植根科研绽芳华 不懈努力迎未来
2017-01-16徐强王永梅
徐强+王永梅
以表面等离子体纳米材料在生物化学传感器领域的应用为主要方向,开展了生物传感器等光学分析仪器、光电集成仪器、光学成像系统和可穿戴医疗检测设备的开发和研究,开发了高通量的表面等离子体共振(SPR)分子相互作用检测仪以及微型化和便携式的SPR检测设备,多项技术填补了国内空白,为祖国的科研事业贡献了自己的力量。他就是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的研究员王毅。
勤于科研 初获成功
2007年,王毅研究员进入德国马克斯普朗克高分子研究所进行博士科研工作,并于2010年获得了德国美因茨大学博士学位。随后他作为科学家在奥地利国家技术研究院进行了2年的研究工作,于2011年在新加坡南洋理工大学生物仿生和传感科学中心继续着他的科学研究。他于2015年回国并加入了中科院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作为科研人员并担任了科技发展部主任,致力于国内科学研究以及科技成果的产业化工作。
只有恒心才能达到目的,只有博学才能明辨世事。王毅研究员在科研中坚持不断学习,严谨务实,勤于钻研,勇于探索,正是他的这种持之以恒的科研精神,王毅研究员取得了丰硕的科研成果。
王毅研究员师从的Wolfgang Knoll是奥地利科学院院士,是SPR增强荧光技术和SPR显微成像技术的开创人之一,他的博士后导师Bo Liedberg则是将SPR技术用于生物传感的第一人。他充分的学习了两者在SPR技术和生物传感领域的经验,基于SPR技术开发了高通量的分析相互作用检测仪,将SPR技术与荧光光谱、拉曼光谱和电化学技术相结合,构建了高灵敏与全面性的生物传感器。这些技术在疾病诊断、环境监测、药物筛选以及生物制剂方面具有巨大的应用价值。
此外,王毅研究员还把SPR光学检测设备进行了微型化设计,开发了便携式的智能手机纳米生物传感器。该传感器无需额外的光源、电路以及检测器,仅仅利用手机的闪光灯和CCD即可实现对生物分子的检测。在实际应用中,该智能手机传感器对饮用水和牛奶中的毒素量化监测展现了优异的检测效果,并且体积微小和易于携带的性质也使其在户外和个人检测方面具有极大的优势,检测结果的云端共享功能更是为实时的数据分析和分享提供了可能。
计划未来 坚持追求
创造明天的是今天,创造将来的是眼前,归国后的王毅研究员致力于引入国外的先进技术,填补国内空白,进一步推进科研技术的发展和科研成果的产业化。目前已经为自己在国内的科研道路树立了3个阶段性目标,包括设计开发高灵敏的分子诊断、检测设备和开发非侵入呼吸式癌症早期诊断仪器及可穿戴医疗诊断设备。
对于未来科研的进行,王毅心中自有规划。他给自己制定了近5年的工作目标。高灵敏的分子诊断检测设备落点于超分辨SPR光学显微镜的开发,此项显微技术可以观测到病毒分子(约100nm)和药物分子的相互作用,可以实时研究生物分子或药物分子与细胞的相互作用,并实现单细胞层面的高灵敏检测。此外,王毅研究员还决定设计和开发无创、便携式的医疗设备。他希望通过对呼出气体进行分析检测,实现无创式的癌症早期诊断;通过对汗液pH值,水分和盐含量的简单检测,以及对肌肉乳酸等关键生物分子的实时无创分析,可实现对人体健康的实时监控。王毅研究员深信此类无创、便携式的医疗设备,可以很方便地建立用户数据和信息系统,能够为个性化医疗和远程医疗提供便利,满足了人类生活的需求,是时代发展的趋势。
王毅在学术方面也成就斐然。他发表科研文章40余篇,撰写了三部英文著作,并担任Light: Science & Applications的助理编辑,Science Research的编辑委员等。
王毅曾主持参与了多项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德国研究基金、奥地利科促基金等基金和项目,荣获德国马克斯普朗克协会奖学金和新加坡南洋创新三等奖。他现主持中国国家自然科学基金,浙江省、温州市各层次基金项目以及温州生物材料与工程研究所科技重大专项等项目,他正全力以赴地投入到科研实践中,为祖国的科研事业未来而努力拼搏。