发展,中欧关系已经发展成为相互依存度很高的复合型关系,在城镇化、可持续发展、应对气候变化等领域的合作也日趋深化。

然而,随着全球化发展和中国融入世界程度的加深,中国的外交格局在基本面向好的同时,也必然地在国际社会上面临更多挑战和需要解决的问题。中欧关系同样不例外,这其中包括欧洲主要国家的领导人更迭导致的对外政策波动,欧盟应对中国经济飞速发展而在经贸领域提出的严苛要求,欧盟东扩过程中新老成员对中国态度的差异等。发展中的问题还需用发展去解决,针对以上问题,中国在一如既往地做好增进相互理解、建立政治互信、缓解经贸失衡、拓展合作领域等工作外,也在不断地努力推动外交转型,在更宽视野中把握中欧关系发展方向。就经贸方面的举措而言,可以说《中国制造2025》既是内政,也是外交。

《中国制造2025》概要

2015年5月8日,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其主要内涵为:中国要实现从制造大国向制造强国转变,大约需要用三个十年左右的时间,《中国制造2025》也就是三步走中第一个十年的行动纲领。这个纲领可以用“一二三四五五十”来做概括。“一”是一个目标,即成为制造强国。“二”是指通过信息化和工业化两化深度融合发展来实现这个目标。“三”是通过“三步走”战略来实现目标。“四”是四项原则:市场主导、政府引导;立足当前,着眼长远;全面推进、重点突破;自主发展、合作共赢。第一个“五”是五条方针,即创新驱动、质量为先、绿色发展、结构优化和人才为本。第二个“五”是五大工程:制造业创新中心建设工程;工业强基工程;智能制造工程;绿色制造工程;高端装备创新工程。“十”则是指新一代信息技术等十个重点领域。作为未来十年引领我国制造强国建设的行动指南和未来30年实现制造强国梦想的纲领性文件,《中国制造2025》的发布实施全面开启了中国制造由大变强之路。

通过比较不难发现,《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政府在2013年4月汉诺威工业博览会上正式提出“工业4.0”战略有着很多相同之处,两者在使命层面都是为了迎接新一轮科技革命和产业变革的到来,在理念层面都把推进信息技术与制造技术的深度融合放在第一位。工业和信息化部部长苗圩同志在解读《中国制造2025》时就曾谈道,《中国制造2025》与德国“工业4.0”实际上是不谋而合、异曲同工的。二者相同的地方,就是实现信息技术和先进制造业结合,或者用互联网+先进制造业的结合,带动整个新一轮制造业发展。比如,德国“工业4.0”着眼高端装备,提出建设“信息物理系统”,并积极布局“智能工厂”,推进“智能生产”;而《中国制造2025》提出以推进信息化和工业化深度融合为主线,大力发展智能制造,构建信息化条件下的产业生态体系和新型制造模式。苗圩表示,面向未来,要看到中德制造业具有很强的互补性,比如在高端装备制造、节能环保、新能源、新能源汽车以及中小企业发展等领域,双方之间的合作空间和发展潜力巨大。

《中国制造2025》对中欧关系的积极意义

作为欧洲工业领头羊的德国,其所提出的“工业4.0”,在很大程度上代表了未来一段时期欧洲工业制造业的发展方向和战略重心,而《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契合也可望通过中欧工业制造业的互补与合作为双方经济带来巨大利好,尤其是中国在产业结构调整、扩充以及传统产业升级换代的过程中,将为拥有相关核心技术的欧洲企业提供巨大的潜在市场,从而为欧洲经济回暖提供强劲动力。同时,如前文所述,经济和外交密不可分,《中国制造2025》对双方外交关系的推动也同样值得期待。

使“一带一路”战略体系更加完备,中欧联系将更加紧密。德国总理默克尔第九次访华期间提道:“我们是欧亚大陆的两端,自古由丝绸之路联系在一起。今天又通过新的丝绸之路联结起来。”“一带一路”倡议是我国统一国内发展与对外开放、联系中国发展与世界发展、扩大中国与世界各国合作的重要抓手。“新丝路”将中欧重新紧密联结,通过基础设施、设备、科技与标准等领域的合作,双方将创造更多商业机遇,拉动相关国家和地区的增长及就业水平,从而巩固共赢格局。我们回过头来看,2013年9月和10月,我国分别提出建设“新丝绸之路经济带”和“21世纪海上丝绸之路”的战略构想,2013年11月,第十六次中国欧盟领导人会晤期间,双方共同制定了《中欧合作2020战略规划》;2014年3月,中欧双方发表了《关于深化互利共赢的中欧全面战略伙伴关系的联合声明》,双方决定共同挖掘中国丝绸之路经济带倡议与欧洲政策的契合点,探讨在丝绸之路经济带沿线开展合作的共同倡议;2015年5月,国务院正式印发《中国制造2025》;2015年9月,第五次中欧经贸高层对话期间,双方签署建立中欧互联互通平台的谅解备忘录。通过梳理这一组大事记我们可以发现,《中国制造2025》的提出,在中欧从“新丝绸之路经济带”战略出炉到渐入“蜜月”之间,起到了良好的承上启下作用,及时丰富完善了我国“走出去”战略的制度设计。

有利于管控中欧经贸摩擦,消除“中国经济威胁论”。《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发展使命和发展理念基本相同,在发展基础、产业阶段、战略任务等方面也具有各自的特点。以中德比较为例,德国是世界制造业强国和领先的工业制成品出口大国,制造业研发投入强度甚至超过了美国和日本,在汽车、机械、电机等方面拥有世界领先的技术水平。而中国无论是研发投入还是技术水平都存在着较大差距,发展基础相对薄弱。德国的“工业4.0”是瞄准新一轮科技革命制定的措施,主要聚焦制造业的高端产业和高端环节,《中国制造2025》是对制造业转型升级的整体谋划。也就是说,两个战略规划既高度互通又各有各的节拍,相对于竞争而言,两者的互补与合作将成为未来的主旋律。这首先为双方提供了一个WTO之外缓和双方经贸摩擦的重要机制,有效避免类似光伏组件反倾销等严重经贸纠纷的再次出现。其次,双方可以更好地认识或感受到彼此之间不断增长的相互依赖以及这种依赖对于区域乃至全球经济健康发展的重要性,通过不断达成智能制造、互联网+等方面的共识,从而使欧洲各国乐见中国的和平崛起,消除因中国产品的竞争力上升、对欧洲制造业造成一定挑战而一度出现并被大肆炒作的“中国经济威胁论”。

有效应对“政出多门”,有利于形成欧洲各国对华共识。在欧洲一体化的进程中,欧盟最终诞生并不断扩大。在对外关系方面,欧盟实际上扮演着一个“类国家”的角色。然而,纵然如此,欧盟成员国之间、欧盟与非欧盟成员国之间因各自情况的不同而在对外政策上仍各有不同。即使是欧盟成员国,目前为止也只是把一部分主权上交到布鲁塞尔,保留了相当一部分政治、外交权利,而今年6月份发生的英国脱欧,又进一步加剧了欧洲国家对外政策的差异性。上述情况在很大程度上导致了中欧关系缺乏强有力的协调机制。而借助《中国制造2025》与“工业4.0”的互联互通,这一状况有望在未来得到一定程度的改善。具体来说,“工业4.0”最先由德国提出,近几年中德借助经贸战略推动互利共赢,两国共同推崇“工匠精神”,先后承办G20峰会,可以说双边关系渐入佳境。而同时,德国在欧盟乃至整个欧洲的经济和包括安全在内的其他事务中,都发挥着重要作用,中德两国经济增长的前景都被大家看好,双方的经贸合作无疑会带动和刺激中欧之间的经贸合作,这进而有助于中德关系在影响中欧关系良性发展方面起到发动机的作用。加之德国政府尤其是默克尔执政以来在处理中德关系时更多是从双方实际需求出发,中德关系的务实特征必将对中国和其他欧洲国家的关系起到正面影响,让中欧关系在一个务实、理性、合作共赢的轨道上继续发展。就这一点而言,2015年,中英决定构建面向21世纪全球全面战略伙伴关系,开启两国关系“黄金时代”,其实正是我们牢牢把握互利共赢这一条主线,积极推动对欧经贸外交、扩大示范辐射效应的成果之一。

推动形成公正的多极国际秩序,深化全球治理沟通与合作。在推动多边发展、优化国际秩序方面,中欧已有良好基础。一个是最大的发展中国家,一个是最大的发达国家集团,两者合起来在世界人口总数和经济总量中都占到较大比重,双边关系影响着整个世界。中欧总体实力相对均衡,地缘政治无重大正面冲突,这都便于双方为争取一个多极、公正的国际新秩序而广泛合作。双方经济利益上的互补性及其必然带来的密切合作,将成为双边战略性合作的“黏合剂”和推动力,使欧盟进一步消除对华偏见,淡化价值观外交,为推动多边发展和全球治理更多地与中国联手协作。同时,《中国制造2025》中的绿色发展等理念,也为中国与一贯注重绿色发展的欧洲共同成为绿色领袖创造了可能,促进双方在全球温室气体减排进程中形成绿色政治联盟,进一步增进政治互信,从而进一步挖掘中欧之间在全球性议题上进行战略合作的政治潜能。

提升和平发展正能量,缓解欧洲安全局势。就地区安全而言,欧洲近几年很难称得上是太平盛世。在国际安全形势复杂多变的大背景下,近年来,欧洲内忧外患,危机连连。乌克兰危机、恐怖主义活动和难民潮持续威胁着欧洲的稳定。影响欧洲地区安全的因素是多方面的,这其中,超级大国的作用不容忽视,尤其是美国。长期以来,美国把经贸政治化,以安全为由拒绝向中国出口高新技术。2016年美国大选落幕,商人特朗普即将粉墨登场,其在竞选中多次表示,美国不应该承担那么多战略安全义务,主张应该让欧洲自己去解决乌克兰等问题。这两件看似毫不相干的事件背后,其实反映了一个共同的本质,那就是美国在极力维系其一超地位。

相对而言,中国对于欧洲摆脱安全困局则一直具有较强的建设性意义。在2015年第70届联合国大会上,我国呼吁继承和弘扬联合国宪章宗旨和原则,构建以合作共赢为核心的新型国际关系,打造人类命运共同体,并宣布中国决定设立为期10年、总额10亿美元的中国-联合国和平与发展基金,支持联合国工作。这进一步向包括欧洲在内的世界各国传递了中国有能力、有意愿在地区安全、和平发展等国际事务中承担更多责任的强烈信号。而随着“一带一路”、《中国制造2025》的深入推进,中欧双方对彼此经济发展寄予厚望,相对于美国对中国的围堵,欧洲对中国的发展和崛起持欢迎态度,渴望从中分享巨大的市场红利,这就为“新两极”的形成奠定了坚实基础,也将进一步增强全球抵制隐性霸权主义的话语权,加快恢复欧洲和平稳定的进程。另外,中国制造业通过“一带一路”的对外输出与合作,将为欧洲沿线经济疲软国家提供可观的就业和发展机遇,从而也会为欧洲的地区安全注入更多积极因素。

综上,中国的对欧政策更加丰富、系统和务实,逐渐成为中国“主动性外交”的典范,而欧洲各国也普遍意识到,中欧之间的利益吻合点远大于双方之间的分歧点,认可和接受中国模式有利无害。借助《中国制造2025》和“工业4.0”的对接和融合进一步发展中欧之间长期、稳定的友好合作关系,符合中欧双方根本利益,使双方可以更有效地应对21世纪人类面临的危机和挑战,也有利于世界和平与稳定。

猜你喜欢

中国制造2025中欧欧洲
中欧班列运营及发展情况
第29届欧洲象棋锦标赛对局选评
建筑师行迹中欧
欧洲面临42年来罕见动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